1. 前陣子讀了Jonathan Haidt的”正義之心 The Righteous Mind: Why Good People are Divided by Politics and Religion ”,“象與騎象人The Happiness Hypothesis”, 和Avi Tuschman “Our Political Nature: The evolutionary Origins of What Divides Us”,讀完沈澱了好一段時間,看到最近選情越來越白熱化,又讓我回來思考各種政治宣傳要激起我們的關注和同理時所使用的政治語言是什麼,我自己的道德口味又是什麼?台灣人的道德偏好又是什麼?
2. 我們對道德的反應是一種直覺反應,道德有五種滋味,就像舌頭碰到食物一般,酸、甜、苦、辣、鹹.有五種行為觸犯了基本的道德基礎就會讓我們產生立即的情緒反應:關愛(Care)、公平(Faireness),忠誠(Loyalty),權威(Authority/Respect) 以及聖潔(Sanctity/Purity).我們的心中其實已經有內建的「初稿」,在經過後天的教育和人生經驗而對這五種行為的感受會有所修正.
你只要記住我們對這五種行為的反應是立即的,也就表示這些不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反應,這些反應是不理性的.意即我們對道德的感受是不理性的.
3. 如同書的標題,為什麼世界會分為左右?為什麼人們常常非得爭個你對我錯?為何我們的價值觀會有如此根本的不同?雖然這些書都是從西方世界的格局框架來分析,但我覺得其實我身處的世界也相去不遠,向來也就是保守主義和自由主義兩大光譜,這個光譜又因為我們對道德的五種滋味反應不同,而形成了兩個不同的道德矩陣,各自有各自的擁護者,每個人也因為喜好的光譜強弱不同而有不同的偏好.
4. 我們先來說說第一種道德反應:關愛(Care).看到小嬰兒睡著時的模樣,旁邊還抱著毛茸茸的布偶.我相信都會令大部分的人母愛大發.看到小動物被人類拿著武器屠殺都會讓人立即反感,或是未開發國家中飢餓的小孩,都會引發我們內心強烈的感受.
自由主義的道德矩陣相當的依賴關愛做為它的基礎,它的關愛具有普世性,也就是可以推及到所有的小孩,弱者,動物或是別的國家的人.保守主義者的關愛通常不具普世性,反倒是建立在忠誠(Loyalty)的基礎之上,也建立在權威(Authority)的基礎上,他們更加關愛為群體犧牲奉獻的人,比如說退伍軍人.
5. 第二種道德的滋味是「公平」(Faireness),我個人覺得這是光譜分佈比較平均的一種.進化學理論常常提到人的基因應該是「自私的」,我們對自己的血親比較能執行「利他」的行為,對非血親的人的利他行為是個長久的謎題,後來有學者提出這應該是建立在互惠利他(reciprocal altruism)的基礎之上,也就是別人對我好,我們會記得,然後我們也會對他好,知恩圖報,反之那些對我們不好的人,或是我們對他好,他卻不對我們好,這種人我們就敬而遠之.所以公平最即時的反應就是建立在這個「回報」上,我們因為覺得別人值得信賴而感到開心和喜歡,我們因別人的欺騙或是利用我們的時候我們會憤怒、鄙視、甚至感到噁心.
左派關心的公平就是財團和那些權力團體是否有承擔相對應的責任比如說「稅賦」,比如說佔領華爾街這種活動的訴求.左派的公平通常意味著平等.右派的人也強調公平,美國的茶黨反對民主黨把辛苦工作的美國大眾的錢送給不工作而光領社會福利的人,右派的公平意味著種瓜得瓜,一個人付出多少,就應該得到多少的那種公平,即便最後會導致結果的不平等.
6. 第三種道德的滋味是「忠誠」(Loyalty),這很容易理解,人其實天生就有結合成部族的傾向,當然也會有人比較傾向於在個人與個人間建立關係,而不是投身於群體之中,但是人類這麼長的歷史已經經歷無數的戰爭,我們其實是更傾向部族主義的後代,而不是那些個人主義的後代.這種部族主義不只體現在家族、甚至是運動團隊、軍隊、宗教團體,最後可以放大到國族主義.我們對忠誠的反應可以誘發相當大的情緒引導出相當激化的行為,比如說宗教屠殺.
左派的的忠誠是普世主義的,也就是不會只侷限於小團體或是自己的國家,通常忠誠還會依附在其他的道德基礎上,比如說對左派來說最強烈的「關愛」.自由主義者也很難單單靠忠誠就和支持者連結在一起,但是保守主義者是可以的,甚至忠誠可以超越其他的道德基礎.不難想像美國面對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戰爭,國內會有非常分歧的看法.
7. 第四種道德的滋味是權威(authority/respect),權威在這裡意味著就是階級,各種階級間就會有獨特的互動方式,特別是要「尊重」,這種尊重等級秩序的動力是非常強大的,最基本的是體現在語言上,比如說法語中的敬語,比如說我們不習慣直呼別人的名字,特別是對陌生人或是上級.如果有個你一直很尊崇的長輩,你對他直呼其名會感到有些彆扭,那就是你的權威的道德基礎在起作用.然而如果沒有對等級的確認和對權威的尊重,就不可能有人會對社會規則認真的看待,所以人類的權威承擔的不單單是暴力支撐的原始權力,更有維持秩序和公平的責任.周公制禮作樂其實就是為了成全統治的便利性.
從這個角度來看對保守主義或是右派來說權威是相當根本的道德基礎,任何顛覆能夠提供穩定的傳統、制度的行為都會激起保守主義者的反感,相較於自由主義者反對等級制和反對不平等的行為,就是自由主義革命者們常使用的道德基礎.
8. 第五種是聖潔(sanctity/purity) .我們可以從人類是一種雜食動物的觀點出發來體會這個有趣的滋味,大多數的動物都是天生就知道自己該吃什麼,人類是經過學習才知道什麼東西是可以吃的,所以我們得尋求探索新食物的來源,同時又得對新食物保持警惕.在生存的競爭壓力之下驅使我們生活的兩大相反力量,好奇(新事物的吸引力)和恐懼(對新事物的害怕).
我們每個人的這兩個動力都是不一樣的,但是自由主義者在好奇這方面更強,不單單是新的食物,還有新的人和新的理念.保守主義者在恐懼方面更突出,他們喜歡緊緊跟隨自己熟悉、已嘗試過且很真實的東西,他們更在意保護傳統、邊界和他們一直以來堅信的價值.驅動聖潔的道德基礎就是面對新事物挑戰時的反應,包含氣味、外表、還有所有你能感知的事情,所以我們很容易在文化或是區域多樣性增加的時候產生即時的反應,比如說新移民、或是同性戀.保守主義者對同性戀者會感到威脅,會認為這些行為會讓他們感覺恐懼甚至是噁心.左派的聖潔則可體現在環保主義上,他們會認為有污染的工業和碳排放對環境是有破壞的,甚至將這個觀念推展到資本主義對人性的腐化.
9. 作者在後面的章節提出了第六種道德的滋味 - 自由(freedom),相對於自由的就是壓迫.這個道德基礎都能讓左右兩派的人深有共鳴,暴政必亡是兩派人共同的想法,自由的道德基礎更是支撐起革命者和自由鬥士們的道德矩陣.對自由主義者來說,自由的普世性更強,受到關愛的道德基礎影響更深,所以他的自由是為失敗者和弱勢群體服務的,有時候自由主義者會越過權利的平等而去追求結果的平等,這也大概是為什麼左派人士傾向於跟富人爭高額的稅,給窮人提供更好的社會服務,偏好一種適用於所有人的最低收入保障.保守主義者的自由比較侷限於自己的小群體或是個人,他支持了經濟保守主義者大部分的信條,「不要用你的褓母主義及高税收來對付我!」
10. 回頭看看就會發現各個陣營所引用的道德滋味都是很複雜,複雜才能吸引各式各樣的支持者,你的道德滋味是由哪幾種味道所組成的?在當我們見到各式各樣的政治新聞感到惱火時不妨退一步想一想,是哪些道德的滋味刺激了我們,去掉了這些滋味我們所面對的事情本質到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