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大部份藥廠醫師的工作都是在做Medical Affairs,這是一個很複雜又很抽象的集合名詞,包含了各種面向,從藥證申請(new drug application\new indication)、健保給付(reimbursement)、上市後的臨床試驗研究(phase IV study)、新的數據分析和發表(data generation\publication)、以及Medical Strategy的策劃,可以說是非常的雜,不過有很多方面因為各家公司的生態不太一樣,不見得每個藥廠醫師都可以參與到,其中大部分的人都會做的就是Medical Strategy的策劃了,想就這一點分享一點心得.
其實每一個醫師的養成中我們就已經大量且重複地訓練了這種strategy planning並且我們其實老早就已經具有project-oriented thinking process了,只是我們未必知道或是我們在養成的過程中不見得有認真地看待這件事.
每一個病人其實都可以當作一個project,一個住院病人的終極目標(goal)就是要「出院」,出院有很多種形式,康復出院、轉院到安養中心、或是不幸往生了都是出院的形式.
在ICU更是明確,很多醫學中心都有21天的轉出ICU的條款,這也意味著在有限的時間內插管病人何時開始做weaning ,weaning失敗何時該談氣切,何時該下轉RCC都是重要的里程碑(milestone),在達到這些里程碑前我們要看到哪些data,該跟家屬溝通哪些事情都是我們的solution和follow-up items,而這些solution和follow-up items源自於你對病患本身的病況理解(differential diagnosis\prognosis)、家屬(key stakeholder)的期待(expectation)、和現有的醫學資源和證據,換作商業的語言就是你對市場(market)或是環境(environment)的理解,所以只要把medical strategy想成如何送一個病人出院就行了.
病人年輕家屬期待高你就應該要積極,病人年紀很大又多種慢性病纏身或是中風臥床,你就應該要保守要更在乎照護者的感受,這就是所謂的策略(strategy).每次跟病患及家屬的會談和查房要使雙方對病情有一致的理解其實都是能不能順利出院的關鍵,也就是在solution當中的follow-up items裡有沒有獲得足夠的資訊來確定你在一條正確的道路上.
所以對medical strategy來說最重要的是了解市場,了解醫師的組成、習慣和偏好,了解自己的產品的優劣勢在哪裡,最重要的是要能找出「需求」,針對這個需求提出可執行的策略,並且從中尋找可以獲取feedback然後可以不斷修正策略的方法,才能「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當然這一切並沒有那麼簡單,但是有了這個基本的觀念,對初次入藥廠的醫師來說做medical strategy應該會比較不會瞎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