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31日 星期日

2017年12月20日 星期三

Disneyland與客戶體驗(customer experience)

1. Disney真的是「沉浸式體驗」的高手,在Disneyland就是要讓每個消費者被完全控制地在布滿所有他們的產品的世界裡,而且要精緻到每一個細節,感受迪士尼提供的完整的用戶體驗。

2. 購買周邊商品的氛圍遠勝所有的百貨公司的週年慶,而且不需要打折,甚至可以賣得更貴!

3. 劉潤曾經說過兩種不對稱:信息不對稱和空間不對稱。在中國互聯網的許多電商,天貓淘寶京東⋯⋯徹底地消滅了信息不對稱,消費者能買到最便宜的東西了。但網路電商是遠在天邊,要靠物流送貨至少要半天,這個「空間不對稱」是實體店家的優勢,就是我想要一個東西,我能立刻買到,且買到我能立刻用。所有想做實體店的產業都該借鏡迪士尼,在這裡用戶很難會想要上網比價,更不可能上網購物等東西寄回家,在這裡買了帽子、眼鏡、飾品,店家就問你要不要立刻戴,一起加入Disneyland嘉年華的氛圍裡。所謂的「空間不對稱」在這裡被徹底實踐了,完美的客戶體驗(customer experience)。

2017年12月15日 星期五

2017年小小的生日感言

感謝大家的生日祝福,昨天從早上六點半一路打到晚上十點多的一場TC 結束,最後畫下一個完美的句點。回想起來今年是一季比一季的難打,說一季就是一年真的一點也不為過,一路上有數不清能打想打的怪,只無奈於體力不夠沒辦法一一打下來,還差點不能全身而退,留下一些無法兌現的承諾,不過也做了很多從來沒做過的事,有些我甚至沒想過原來我可以做得到,對我個人來說真的是豐收的一年,覺得感恩。

這其中有許多體會我不知道要怎麼說,但我還是努力熬出來給大家嚐嚐,很感謝喜歡看我分享雞湯的朋友們。

離開醫院的生活到今天是兩年四個月,這真的是一場很奇妙的旅程,一路上學到很多新的東西,學新東西的確是可以進步,但我想說的是一個陳年雞湯,就是不斷地反思怎麼改進,然後找一兩個真的可以做得到的來調整,就是這種笨方法才能真正的進步,這是我過去五十幾場演講的一點心得。

2017年11月30日 星期四

2017年11月看完的書

1.「優秀的綿羊」- 2017.11.10
2.「互聯網+ 戰略版:傳統企業,互聯網在踢門。」— 2017.11.19

2017年11月18日 星期六

[心得]oncology clinical trials with multiple primary endpoints

今天這場oncology clinical trials with multiple primary endpoints 真的很有意思,我有幸爲這個活動出了一點小小的力覺得非常高興,其實在rheumatology 和dermatology的領域,這樣的multiplicity analysis使用的還蠻多的,有機會再和大家分享今天提到的graphical approach, Hochberg procedure, family-wise gated analysis, 和weighted Bonferroni全部都用的真實案例。最後附上一點我小小的心得。


1. 看multiple endpoints 的trial 應該要注意哪些endpoints 是pre-specified, 有哪些有做type I error control ,下一步是去了解它怎麼control alpha,然後我們才能知道最後的p value是否有意義。所以當一個trial 宣稱它成功的時候,我們更應該去檢視所謂的成功是指哪一個endpoint的成功?以及它所代表的臨床意義是什麼?它是不是也把它不重要的結果當成重要的結果?新聞稿和paper所提及的重點是否一致?我想說的是有很多藥物可能都有很相似的療效,但很重要的是它的clinical development program是怎麼設計的會決定這個藥物的命運,它在什麼族群的什麼樣的病人的什麼outcome measurement 是有效的,也有可能一個失敗的設計徹底毀了這個藥的發展。


2. 一個過於嚴格的統計方法雖然可以control alpha,但是容易犯type 2 error 也就是臨床試驗的power會下降,一個試驗的power太低的結果就表示兩組明明有差,但是試驗結果卻說沒有差,所以財大氣粗的廠商power 一定是在90%以上(至少要80%)。


3. 藥物本身是最重要,如果trial會失敗無論你怎麼加大sample size 或是用各種方法去弄alpha 都還是會失敗。


4. 站在廠商的立場想要加速臨床試驗的速度是必然的,因爲研發成本越來越高,除了法規單位的要求之外還有payer的要求,要看的endpoint 和data的量和性質也是越來越多。站在醫師的立場當然會期待在unmet needs很高的疾病領域,在嚴謹且可信的條件下,能有更新更好的藥可以使用,怎麼根據越來越複雜的data去跟病人溝通,這就是「藝術」了,也是臨床醫師無可取代之處。


5. 個人的白日夢:Bayesian 感覺是個非常有趣的方法,它跟我們用frequentist 的想法完全不同,現在已大量的使用在phase I的clinical trial 裡面,不知道未來當有像穿戴裝置進入臨床試驗用以監測病人反應時,海量的數據搜集輸入Bayesian model 就可以調整劑量,或許就是可以透過這種新的研究方法徹底改變臨床試驗的面貌和藥物發展的世界。

2017年11月11日 星期六

About Career Development

最近跟幾個不同的人進行了一些關於Career Development 的對話,覺得很有意思,需要趕快記錄下來。
Career Development的概念也是在醫學生涯中一直相當欠缺的,我們常常不知道這是一件自己該注意的事也不知道該找誰談,甚至我們會有點不好意思談這個話題,好像顯得自己有點野心又有點天真。


1. Your career is your own responsibility. 現在回想起來還是覺得很幸運,在我還很年輕剛踏入業界不到一年就有人跟我講了這句話,最近又聽到了一次,感觸又加倍的深。沒有人會替你規劃也沒有人應該要替你規劃。


2. 我們思考Career Development 應該著眼於想要做的事情,想要的能力,而不是圍繞在想要的position,雖然這會在讓你和人進行職涯對話的內容顯得有點空洞,談著一個不知存不存在的工作,有點不切實際。但是我們必須了解一個position/role 所做的事情一直是變動的,每一家公司的組織架構也一直是變動的,有兩位公司內很資深的人跟我說他之前的位子已經消失了,他現在的位子過去也不曾有過。


3. 了解自己的熱情(passion)在哪裡是最重要的,對很多人來說可能很困難,熱情是一種會被消磨的東西,要不斷地尋找不斷地嚐試然後保持開放的好奇心,它自然又會來找上你。

Your career goal = Your passion.

4. 某個人在白板上寫了個公式給我。

p(career)= Performance x experience x mobility x flexibility / competitor

意思就是要有好的表現,且當你越有經驗表現可能就會越好,同時你要能移動也就是可以離鄉背井,並且願意接受不同的function 的工作,然後競爭者越少越容易成功。
他講完我忍不住跟他說我覺得做得越久的人或是越有經驗的人不一定表現就會越好,也有一些人第一次做就可以做得很好,這些人的想法比較不會受到固有觀念的拘束。他說,你講得有道理,這叫做”Rookie Smarts”還問我有沒看過這本書,並且他覺得公式可能還要再改一改。


5. 對我而言「成長」是最重要的,不只是高速的成長,而是要能「超乎預期」的成長。


6. 對我而言Career development plan 就是我有一個想做的事情,我就得知道我需要有什麼能力才能做?我要找誰幫我走到那裡?這個計劃就是解決這兩個問題。

2017年10月31日 星期二

2017年8月20日 星期日

政治秩序的起源:從前人類時代到法國大革命(The Origin of tPolitical Order: From Prehuman Times To The French Revolution) -- [美]Francis Fukuyama 心得1

1.英國的光榮革命並不是一個偶然,它是一個「自下而上」結果,在英國社會「法治」的出現遠遠早於政治負責制,英國基層參與政治的傳統體現在百戶法庭,縣法庭和其他的地方自治機構上,對法治的重視和保護延伸到對產權維護,既然產權得以維護就導致了資產階級的形成,這些資產階級形成之後會更加努力維護產權,光榮革命的成功並不是對產權維護的開端,產權維護的精神在很早之前就已經開始了,才形成龐大的資產階級,這些資產階級感到他們有東西需要保護,特別就是不能讓國王想徵稅就徵稅,想徵稅就得先合法,最後「光榮革命」讓英國形成了對議會負責任的政體.

很有趣的是要收稅不容易,但是英國的稅從來不低,英國在十七世紀時不斷地在打仗要花掉很多錢,從十七世紀到十八世紀高峰時,英國的稅曾一度增加到超過原來的兩倍.和光榮革命一起發生的是銀行的改革,信用和貸款讓英國可以借貸,使得國家越來越強大,這是當時的法國和西班牙所無法比擬的.


2.並不是所有強大的國家都能建立起法治,也並不是所有君權相對弱勢的國家都能建立起負責任制的政府.法國的政府則是靠著賣官來取得國家收入,形成大量的尋租者,這些尋租者成了國家的公職卻不斷地攫取個人的私利,想著如何幫自己減稅,又同時擴張自己的財富,法國就形成了一個相當落後的社會,一個向窮人徵稅然後來支持有錢有勢的人,這群有錢有勢的人形成龐大的尋租聯合體,他們獲得了權利,並且在傳統和法律中尋求保護,如果政府想要攻擊這些權利和既得利益者,就會使自己權力所依賴的法律變成非法,法國在很早期也有形成法治的精神,但在這樣的體制下,法治保護的不是現代的政治制度和自由市場經濟,而是傳統社會的特權和國家所掌控的這種低效能的經濟.


3.中國的國家的形成是不斷地戰爭之後的產物,戰爭促進了制度的發展,特別是在春秋戰國這個思想爆發的時代,當時的顯學法家似乎就代表著一種赤裸裸的專制主義,後來貫穿中國思想的儒家則是一種「道德」的專制主義,而且很奇妙的是中國一直在混亂分裂然後走向統一的循環歷史當中.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也不斷地思考中國皇帝的合法性從哪裡來?社會的氛圍如何被打造成這種需要邁向統一的天命,而很顯然地從漢朝以後的政體都想要走回漢朝這樣的中央集權制,而不是穩定地偏安一隅,而似乎合法性就來自於這樣的天命.然而中國的政治制度沒有法治,皇帝有的只是一種道德上的責任,這也難怪在中國人的心中總是存在著難以實現的聖王之夢.


4.現代的政治秩序有重要的三個要素,一個強大的國家,國家從屬於法治,政府對所有的公民負責.沒有強大的早期國家就沒有法治,沒有健全的法治和合法的產權,平民是無可能群起抗爭,將負責任制強加於英國的君主政體,沒有負責任制的原則英國也絕不可能在法國大革命時成為強大的國家.

而國家權力的執行是表現在徵稅上,這意味著一個國家能多有效率地動用整個國家的資源,甚至能擴張信用,也就是不但能找錢,還能借錢,更能花錢,並且把錢有效率地花在對自己有利的方向.


5.這是理想國譯從出的簡體字版本,翻譯很不錯而且書皮極簡有質感,羅胖和何帆在「得到」上有提過這本書,並且最近也有了電子書的版本,很精彩的一本書,但也非常難以消化,知識濃度很高,我也很感慨以前的歷史課到底都在上些什麼?



延伸閱讀:

2017年7月23日 星期日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 [美]Michael Sandel

1.「亞里斯多德教導我們,公正意味著給人們所應得的.為了決定誰應得什麼,我們不得不決定哪些德性值得尊敬和獎賞.亞里斯多德堅持認為,如果不首先反思哪種是人們最想要的生活方式,我們就不能弄明白什麼是公正的憲法.對他而言,法律不可能中立於良善生活各種問題.與此相對,現代政治哲學家們18世紀的伊曼紐康德(Immanuel Kant)到20世紀的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認為,那界定我們各種權力的公正原則,應當不依賴於任何特殊的德性觀念或最佳生活方式的觀念.相反的,一個公正的社會應當尊重每個人選擇他自己的關於良善生活的自由.」


2.書中有一章提到同性婚姻的議題,在思考這個問題之前,他要我們嘗試著能不能不涉及婚姻的目的,以及同性戀的道德狀態來思考國家是否應當認可同性婚姻?有些人說可以,並且他們是自由主義為同性婚姻辯護,也就是一個人不管是支持或是反對同性戀關係,他都應該自由地選擇自己的婚姻伴侶:允許異性結婚而不允許同性結婚,就是對男同性戀者和女同性戀者的歧視,並否認了他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許多反對同性婚姻者的論述是,政府如果認可同性婚姻,就會像亞里斯多德的想法一樣,代表著政府認可同性戀,其背後會有不可避免的道德問題.


其實國家的婚姻政策可以有三個選擇:1.只認可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之間的婚姻.2.認可同性婚姻和異性婚姻.3.不認可任何形式的婚姻,而將這一職責留給私人性的組織.


其中我覺得最有趣的是第三點,如果婚姻關係不需要政府承認,那麼無論是同性婚姻或是異性婚姻都不再需要法官或是公民介入任何關於道德和宗教的爭論了,公民們也不在陷入討論婚姻的目的以及男女同性戀們能否實現這個目的的爭論之中.


3.這本書引用了2003Massachusetts 最高法院Margaret Marshall 的一個判決“Hillary Goodridge v.s Department of Public Health 來闡述同性婚姻的觀點.Margaret Marshall認識到關於同性婚姻的問題將會引起一連串道德及宗教的分歧,而她認為法庭不該在這場爭論當中表達立場,她在判決中提到“'Our obligation is to define the liberty of all, not to mandate our own moral code.”(我們的責任是界定全體人們的自由,而不是強制執行我們自己的道德規範),她也提到如果政府可以阻止一個人自由地選擇另外一個人,並與之分享一種排外性地承諾,那麽選擇是否結婚以及與誰結婚的自由就會變得很空洞,因為會受到政府干涉.


但是,意志自由以及選擇自由並不足以為同性婚姻的權利做辯護,如果政府想要在自願的親密關係的「道德價值」問題上保持中立,那麼政府就沒有理由把婚姻限制在兩個人之間,照這個邏輯,同意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制同樣也是可行的,事實上如果政府真的很想保持中立,那麼應該考慮脫離認可婚姻這項事務.


不過同性婚姻最大的爭執,並不是著眼於自由選擇上,而是同性結合是否值得尊重以及能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以及他們是否實現婚姻這項社會制度的目的,用亞里斯多德的邏輯來看,就是這個婚姻是不是應得的?不是值得鼓勵的?它其實就是一種社會認可.


Margret Marshall法官又是怎麼看的呢?


他沒有想要政府廢除婚姻制度,她反而是將婚姻視為人類共同體當中最有益也最珍貴的制度之一,如果政府取消認可婚姻,將會取消一項極為重要的組織原則.一個公民的婚姻會有三個參與者,兩個願意的配偶和一個同意的政府.公民的婚姻是對另一個人的一種深層次的個人承諾,同時也是種對相互關係、友情、性行爲、忠誠和家庭這類理想的高度慶祝,那既然婚姻是要得到慶祝的,那究竟是要慶祝什麼?或是要對什麼樣的事情表示敬意?


這個問題問的其實就是在問婚姻的目的.


我們在許多婚禮上幾乎百分之九十九會聽到「早生貴子」,這也是許多反對同性婚姻者的主張,同性婚姻不能繁衍後代,所以他們沒有結婚的權利,這種目的論的論證路線,是反對同性婚姻的核心理由.Margret的觀點則表示現行婚姻也並未要求異性戀男女得先證明自己有孕育孩子的能力和意圖,公民婚姻需要的是排外性以及永久性的承諾,而非生養孩子.同時Margret在同性婚姻的道德價值上市給予等同於異性戀者相同的評價,他認為兩者是同樣值得尊重的,當然反對同性戀者並不是這麼認為.


在同性婚姻這件事上的爭執,是不能基於自由選擇的觀念,我們不得不用目的論來思考,甚至我們必須考慮其所推崇頌揚的價值,這是支持同性婚姻和反對同性婚姻兩個觀點的底層歧見.


4.同性婚姻不過是這本書的十個章節當中的其中一段,這本書每個章節都很值得反覆思考,作者領導我們從帶有目的論的功利主義出發去思考公正,再用自由主義的觀點出發去思考公正,最後又從德性與共同善的觀點去思考公正,非常有意思.



延伸閱讀:

2017年7月15日 星期六

「成為專科醫師之後」之五 — 台灣的藥廠醫師在做什麼

很多人很好奇台灣的藥廠醫師都在做什麼?我的經驗僅止於台灣的跨國藥廠醫師的工作.


大部分的人的Title都是醫學顧問(Medical Advisor),有少部分的公司的Title不太一樣,Eli Lilly給我的是臨床研究醫師(Clinical Research Physician),Pfizer給的是產品醫師(Product Physician),聽起來大同小異,做的事情其實也是大同小異.


工作內容

最主要的工作內容是Medical Affair,這其實是一個很抽象的集合名詞,內容大致上就是做新藥上市前的準備,和已上市的藥物在醫學上及策略上去協助行銷部門(Marketing/Sales).
新藥上市前的準備工作非常的龐大,在台灣通常要花兩年的時間來準備,包含了解該疾病領域的治療方式、診斷、競爭者、環境和該疾病領域的重要專家,透過一個醫師的專業角度去了解台灣的環境當中未被滿足的需求為何?該如何將全球的策略調整成適合在台灣執行的策略?並且依照這個策略構思該辦什麼樣的活動?台灣的環境需要什麼樣的醫學證據和數據來幫助醫師了解新藥?在台灣還可以做什麼樣的第四期臨床試驗?最後是要行銷部門的合作,共同擬定出完整具體的上市準備計畫.

另外也要跟法規部門的同事合作,藥品查驗登記文件的準備,和藥品查驗中心審查委員的溝通,藥品仿單的內部審核,在這裡我們都可以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在拿到藥證之後,申請健保給付的文件準備,幫助市場准入(Market Access)的同事一起擬定好合適的策略、準備文件和諮詢專家,最後順利拿到健保價.

除了Medical affair之外,我的工作也包含了Clinical Development,也就是第一期到第三期臨床試驗在台灣的執行,幫助執行臨床試驗的同事了解在台灣的環境適合執行哪些臨床試驗?新藥機轉和protocol的理解,以及最後開始執行時各種副作用的發生和突發事件的處理,最後參與臨床試驗結果的分析和解讀,也許還有機會可以參加臨床試驗次分析的論文撰寫.

生活型態

生活其實和上班族的朝九晚六差不多,週末有時有活動需要參加.剛入行時約1.5個月出差一次,現在開始越來越少了,大約一季出差一次,出差也不是總是多坐商務艙,應該所有的公司都是規定航程超過某個小時數的限制才是商務艙.晚上常常在teleconference,剛開始有點不習慣對著空氣講話,久了就習慣了.


誰適合做這份工作?

我記得多年前一位主任跟我說,如果你喜歡追求新知、喜歡講英文、喜歡交朋友、喜歡旅行,那你就適合這份工作.當初我聽完之後我就覺得那我應該就是適合,現在回想起來我也覺得真的就是這樣.


所以你不需要是PhD, MBA,你不需要有幾十篇SCI,你不需要是主任或教授級,你也不需要是walking Harrison
要完成上述提到的這些工作,光靠自己一個人絕對是無法完成的,所以要對新知和新事物有熱情,可以高速地大量學習,然後可以跟Regional, global 以及別國的同事交朋友,交換經驗和交換資源然後透過協作來達成共同的目標,並且在很多時候你要有能力說服你的長官和你的同儕.

職涯發展

這題很難.
我只能說一句當年公司一個資深同事告訴我的Your career is your own responsibility.

Medical Advisor其實是這個行業的入門款,後面要怎麼發展其實是個人的能力與造化,有的人會覺得未來看不清楚,但有的人卻覺得有無限的可能,而我恰恰是那個樂觀的後者.

聽一位前輩講過Vision and Visibility,當初我有聽沒有完全懂,現在越來越有體會,大意就是你有眼光,而且你能被看見.



2017年5月26日 星期五

獨裁者手冊 (The Dictator`s Handbook) -- [美]Bruce Bueno de Mesquita

1.相信有讀過萬維剛在「得到」上的一篇關於獨裁者的文章的朋友們,一定知道這一本書,無論是所謂獨裁國家或是民主國家,其實都脫離不了這書中提到的邏輯,一個執政者或是一個企業的CEO要維繫政權的穩固,一定要一個大小剛好的勝利聯盟支持自己,你所獲得的利益一定要分享給這個勝利聯盟才得以維持政權.無論是民主國家還是極權國家,這個邏輯大體是相通的.


2.「上台和保持權力,是兩碼子事.」


3.民主國家援助貧窮的獨裁國家並不是為了幫助這個國家貧窮的人民,其實圖的是民主國家自己的利益,他的目的是希望這個獨裁者可以支持自己提出來的政策.美國曾經大量金援埃及,目的是希望中東和平,回教國家們不要再和以色列打仗,石油價格不要上升,但是對埃及國內來說和以色列維持和平可不是什麼得人心的政策,當時的埃及執政者拿了美國的錢並沒有在國內實施任何緩和埃及和以色列重衝突的做法,當時埃及大部分的民眾認為以色列的存在對世界是有危害的.那為什麼埃及的執政者可以無視於這一切拿美國的錢?推測就是他所要安撫的聯盟人數相對小,民眾並不是他維持政權所需討好的對象.那美國為什麼要收買埃及?因為當時的石油價格飆漲對國內的經濟會有負面影響,對執政者的選票不保,目的也是為了維繫權力.


4.另一個有趣的例子是巴基斯坦,2001年美國在打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權時對巴基斯坦的援助金額劇增,到2003年美國取得勝利之後對巴基斯坦的援助就下降了,巴基斯坦也逐漸成為了塔利班的避難所,因為沒拿錢也不想再幫忙了.但是後來巴基斯坦陷入一個尷尬的窘境,如果巴基斯坦開始對抗巴阿邊境的塔利班可能會在國內引起騷亂,如果不對抗塔利班又會受到美國的壓力,這個兩難的處境讓巴基斯坦對美國提出更高的金援要求,但美國國會反對給巴基斯坦這麼多錢,原因是這些並不是拿去做美國想要的用途,巴基斯坦把更多錢拿去防範印度的威脅,一部分的錢就憑空消失了,所以巴基斯坦後來就採用這種不給錢不辦事的態度,後來塔利班在巴基斯坦的勢力越來越大,巴基斯坦後來還跟塔利班政權達成交易而維持和平,這使得美國很擔心巴基斯坦最後會被塔利班控制,只好又開始給錢激勵巴基斯坦對抗塔利班,巴基斯坦就在這種努力不剿滅塔利班的態度之下,持續獲得了美國的金援.如果我們把這種對貧窮國的援助和理想主義連結再一起,對美國和巴埃兩國來說其實換來的只有唾棄和失望,這些援助沒有解決貧窮,也很難換來和平.


4.幾年前聽到國內許多媒體抨擊政府和甘比亞的獨裁政權邦交,還大量金援甘比亞,許多媒體的立論都是諷刺台灣明明以自己的民主價值為榮,怎可金援這個貧困又獨裁的西非國家,也有人說為什麼我們不能跟一些像樣的國家邦交呢?照前面的邏輯,很顯然是這些小的獨裁國家收買的成本比較低,他們比較有可能在我們的金援之下替我們做事,理想主義者對這種作為是極度鄙視的,但在目前的國際現實環境,我們有什麼談判籌碼和可以和人交換的利益呢?想到最近將被排擠在WHO之外,如果可以收買幾個貧窮的獨裁國家替我們發聲,爭取到在世界地圖上的存在感,我們是否又會願意放棄道德高帽呢?


5.所有政治的核心問題,都是政治生存.書背上有句神評論,每當有任何一個政治人物法表言論時,聽到「為了我的國家利益」這句話時,請記得把「國家」兩個字,替換成「政治生涯」.





延伸閱讀:

2017年5月2日 星期二

2017年4月19日 星期三

正義從哪裡來 -- 熊逸

1.這本書你能夠讀到熊逸的博學,他引述中西方古代和近代的思想去質疑正義的存在,很值得慢慢閱讀仔細思考的一本書.


2.「從古代中國的百家爭鳴到現當代西方世界裡功利主義、自由主義、社群主義的喋喋不休,
對正義的困惑就像聖奧古斯丁對時間的困惑:『如果沒人問我,我是明白的;如果我想給問我的人解釋,那麼我就不明白了。』


3.「英語justice一詞源自古羅馬正義女神的名字Justitia,該女神的外形特徵是蒙著雙眼,左手提著一只天平,右手執劍。這些特徵藴含著特定的象徵意義,一般認為,蒙眼象徵著執行正義純然依靠理智,不可被感官和表象蒙蔽;劍象徵著制裁的嚴厲;天平象徵著裁量公平,使受害者可以不多不少地討還損失,這恰恰與孔子“以直報怨”的意思如出一轍。文藝復興時期,正義女神雕像的背面往往還刻有一句古羅馬的法諺:“為實現正義,哪怕天崩地裂。”」

但是正義女神手上的天平只能秤量「公平」,無法秤量「正義」,正義的內涵其實更寬廣更複雜,但與其說寬廣複雜,倒不如說是虛無飄渺,或是一段美麗的謊言.


4.我們每個人看到的世界其實是個人意志和經驗投射之後產生的反射,群體的投射和反射就形成了一個群體的價值觀,所以這個價值觀是變動的也是積累的,最重要的是它並不是固定的,也並不存在放諸四海皆準的原則。
正義的本質就是虛無的,它追求的公平的背後是某種程度價值的相等,但是所謂的等值是因人、因時、因地而異,這所謂公平則根本就不存在,那無非就是權衡過利害之後的結果,所以我們也傾向認為正義應該是對大多數人有利的一個選擇,所以正義可以說是是建立在強者的話語權之上,那回頭想想,這對弱者公平嗎?


5.熊逸對平等的評論,我最喜歡的是這一段:
「絕對的平等,無論是『結果平等』或是『起點平等』,事實上都是不可能的.所以歷來的『結果平等』和『起點平等』之爭完全爭錯了方向,對平等的追求時則是對規則的追求,是企圖建立一些規則,以便在規則面前『人人平等』,而規則意識之產生是人類在自覺或不自覺中反覆博弈的結果.」
然後規則取決於偏好,偏好是會隨著社會結構和風氣而改變的,同時也很大一部分受到群眾的影響,而群眾是非常容易被誤導的,特別是當我們把嫉妒心理想化之後,我們就可以合理化追求公平的理由.


6.回頭想想,這社會上有多少打著公平正義的名號的煽動者,每個自稱為正義的訴求都值得我們好好的想一想.


延伸閱讀:

狂熱分子 -- 群眾運動聖經 (The True Believer - Thoughts on the Nature of Mass Movement) -- [美]Eric Hoffer

烏合之眾 (Crowds) -- [法]Gustav Le Bon

春秋大義 -- 熊逸

王陽明 一切心法 -- 熊逸

2017年4月13日 星期四

龍床:明六帝紀 -- 李潔非 心得2

1.明世宗朱厚熜則是一個政治敏感度極高的皇帝,他是一個難以猜測的皇帝,同時他表彰阿附,獎勵卑劣奉承的大臣,於是沒有大臣再與他作對,他瓦解了士大夫的心靈,歷史上大臣對皇帝的歌功頌德向來是概念上的,但是到明世宗卻出現大量對他個人的崇拜,說他是如何如何的明君,明朝士大夫腐敗已如一輛高速衝往懸崖的馬車.


2.明熹宗朱由校也是明朝的一個奇葩皇帝,他到十五歲時還未「授一書、識一字」,他真正有興趣的是當一個木匠.所以明熹宗的天啓年間其實當權的人是魏忠賢,書中很長的篇幅談論魏忠賢,和苗棣的「庸人治國」切入的角度不同,讀起來也是很有意思.


很多人都說閹禍是明代政治的特色,但我們不要只把眼睛死死盯在魏忠賢身上,書中說:「應該把視線投向他身後,投向那裡站著的一大群被稱作“閹黨”的人。這些人,受過最正統的教育,肩負守衛社會準則的責任,然而,他們徹底背叛了所受的教育,徹底拋棄了應負的責任。這才是魏忠賢事件的真相。一個社會的真正墮落,從來不是以產生姦佞為標志,而是以姦佞在何種程度上遭到抵制為標誌。


3.最後是明思宗朱由檢,也就是崇禎皇帝,從書中的風向讀起來不像苗棣的「大明亡國史:崇禎皇帝傳」說的那樣剛愎自用,李潔非似乎是給予一個相對正面的評價,畢竟一個最後敢選擇自殺的皇帝在中國歷史上只有紂王和他而已.崇禎接手的國家其實是一個被好幾代統治者玩爛的國家,在國家快滅亡之際他曾下過「捐餉令」,但是捐錢的官員非常少,在苗棣的書中說的是人民已經榨不出任何錢了,所以官員也自然拿不出多少錢來上繳,然而崇禎自己又非常小氣,在宮中私底下也屯了不少財富卻不肯拿出來用.李潔非書中則說許多官員都不認為皇帝沒錢,然而不相信皇帝沒錢是一回事,更深層地來想,是社會凝聚力的問題.「愛國主義並非空洞的道德情懷,而是基於自豪和認同的現實感受.」當時的現實無情地表示:根本沒有人愛這個國家,大家只是冷冷地看著它的死亡而無動於衷.這就是崇禎的處境.


想像你是一家公司的CEO,你公司大部分的員工對未來都沒有任何期待,只是尸位素餐地做著自己的工作,身旁的左右手也只想逢迎拍馬,圖自己的利益,而沒有真實本事,那麼公司倒閉在你的手上似乎也是必然的結果.


4.這本書我特別喜歡這段話:「有的時候,小説(或別的藝術)比歷史更真實,原因就在於,歷史家目光只及於外部行為所構成的外部事件,而失諸對人的心路歷程的探究;相反,藝術家卻不肯只看見結果,他們還忍不住去挖掘背後的隱秘的內心原因、內心邏輯。人是複雜的、能動的個體生命,跟內心豐富性相比,人的行為是過於簡單的一個層面。做什麼,是一瞬間的事;但在做之前,卻可能輾轉反側、不知度過多少不眠之夜。歷史只盯住了那一瞬間,將此前遠為漫長的內心鬥爭置之不理。歷史從來如此,但顯然是荒唐的。歷史的主體是人,作為主體,只有部分的真實性和表面的真實性被描述,而另一些雖然隱秘卻無疑同樣真實的內容任其缺失,這是一個可怕的黑洞,它會吞噬掉許多東西,將真相弭於無形。」


不單單是歷史,現實也是如此,我們應該要對單維的訊息,簡單清晰易懂的論述表示懷疑,每一件事情的背後都有可能是複雜的原因所構成的,就因為如此我們得學習從不同的向看事情,也不要輕易地下結論.


延伸閱讀

2017年4月9日 星期日

龍床:明六帝紀 -- 李潔非 心得1

1.這本書主要談了六個明朝的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明熹宗朱由校、和明思宗朱由檢也就是崇禎皇帝,同時也談了幾個在明朝很重要的角色,如嚴嵩、魏忠賢等.明朝的故事似乎也是最多史家喜歡探討的,在羅輯思維裡面也講了好幾集,很多集都是取材於這本書,但是我讀完之後深深的覺得書中比羅胖講的故事還要精彩.

2.朱元璋本來可說是個草寇,但是卻做成了古來這些草寇做不成的大事,像闖王李自成和太平天國的洪秀全就沒做成皇帝,就像現代許許多多的創業者,大部分的人都失敗了,能夠真正IPO的少之又少.


朱元璋做到了開啟明清兩朝最最專制的皇權時代,讀書人的思想被儒家鉗制,政府官員的薪俸被壓到不可思議的低,我個人覺得近代中國的文化在宋末就徹底地毀了,在明清兩代則變了扭曲而無法興起。


3.明成祖朱棣則完全可說是朱元璋「家天下」之後的產物,他所推翻的朱允炆並不是一個想成為獨夫的君王,卻被推上了這個位子,他的後果就是只有等著被推翻,推翻他的朱棣給整個明朝帶來的後果就是在建立「合法性」所使用的暴力,不單單是剷除異己,還有在思想上的鉗制和形象工程再加上宦官和秘密警察式的恐怖主義.


4.最有意思的是明武宗朱厚照的故事,他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中國的唐吉軻德,他把自己重新取名為朱壽,又封自己為公爵和五星上將等一串頭銜,還不時帶著兵馬衝到關外假裝要打仗,當時二三十歲的他還懷有著兒童騎馬打仗的樂趣延續成類似「尚武」的這種性格,說穿了他只是個愛玩巨型「扮家家酒」的幼稚大人,如果他只是個普通人,那也許對任何人都不會有影響,但當這一切和國家以及權力綁在一起,不知道作為當時的百姓又會有什麼感受.


另外他還從自己的宮殿搬到一個自封叫「豹房」的地方,他在裡面和各式各樣的男女縱情享樂,其實頗有一種嬉皮追求感官刺激的生活方式,他簡直是一切反皇帝指標的皇帝,什麼君臣倫理在那個時代蕩然無存.


5.「世間之事,有一利必有一弊。我們素日常見到看門人最珍視手中那點權力,也最善於把那點權力用到極致。我們也屢屢感到,權力越到底層,就看得越緊、用得越狠,絕不容人覬覦。這並不難解。對權力的過度珍惜,是與身處底層所得來和形成的更大的人身恐懼互為因果的。這種恐懼,令人一旦攫取了權力便會以近乎病態的方式捍衛之死守之。試想,當一個備受欺凌與屈辱的孤兒,一步登天成為皇帝的時候,能意味著什麼?」



延伸閱讀:


2017年4月1日 星期六

2017年三月讀完的書

窮查理寶典

帝國:大英帝國世界秩序的興衰以及給世界強權的啟示 (Empire: The Rise and Demise of British World Order and Lessons for Global Power) -- [英]  Niall Ferguson 

槽邊往事 -- 和菜頭

王陽明 一切心法 -- 熊逸


2017年3月27日 星期一

資本的秘密 (The Mystery of Capital) -- [秘魯] Hernando de Soto

1.這本書強調了所有權的重要,所有權和社會契約的存在可以讓資產變成資本,或是讓資產透過各種加工變成更有價值的資本。許多開發中的國家的人民擁有許多無法確立所有權的資產,這些資產無法被交易,也無法拿來抵押貸款,成為有價值的資本。所以所有權的確立,可以表述出一個資產的特性,我們可以將資產加工,從具體的房屋可以靠重新裝修後提高他的價值出售或是出租,到一個人的文字甚至是一項技能可以變成智慧財產權,再賣給別人.這種在低價值的時候投入最後變成高價值的產出,不但是把隱藏在實物資產背後的價值製造出來,更是帶動經濟發展重要的力量.

2.「法律從來不是一種邏輯,而是一種經驗.」
德索托要強調的是法律不是來對抗現狀,一個好的法律是能夠承認隨著時代演進的社會契約,將原來不合法律產生的權利和協議,變成一個新的正規制度,其目標也是為了確立所有權的存在.

3.市場越廣闊,勞動分工就會越具體也越細,每一項勞動都會變得更專業化,經濟發展也會變得更有效率,進而使得工資和資本的價值也增長,如果法律制度相對落後跟不上時代的演進,許多新型態的企業就無法在合法的狀態下發展,會阻礙勞動與分工,也會把未來的企業家限制在專業和生產力都相對低的圈子裡.


4.從所有權的確立和資本釋放的角度的面向來思考Airbnb、和Uber,再進一步的推想到同性婚姻的合法化以及中國農民進城的工作和居住問題,對我來說如果這是一個勢在必行的社會現象,與其限制這些在法律之外的社會契約形式,倒不如思考我們的法律該如何與時俱進.


2017年3月26日 星期日

新思惟簡報時光屋參加心得 -- 精進再精進

當新思惟推出這個新活動時我就立刻報名了,一方面是覺得自己這些年進步很多,另一方面也是遇到了一些瓶頸,也不知道怎麼樣可以變得更好,有很多小地方不知道要怎麼調整?也不知道要不要調整?然後大家都在玩扁平化、noun project、大字、微軟正黑體和Arial,還有沒有別招?


問題


課前作業時校長給的回饋就點出了一個很大的問題 -- 顏色太重、色調太強、版面太擠.

而我自己有時候也有這種感覺,就是每張投影片的風格都太濃了,如果是一場三十到四十分鐘的演講下來,不單單是觀眾吃不消,自己也覺得很吃不消.

另外在參加活動前的一星期,剛好有機會和一位公司裡面的大人物討論投影片,她碰巧是喜歡淡而且叫輕柔的風格,對於我那種大字、重色調強對比的感覺比較難以接受,我說我這個是"masculine style".........XD

所以也很剛好兩個人都給了我很相似的建議,我需要把投影片做一些調整.


方法

課堂中把色調重新調整,助教們也給了很多很寶貴的意見,顏色的選擇變得更單純,多用灰階少用黑白對比,用一個主題色其他用較淡的顏色襯托.圖案要有意象,並且要適時留白給人空間呼吸.



課堂中我又找出一些令人不知所措的投影片來問助教,他們就會反問我這張投影片的重點是什麼?能不能拆成兩張?

所以想清楚自己每張要講的重點,而且不要全部擠在一張,多用單詞少用句子.

這和我每次構思演講的時候遇到的問題很像,想講的東西很多,但我能不能讓大家用最少的注意力帶回最多的重點?而不是讓人聽完後覺得精疲力竭,覺得你投影片好棒棒,但是內容記不住.所以應該要能少則少、精簡為王簡單才能聚焦,複雜容易失焦.

當時我也突然覺得很有收穫,立刻偷偷地動手把一套我最近在新研發的講題當中的幾張投影片開始進行大改版,雖然是老掉牙的內容,希望未來還能給大家新的感受.


幸運的成果


後來快來不及了只好上傳當天修改的第一張投影片,這是我最近最喜歡的一張,課前課中聽了很多建議之後,有做了一些修改和微調,最後能獲得Best Presentation Design Award真的是很高興.



對於時光屋的看法

我覺得這個活動不適合從來沒參加過的人,也不適合沒問題的人,要最有效率的使用這堂課就是要在心中有大量的問題,大量的瓶頸且毫無羞恥的心不停地問助教和校長,趕快把心中大大小小的問題一次解決,不一定是要技術上的,也可以是問他們對投影片設計的想法,藉由討論來促使自己進步.


關於Career Path

會後跟以前的學長和幾位醫師聊了一下業界的發展,其實一位醫師的訓練結束之後路真的是無限寬廣,絕對不是只有clinical practice,這一路要克服的困難很多,但收穫也是滿滿,這是一句廢話沒錯但我想說的是你總是可以有選擇,如果你沒有選擇那你可以創造選擇,有的時候只是需要一點點勇氣.

2017年3月23日 星期四

槽邊往事 — 和菜頭自選集

聽羅胖提過很多次和菜頭,說他多喜歡多喜歡和菜頭的文章,後來才知道羅胖多喜歡多喜歡的東西其實很多很多,在「得到」的專欄上也很早就有和菜頭的專欄,曾經有幾次衝動想訂閱,但是都給忍下來了,某天心血來潮就在天貓上買了這本「槽邊往事和菜頭自選集」,想來看看到底如何.
這本書寫的是散文,也就是生活瑣事,職涯偶感,所以有的時候讀起來是雞湯,吞下去變砒霜.或是寫食記,東西多好吃吃起來怎麼樣的那種和懷念家鄉,想念他老家雲南昆明,異鄉遊子那類的文章,和我們大部分的人在臉書上發的廢文沒什麼太大兩樣,只是他的長度比較長,一篇大概兩三頁,我們大概是兩三行這樣.和菜頭的文字蠻平實,喜歡修辭華麗的人會覺得他太單調,喜歡深刻道理的人會覺得他膚淺,就像長輩會傳的雞湯文那樣,喜歡幽默文的人會覺得他又不夠好笑,頂多就是嘴角上揚還沒笑出來就先吞口水了.但是如果不要這麼嚴苛,他其實也可以說是個有點風趣幽默又可以讓人有點餘韻的那種作家.

節錄幾段篇章分享一下
「四季如春」講的是他的老家昆明,但很狡猾地就是這個「如」字,而不是「是」,這種讚揚性的文字當不得真的.他也緬懷以前很舒服現在越來越熱.
「假若你有幾個美女朋友,那麼你應該理解我所說的這番話.你可能見過她剛搬完家髒兮兮的樣子,你也可能見過她加完班灰濛濛的樣子,你甚至可能見過他大病初癒後病懨懨的樣子.但是你還是會承認她是個美女,因為你認識她許多年.


「昆明天空下」
「只有在昆明才會覺得天空有靈性,可以和它對話.平心靜氣地凝視著藍色的深處,你要一頭獅子,那麼你就會得到一頭白雲獅子.你要夜色如同絲綢,那麼你就能感覺到他清涼無聲地從你的皮膚上滑落,流洩到滿地黑暗中細碎的花香裡去.甚至當你是個孩子的時候,你就可以懇求它說:不要下雨了吧,讓我出去玩一會兒.他也真的就此提起雨腳,走到另外的半城裡去,留下一道彩虹作為你們之間秘密的約定.在昆明,一個好人是不會被雨淋濕的.」

2017年3月11日 星期六

王陽明:一切心法 -- 熊逸

心得就一句話:「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1.之前讀過熊逸寫的「春秋大義」,內容實在是太龐大,到現在還沒有讀完,但是當下覺得他的東西還蠻有意思的.觀察之前羅輯思維上面推薦過一系列熊逸的作品大抵都和中國思想和政治以及道德上的探討很有關係,還好我當時幾乎都買了(咦),現在已經很難買到.這本王陽明是以他的生平為時間軸,然後引經據典從許多方面去探討分析儒學和陽明心學,有討論當時明朝士大夫的風氣,也分析孔子的思想,也加入很多西方和近代的思想理論一併交叉探討,所以其實很有批判性,也不是很容易閱讀.

2.王陽明講的「致良知」,其實和孟子講的「盡心」有異曲同功之處,那什麼是盡心?就是類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做到極致就是要推己及人,也就是把自己認爲的價值觀推行在別人身上,這很容易會形成一種「父權」式的觀念,而且這種觀念往往是「單一」的價值觀,所以有可能會發生災難性的結果。比如說美國覺得民主政體很好,但在拉美和北非發生了什麼結果?民選產生了一個個獨裁政體。書中則用了另一種觀點,熊逸舉了「權力遊戲」(Game of Throne)裡面的麻雀教主(Sparrow), 他也是一個「知行合一」的奇異角色,在「權力遊戲」那個世界裡面竟然出現了這麼一個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在那個混沌的世界裡面,也造成了某種程度的震盪,熊逸也說王陽明似乎在當時明朝的環境裡,也投入了這樣一顆炸彈.

3. 坦白說,這些儒學的思想讀起來覺得有點空泛,想到中國幾百年來靠讀這些東西來拔舉人才就覺得有點莫名其妙,特別是在明朝,我們就見到了許多「道德魔人」彼此相互批評,卻對時政拿不出點具體作爲。

4.回頭來想陽明心學,我想到羅胖講的這應該是要向內求,是提升自己的認知,而不是加諸於人的道德大帽,這才對我們現代人有實用的價值。所以就一句話,「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你想要進步,對抗外部環境還相對容易,難的是在自己的心中,唉~又雞湯了。


2017年3月4日 星期六

狂熱分子 -- 群眾運動聖經 (The True Believer - Thoughts on the Nature of Mass Movement) -- [美]Eric Hoffer


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書,有的時候會覺得作者的論點有點武斷,或是又帶有一點偏見,但我覺得他確實點出了群眾運動的特徵.我不認為群眾運動都是不好的,我也不認為煽動者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或是他所說的東西都是為了欺騙群眾,我相信群眾是需要被影響以及被帶領的,只是最終會演變成什麼就看最後發動這個行動的人的特質和品格,比說林肯、邱吉爾和羅斯福,反之就變成史達林和希特勒.

下面是我摘錄的文字和心得.

1.「最能煽動人們行動激情的,就是宣揚一個近在咫尺的希望。」

因為人的不滿程度,看來是跟他與他熱切渴望得到的事情的距離是成反比的,所以一個「近在咫尺」的希望,往往能激起人的不滿,煽動群眾的行動熱情,比如說蔡英文總統上次大選失敗時發表的「最後一哩路」,這場演講相當能激起群眾的熱情.

所以短程的理想是可以激起群眾熱情的,但是當一個群眾運動已經成功之後,就要轉而強調一些遠景和夢想,對一個成功的群眾運動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維持現狀」,所以他們需要一個夢想來緩和焦躁的群眾,就像所有已經成形的宗教一樣.他們會貶低「現在」,因為只有透過徹底的貶低「現在」,群眾才會對「未來」懷抱夢想,他們會告訴群眾,「現在」只是通往光榮的未來的一個開始!

2.群眾運動都需要有一個Men of words,他們會創造所謂的「語錄」,他們所使用的論述都是有套路的:
(1)攻擊既有的信條與制度,使之威信盡失,不再受人民擁戴.
(2)在沒有信仰就不能活的群眾當中創造一個信仰真空,所以當群眾運動宣揚起新的信仰的時候,這些幻滅的群眾就會振臂相迎.
(3)為新信仰提供口號和主義.
(4)動搖「優秀者」也就是那些在社會上不需要信仰也可以活下去的人的信念,我想就是所謂「理性」人的信念,當他們看不出抵抗新信仰有任何意義時,他們就會毫不抵抗地投降.

我們可以回憶一下各大媒體的標題,回憶一下每次選舉時政治人物所使用的競選語言,大抵就是如上的套路.

3.「已經擁有許多而想擁有更多的人,其失意感要大於一無所有而只想擁有一點點的人。另外,只缺一樣東西的人也會比缺很多東西的人更不滿。」

4.在自由實際存在的地方,平等是大眾的熱望.在平等實際存在的地方,自由是極少數人的熱望.有平等而沒有自由,會比有自由而沒有平等更能創造穩地的社會模式.


5.「為了闡明一個道理,你必須誇大很多事情而又略去許多事情.」
我覺得這也是某些演講常常使用的套路,講者會談一個切身的故事,或是一個能引起共鳴的故事,這些故事是事實,但不一定客觀也不一定科學,他談的故事後面都有一個核心價值,最後會”call to action”,那才是最後的目的.

2017年2月28日 星期二

2017年2月讀完的書

趨勢紅利 -- 劉潤
龍床:明六帝紀 -- 李潔非
狂熱分子 -- 群眾運動聖經 (The True Believer - Thoughts on the Nature of Mass Movement) -- [美]Eric Hoffer

2017年2月25日 星期六

對台灣生技業的看法

全球醫藥市場的確是一個變化非常劇烈的產業,每一個產品都有專利權的年限,每一家公司除了建立重重的專利牆保護之外,還要不斷地開發新藥,但是新藥的研發成本又非常高,而一家公司也不能總是只專注於一兩個領域,原來的領域遇到發展瓶頸,只能想從小的生技公司買進新的藥來繼續研發,或是拓展新領域.這樣的機會點就是小型生技公司的契機.
所以這個問題應該反過來想,台灣市場本來就小,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跟國際大藥廠搶藥品銷售的市場,我們也不必憂心我們缺乏成為大公司的條件,台灣的目標應該是盡力發展許多小型的生技公司,去做小公司可以做的研發領域,諸如罕病、劑型改變、包裝改變等,drug development上的任何一個小環節的創新,而不是擔心市場被國際大廠佔據。
連中國內需市場這麼大,他們都志在全球了,台灣小島怎麼可以只想要搶國內市場?
培養人才最重要的不是在學校,學校學的東西都是舊的,是要有好的薪酬,要鼓勵生技領域學生投入職場,即早了解這領域的需求和需要的能力在哪,環境變動非常快的。特別是臨床試驗,要大幅提高研究護士的薪水,錢被誰拿走我就不說了.....但是有好的研究護士才有好的data collection才有好的臨床試驗品質,台灣就會有好的藥物研發。

要加速藥品審查,首先藥品查驗中心要先提高審查醫師和人員的薪水,藥品查驗中心長期人手不足,所以審查很慢,很基本可以改進的就是薪資,可先從提高審查費用開始,這樣才會有人想投入,這樣才能培養法規和藥審的人才。

人才不是書讀出來的,是薪水砸出來的,是從有回報有成就感的工作中培養出來的。


2017年2月23日 星期四

關於醫學簡報的一點心得

今天做了一場有點特別的演講.
在北榮病理檢驗部談P1NP Bone turnover marker在骨質疏鬆治療時的應用,對象還蠻特別的只有一個醫師,其他都是檢驗師和技術員.所以不能講的太難,也不能講得太快,還要讓一般人都能了解到骨質疏鬆是個很重要的議題,其中病人的順從性更是重要,然後帶出P1NP的臨床數據,與臨床治療病人時的相關性.最後再call to action.
昨天在「憲場觀點」聽完朱為民醫師準備TED演講的經驗,和福哥分享簡報技巧後,回家我又將投影片稍微調整了一下,想到聽眾多半不是這個領域的專業人士,就把內容再更簡化一些,把重要的訊息重複幾次.
簡報其實最重要的是觀眾,觀眾聽完有收穫最重要,而不是讓你在台上秀投影片多漂亮,口才多好,談吐多風趣.最重要的是你希望觀眾聽完回家可以記得的事情,最多不超過三件.
醫學簡報的困難在於內容的準備,尋常的簡報套路我個人覺得不是很適合,比如說「講故事」、「分享經驗」和「尋找共鳴」,如果我是觀眾我會覺得不夠科學,所以我覺得要進化到先定義出本次主題的框架,從框架中講出聽眾的「痛點」,這個痛點應該就是一個臨床議題,再用「科學數據」去陳述痛點,用「科學數據」去談怎麼解決痛點,最後再用「科學數據」來call to action.到底該談多深,到底該引用多少數據,就要視觀眾的程度決定,所以最最重要的事情是「了解觀眾」.
另外一個是要「了解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風格,別人反而是模仿不來的,如果你是很有個人魅力那麼也許你的投影片就不是很重要,但如果你的專長是做投影片,那你就用心把投影片詮釋好.不需要講笑話,不需要使用特別的技巧,但是最重要的是要真誠,要有自信.
對醫學簡報來說,我覺得是數據的呈現要清楚,引用出處要正確,數據的分析和見解有獨到之處,所以一個好的醫學簡報多半是建立在好的科學的素養上,然後口齒清晰不結巴就可以了.
最後一個就是練習,不斷地練習,不斷地尋找上台的機會或是幫自己製造上台的機會,然後才能說出你的影響力.

2017年2月18日 星期六

烏合之眾 -- [法]Gustav Le Bon

1. 這本書談的是群眾的不理性與無知。基因賦予了每個種族的每一個人某些特徵,當這些特徵加在一起,就變成了這個族群的氣質,當這個族群當中的某一些人為了某一個目的行動而聚在一起時,這一群人還會顯露出一種心理特質,有的時候這些心理特質,和整個族群的特徵會很不一樣.同時群體無意識的行動有時候會像是背後有一股無形的力量,驅使著這個群體的行為,這個行為就會取代每一個個人有意識的行為.

2. 一個煽動者如果想要影響一個群體最重要的三個手段就是簡潔有力的肯定句,然後一直不斷地重複它,然後透過不斷地重複在人群中傳染,於是不管是多麽悖離事實的觀念,也會逐漸被群眾接受,特別是當這個人是個有名望的人,或是所謂的專家,他講出來的話就會讓我們對事物的思考不那麼透徹,我們可能更傾向先入為主的去相信他,特別是群眾也和個人一樣,我們都希望得到現成的意見.這種名望就像是各路神仙、英雄豪傑和各種教義在世界的各處大行其道,但是他們其實經不起考驗,只要一深究就會變得不合理,他們的可信度就消失了.

3. 我們可以重新思考那些我們在群眾運動當中看到的激進行爲,比如說翻牆、衝撞警衛、闖進辦公室,我們很難去追溯這種抗議的衝突最初是從哪裡燃起的星星之火,最後演變到不可收拾的程度。從一個冷靜的角度來看,就算你闖進去了又可以立刻改變什麼?就算你穿過了警衛的人牆,你可以達成你的訴求嗎?每一個個人在表達訴求時,最一開始一定都不會想使用暴力,但是當人群聚在一起時,我們就可以發現暴力和不合理的言論逐漸就會變得合理,脫序就是從許多個理性的個人,在群聚之後變成無知的眾人而開始的,也許是一種「法不責眾」的想法,驅使著眾人做出脫序的行爲,也或許這種群聚的行為讓每一個人覺得自己要對自己負的責任變少了,而變成眾人的責任,最後激起了狂暴的情感.

4. 托克維爾曾說過:「以人民主權的名義並由人民進行的革命,是不可能使一個民族獲得自由的.」馬克思.偉伯也說這其中訴諸民眾的民主制,也就是建立在具有群眾魅力的領袖型人物所形成的領袖民主制,就是那些古代和現代的革命獨裁者.作者Gustav Le Bon 更進一步說這種「民主」的本質其實是毀滅個人「自由」,這種所謂「大眾民主」的目的根本無法支配統治者,他完全被「平等」的精神所左右,對「自由」沒有表現出任何尊重,這種不自由的民主,其實會使我們本來想用民主來馴服統治者的權力落空.

2017年2月11日 星期六

趨勢紅利 -- 劉潤


我在「得到」上面訂了劉潤的五分鐘商學院,每次看都覺得很有意思,剛好「得到」上有賣他的這本「趨勢紅利」的電子書,我當然就又買了.這本書不是很厚,如果你碰巧也很喜歡劉潤五分鐘商學院,那我也推薦你讀讀這本書,他把五分鐘商學院裡面提到的部分內容講得更深入.

1.互聯網最大的價值就是他可以用極高的效率把路徑縮短,也就是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上的效率提升到最大,過去的行銷流程中花費最大的部分是廣告和行銷通路,透過互聯網能夠將廣告和通路的成本不斷地降低,當然這當中需要更多的創意去建立流量,透過社群經濟和口碑經濟去建立起最大的流量,同時也建立起品牌,獲取忠誠的客戶,這些客戶就是你終身免費的流量,因為他們相信你的品牌價值.當互聯網把廣告和行銷通路的成本下降,利潤就回到了企業和消費者的身上,企業的成本下降,消費者可以用更便宜的價格買到更好的東西.企業也可以回到營銷最根本的本質,就是產品本身.

2.關於創新,劉潤也提出三種企業的創新,漸進式創新、平台型創新和顛覆式創新,其所佔企業創新的比例為70%、20%和10%.

漸進式創新也可以說是一種延續式的創新,簡單來說是企業瞭解了用戶的一些需求,將原來的產品做了一些改善.舉一個藥品的例子就是某些本來要靜脈注射的藥物被改良成可隨身攜帶的針筒式,最後又演進到使用看不到針頭的自動注射器,又或者是支氣管擴張劑從需要蒸氣打成霧狀,然後演進成乾粉式的裝在小盒子裡吸入,到最後演變成會自動噴出理想大小的粒子讓你吸到肺裡面.

平台型創新是要應對技術不確定性和市場不確定性的環境產生的一種創新,在公司裡面可能有人想到一個新的研發概念或是新的方向,公司決定支持他,給他一個類似內部創業(Intrapreneur)的模式支持他去做,讓他佔有一部分的股份,然後在過程中給予相當的支持,甚至在公司內建立一個incubator作平台戰略,吸收各種不同但是相似的企劃案或是很小的微型企業,大家一起衝,有利於提升企業自己的競爭力.

顛覆式創新通常是要從外界取經的,因為一個傳統的企業本身可能不具有這樣的基因或是能力,但是外部環境的變動實在是太大了,所以一家公司可以透過併購的方式獲得一種新的技術能力比如說google買Youtube或是Facebook買Whatsapp,在藥界更常見的是大藥廠買下小生技公司研發的新藥,或是從大藥廠身上分出去的很小型的生技公司把原來公司piepline上的產品研發做完,再由母公司買回去,這些方式不但降低了母公司本身的研發風險,也可以算是一種「養兒防老」的技術,但是養兒不見得各個成材,比如說google做過眼鏡、google+但是都不是很成功,但是不會有人笑google,這是一家公司的創新風氣,也意味著對高速變動的環境,Google仍是不斷地力求創新.

3.產品是最重要的.產品本身的創新度越高,他所能產生的價值越大,剩下的營銷和銷售通路做的不過就是傳遞價值,一個越好的產品所需要花在傳遞價值的力氣是越小的,就是所謂「業務躺著幹,業績自己會跑」

4.「今天這個社交網路時代,時間是連接器,誰搶佔了最多的用戶的時間,誰就擁有更大的機會產生品牌認可、產品購買等後續事件.」

2017年2月3日 星期五

上帝與黃金 (God and Gold) -- [美] Walter Russell Mead 心得1

God and Gold: Britain, America,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這本書是2008年出版了,談的是英國和美國以及他們如何演變成現在這個樣子,又如何成為人人討厭的世界霸權,有許多從經濟角度出發的書探討過這個議題,這本書從歷史、文化、宗教演進、和傳統各種角度切入來看這個議題.

前陣子羅胖有在賣這本書,我當然就買了,但是我讀得非常慢,中間還停頓了好一陣子,因為裡面涉及到太多歷史資料和背景知識,相當不容易閱讀,有的章節我也來回反覆讀了幾遍.最近讀到第十五章「陀螺儀與金字塔」,覺得作者當年根本先知和當今時事十分契合.

他提到的「金字塔」是一個叫Anglica triangle的觀念:理性、啟示、傳統,這正是美國人的價值觀和權威性問題上產生多元競爭的根源.簡單地說理性代表的是科學,啟示代表的是宗教,傳統則是一種固有價值.陀螺儀就代表著一個國家不停地在這三個金字塔的三個頂點打轉.

讓我覺得很有意思的是「傳統」.

普遍的民族主義本能地深植於傳統思想當中,它也立足於整個國家的歷史價值之上,所以「傳統」的一端認為,當國家出現危機的時候,國防的重要性遠超過公民自由.這種「傳統」的文化其實也意味著對「國家」文化和政治價值觀的忠誠,這也就是一種平民民族主義.當年法國的戴高樂其實也使用過這種平民民族主義對付法國的共產主義.
「傳統」的一方對於把自己的國家特性融合到那些從理論上聽起來很美好的自由多國組織,比如說歐盟,應該是相當不感興趣的.所以我們見到了英國脫歐,我們也見到了一個即將到來的孤立主義的美國.

英美的社會就是在這三角的三個頂點打轉,有時候國家被理性帶領著,有的時候又想要回歸傳統,有的時候關於神權、啟示與信仰的力量又會冒出來發聲.過去半個世紀我們見到理性領導著英美,大量的新移民也融入了英美的個人主義思想中,當這個理性發展到一個程度時,那個「傳統」的一方又冒出來發聲,這其實是一個良性的動態平衡,也是英美社會很奇怪的特徵之一,比如說英國的君主政體是相當傳統的,但在維多利亞女王時代卻也是工業革命的最前沿,這似乎就是一種在理性、傳統和啟示三方面達到一個穩固平衡的結果.

回頭來看英國脫歐和川普當選,這似乎代表著英美社會的陀螺儀轉到了「傳統」的一方,希望這只是一次良性的平衡,能讓這個國家和這個世界變得更加有活力.

2017年1月31日 星期二

2017年1月看完的書

1.大明亡國史--崇禎皇帝傳
2.烏合之眾
3.資本的秘密
4.生活中的經濟學
5.王陽明 一切心法(上)

2017年1月21日 星期六

大明亡國史:崇禎皇帝傳 -- 苗棣

之前有讀過苗棣寫的「庸人治國」,這本書被羅胖說的很神,所以我也找來看,真的很神。剛好在博客來上又找到了這本繁體中文的「大明亡國史:崇禎皇帝傳」,讀完真的是感慨萬千,但其實說穿了這根本是一本恐怖小說,看一個皇帝三不五十的亂殺人,還殺得理直氣壯。明朝嚴格說起來不是被李自成和清軍給滅了的,而是被崇禎和一群腐敗的大臣給玩死的,朝內的大臣武將多半不是被敵軍所殺,大部分是被崇禎殺的。

崇禎是個很認真的皇帝,光憑他每天都上朝這點就已經比大部分的明朝皇帝還優秀了,他也認爲自己勤奮認真,勵精圖治,滿腔熱血和抱負,無奈的是你們這幫草包大臣沒用,「朕非亡國之君,汝皆亡國之臣。」就是這麽來的,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別人錯了就殺,所以崇禎在位十幾年換了好幾個首輔,殺了無數的大臣,他總是在小地方特別巨細靡遺,對大臣也缺乏信任,他總是懷疑朝臣結黨營私,當他以為自己消滅了一群朋黨時,其實也助長了另一群朋黨的形成。

他在大事上就不像他砍別人頭這麽果斷,反而是常常拿不定主意,也沒有自己的想法,無論是和清軍作戰的方針,剿農民軍的戰略還是最後要不要南遷,他都沒有中心思想,只想聽大臣的意見,但是失敗了就把過錯推給提案的大臣,然後以罷官殺頭抄家收場。在北方和滿人的戰爭輸的很慘,他心裡是想講和,有個大臣私下提議講和,他派這個大臣去議和,後來被一群自以爲是的言官發現了群起攻之,崇禎立刻翻臉不承認自己也想講和,順勢處分了這個去講和的大臣,把責任推的一乾二淨。後來李自成都快打到家門口了,他想逃到南京還不敢主動提,先找了個大臣私下商量,但是最後還是拿不定主意,在朝廷上問大臣該怎麼辦,所有的大臣都不敢出聲,最後他就來不及逃了,李自成的軍隊一路輕鬆地打進北京,他最後跑到煤山上的一棵樹上吊死了.

很難想像怎麼會有人想在明朝時當官,俸祿低,皇帝可以不經審判不需法源依據就可以給大臣「廷杖」,這是皇帝給予大臣的私刑,被處以「廷杖」的人通常都會被打死或者是終身殘廢,一句話講得皇帝不高興就被打死了.

明朝的皇帝有著至高的皇權,官員和士大夫其實是唯一能制衡皇權的力量,所以官員碰上了蠻橫固執的皇帝,往往就得「死諫」。我想明朝的官員和士大夫都有一種集體的偏執,他們會把廷杖如此的屈辱解釋為一種榮耀,所以他們會帶有一種殉道者的自虐精神。好像在跟皇帝說,你就殺死我吧,我就這麼活著是不能寫進歷史,我死了還可搏個忠臣的名聲。所以有時候這種行爲會流於沽名釣譽,諫言是為了刷自己的存在感,或是為了維護朋黨的利益,當這些言官前撲後繼的「殉道」之後,朝中的好人也差不多殺光了。當崇禎要群臣在互相推舉人出來任事時,其實也找不到幾個堪用的人。

面對朋黨根深蒂固、盤根錯結的朝廷,如果你是崇禎,朝臣說的話你是信還是不信?你會允許他們犯錯多少次呢?一個人立了功旁邊就有人跑出來說他壞話,一個人犯了錯就有更多人跑出來踢落水狗,是不是聽起來和我們台灣的媒體有幾分相似呢?

羅輯思維曾經有過一集叫「崇禎爲什麼跑不了?」就是取材自這本書,若想更了解明朝的故事,除了可以讀讀張宏杰的「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心得一)(心得二)之外,也可以讀李潔非的「龍床」和「野哭」.

當初聽完之後碰巧去北京出了一趟差,還去煤山看了崇禎當年上吊的那棵樹……

2017年1月7日 星期六

「得到」專欄訂閱心得



使用「得到」也好長一段時間了,從約三個多月前開始,「得到」上面就開始有了記錄自己在上面花多少時間的功能,這其實是一種很有趣的正回饋機制,對像我這樣的「腦殘羅粉」來說特別有用,情不自禁地就訂了五個專欄,羅胖、李笑來、萬維剛、何帆、吳軍,還買了一堆電子書,雖然看完了不少,但其實沒看完的也還不少~

所有專欄中我最喜歡的是萬維剛的專欄,我並不是一開始就喜歡這個專欄的,最一開始我試讀了幾篇發現很多都和他自己的書「萬萬沒想到」和「智識份子」裡面的文章有許多相似之處,不過我後來手癢還是給他訂下去了,比較起來他講的東西最讓我有收穫,主要的內容是他看了某些書或是他對特定事情的看法,相當有見地.

我最早訂的是李笑來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因為我想看他怎麼讓人通往財富自由,或者是說我想知道他到底想胡扯些什麼,看他到底有多「雞湯」,事實證明他說的東西跟理財沒啥關係,而且真的很「雞湯」,但我必須說人常常就是需要這麼一碗雞湯,我也給大家分一點他特濃的雞湯,他想說的就是,一個人最大的財富就是時間,一個人之所以能擁有很多財富,是因為他有很強的注意力,他可以完全支配自己有限的時間,他有足夠的意志力去完成事情,然後這樣的模式變成了他的剛需,所以專注與成功就成為了這個人必然會做到的事,那他還有什麼不能完成的呢?(就這樣

何帆是在他還沒在「得到」上出現時我就已經在追蹤他的微信公眾號了,他講經濟學的東西相當有意思,但是有些有點艱澀,要好好想想,但就如同他專欄所說的「有溫度的經濟學」,你總是可以感覺到一點東西.他在專欄和公眾號當中也很常介紹書,有些我還特地找來看,相當有意思.他自己提到說他早年喜歡讀文學,特別喜歡讀名家寫的文學作品,因為這些作品當中的人物個性特別立體,又特別有深度,後來他開始喜歡經濟學,改成讀許多經濟學和財經方面的書籍,而且他每次出差必定會帶三本書,在候機室讀一本,在飛機上讀一本,回到旅館再讀一本,全部都讀完了就打開平板裡面的電子書,讓我覺得特別有共鳴.

吳軍是我最後訂的,觀望了好長一段時間,他的東西特別雜,什麼東西都喜歡談一點,但是談得不深,不過跟其他人不太有重複,我試讀到某幾篇覺得很棒,就忍不住訂了,後來他又讓我失望了好長一段時間.

羅胖就不用說了,他的專欄最便宜,而且還時不時會送幾篇很不錯的文章,毫不考慮地就訂下去.

最近很多人在討論羅胖的跨年演講,批評他和讚賞他的人都很多,就跟羅胖的新書標題一樣,現代人有知識的焦慮,深怕別人知道了但我卻不知道的事情,這樣的焦慮就形成了一種unmet needs,讓他這樣的商人有了機會,像我這樣「腦殘羅粉」就栽進去了,但其實讀這麼多東西並不一定有用,也不一定就解了你的焦慮,閱讀其實最重要是享受一個思考的樂趣,當你讀得越多越廣時就越有值得思考的題材,所以我讀書從來不是一本書從頭到尾一口氣看完,我一定是先看個幾十頁或是幾個章節就停下來想一想,然後就去開另外一本完全不同的書來讀,然後再想一想,有的時候突然想到前兩本書中有趣的事情,又再跳回去讀那一本書,這樣交叉刺激下對我來說就是一個極大的樂趣,這是我從羅胖身上得到的東西,一個閱讀和思考的樂趣,我覺得很難得,因為我失去這樣東西好多年了,竟然讓我找了回來.

2017年1月1日 星期日

比海還深 (After the storm)

好看的電影通常有兩種型態,一種是劇情很有張力,人物的性格在故事一開始就已經定調了,我們跟著主角一同發現這個故事.另ㄧ一種是沒有什麼劇情,但是藉由人物對事件的反應慢慢地將人物的性格鋪展開來,我們就從一些平凡的生活瑣事當中逐漸認識每一個主角立體的性格,通常那個背景的故事可以反應時代,也可以展現對某一個情境的心態.

是枝裕和是我非常喜歡的導演。他非常地擅長透過一些平凡的事物去襯托故事中人物的性格,不需要煽情的配樂和聳動的劇情,就可以把一個人內心細膩的情緒刻畫地很徹底,也可以讓觀眾隨之沈浮.

「比海還深」就是一部用平凡的故事去襯托出人物的性格,用各個角色間的互動與情緒去凸顯出每個人內心的掙扎,不慍不火,卻讓人很感動.

曾經一位朋友說過,台灣的電影不需要拍出「屍速列車」這種巨額資本的商業電影,我們是絕對有潛力拍出「比海還深」.我完全同意這個看法,從前有楊德昌拍出了「一一」,若你也看過是枝裕和的「比海還深」、「海街日記」和「橫山家之味」,這些電影不是「海角七號」和「男朋友,女朋友」那種小情小愛,而是更去展現一個人的情緒,去探討在我們的文化背景下,在不同的性格差異之下,用一個平凡的故事如何去把每個人物雕塑出來,這個方向絕對是台灣電影可以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