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MD Outside of Medicine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MD Outside of Medicine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9月22日 星期六

斜槓青年:如何開啟你的多重身份 - Susan Kuang


1.「人這一輩子,最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當死亡來臨時,你突然發現自己從未用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過.」

這是一本非常雞湯的書,但我相信我們的人生在某些時候都需要一點雞湯,因為我們時常會感到迷惘,有可能是我們不知道自己在做的事情對自己有沒有幫助,或是我們知道自己是在做對的事情也會需要某個力量支持我們繼續往前.她的核心精神是你要深刻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然後開啟一個無邊界的人生.但是能夠明白自己想要什麼,並且勇敢地去追求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我們其實都有點從眾的心態,從眾會讓我們感覺安全,但是如果不去冒險,內心的那種遺憾和迷惘要怎麼消除呢? 

而斜槓青年代表的就是一種全新的人生價值觀,它代表的不是多重收入,也不是多重身份,而是一種多元的人生,他要挑戰的就是工業時代傳統的「一個蘿蔔一個坑」的工作模式,以及反思這種單一職業來定義個體的邏輯,所以這種價值觀是肯定且釋放我們每個人想要實現多種內在潛能的衝動,當你開啟這種價值觀,你就可以開啟一個無法被定義的無邊界人生.

然後要妥善釋放這樣的潛能,就要建立「成長型思維」,有成長型思維的人認為能力是可以透過學習不斷地發展而成,這種思維的人不會特別在乎別人的評價,也不會迴避挑戰而避免失敗來維持自信,他們相信就算自己不擅長,只要全心投入並且堅持下去,人的能力是動態發展的,只要能夠不斷地進步就好.未來所需要的人才將不再取決於專業和資歷,而是全面的綜合能力:創新能力、溝通能力、領導能力以及執行能力等,未來的能力拚的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2.「生命的意義無非就是要解決一系列關於自我的重要問題:我是誰?我要做什麼?我的未來在哪裡?他最直接的表現是對未來的清晰規劃,未來的目標就像是我們人生道路上的方向標,我們以此來評判日常的行為選擇,並為自己當下的行動找到合理的解釋.若是能夠清楚地明白自己未來的方向,並且每天都能為之努力,那麼生活便充滿意義.反之,若感覺人生無意義,要麼就是還不清楚未來到底想要什麼,要麼就是目前所做的對於自己想要的未來毫無幫助.」

書中也談了很多人生觀念,和我自己這幾年的體悟非常相似,我記得剛轉職到藥廠時就碰到一個人跟我說,「成長」是最重要的,要我專注於「成長」.

後來當我開始思考每年的development plan時,更深刻地了解這背後的道理.也就是當你把「成長」當作目標的時候,其實你專注的並不是你今年產出了什麼,而是你今年本來不會做什麼,或是有哪些該進步的能力,這些能力最後可以把你帶往你最終的目標,經過有計劃的努力之後,最後你的這項能力讓你做到了什麼,於是當你回頭反思今年的時候,你能夠說出你今年努力的故事,這不單單是你成長的故事,這也是你的品牌故事,所以這個成長的故事一定有點折騰,就是這點折䲢才與眾不同.

每個人都該擁有一個自己的品牌故事,每個人都是自己的CEO,告別打工者思維,擁抱創業者思維.

2018年5月5日 星期六

巨嬰國 -- 武志紅

1.最近小孩們特別喜歡聽西遊記的故事,突然想到我在武志紅的「巨嬰國」裡讀到的一點心得,我們每個人從嬰兒開始都是充滿能量的,這股能量需要被導引到正確的方向,西遊記裡的孫悟空就是一個充滿能量的嬰兒,他擁有巨大的本領,卻也衝動又情緒化,佛祖就像是嚴父,他有五指山,觀音則是慈母,她把緊箍咒傳給唐僧,我們在西遊記裡不斷地看到孫悟空的自戀被壓抑,我也蠻能感覺到我們這樣的中國式的父母都希望孩子乖乖地不要搗亂,我們也想壓制小孩釋放的能量,那種為所欲為然後一受到禁止就會從神變成魔的能量,是不是小孩跟孫悟空真的非常相似呢?

2.武志紅在書中提到,一個人的生命能量會流向兩個部分,一個是自體,也就是自己,另一個是客體,也就是別人乃至於整個世界.這個流向自體的能量可以不斷地滋養自己,相信自己可以做到自己想做的,也就是嬰兒的為所欲為,變成了一種成熟的自信,特別靠譜的那種.另外一種流向他人甚至於整個世界的能量,滋養他人讓他人認為你們能做得成想做的事,這就是熱情.然後你要能用這股能量和外界建立關係,無論是和個人或是群體,你必須放下自己的成見,才能深入地建立關係,也就是你要放下「我」,去尊重人和事物的本質.

熱情和自信幾乎是各行各業的成功者上所共有的特質,其實是一種為所欲為的能量有了正面的導引.

3.最近剛好也在煩惱小孩的教育,其實大家送小孩學各式各樣的東西,也是希望孩子有各式各樣的機會發掘興趣,從中釋放能量,並且建立自信和尋找熱情,大家想屏棄聯考也是為了不要讓孩子只有一個方式評價自己的未來,只能在一種競爭當中建立自信,自然而然的也就失去熱情.自信和熱情其實也是我們在教育當中應該要追求的本質,卻也非常地困難.

4.前陣子和幾個不同的人分別聊了自信和熱情,這其實是一個人能不能成就自己最根本的元素,醫院是個很消磨熱情的地方,所以我很敬佩那些仍然在醫院工作的朋友們.很多人問我如何尋找熱情,我很想說,熱情並不會找上你,熱情是一股我們自身的能量向外的釋放,即便你離開了現在不喜歡的工作,也並不意味著新的工作會讓你有熱情,也有人問我現在的工作如何帶給我成就感,但我們也知道每個人能獲得成就感的方式是非常不同的,成就感就是自信的來源,那就意味著這其實也來自對內在的探索,以及你如何和外界建立關係.

5.這本書講了很多中國式文化下很「巨嬰」的例子,從台灣的視角來看仍然非常有既視感.


2017年11月18日 星期六

[心得]oncology clinical trials with multiple primary endpoints

今天這場oncology clinical trials with multiple primary endpoints 真的很有意思,我有幸爲這個活動出了一點小小的力覺得非常高興,其實在rheumatology 和dermatology的領域,這樣的multiplicity analysis使用的還蠻多的,有機會再和大家分享今天提到的graphical approach, Hochberg procedure, family-wise gated analysis, 和weighted Bonferroni全部都用的真實案例。最後附上一點我小小的心得。


1. 看multiple endpoints 的trial 應該要注意哪些endpoints 是pre-specified, 有哪些有做type I error control ,下一步是去了解它怎麼control alpha,然後我們才能知道最後的p value是否有意義。所以當一個trial 宣稱它成功的時候,我們更應該去檢視所謂的成功是指哪一個endpoint的成功?以及它所代表的臨床意義是什麼?它是不是也把它不重要的結果當成重要的結果?新聞稿和paper所提及的重點是否一致?我想說的是有很多藥物可能都有很相似的療效,但很重要的是它的clinical development program是怎麼設計的會決定這個藥物的命運,它在什麼族群的什麼樣的病人的什麼outcome measurement 是有效的,也有可能一個失敗的設計徹底毀了這個藥的發展。


2. 一個過於嚴格的統計方法雖然可以control alpha,但是容易犯type 2 error 也就是臨床試驗的power會下降,一個試驗的power太低的結果就表示兩組明明有差,但是試驗結果卻說沒有差,所以財大氣粗的廠商power 一定是在90%以上(至少要80%)。


3. 藥物本身是最重要,如果trial會失敗無論你怎麼加大sample size 或是用各種方法去弄alpha 都還是會失敗。


4. 站在廠商的立場想要加速臨床試驗的速度是必然的,因爲研發成本越來越高,除了法規單位的要求之外還有payer的要求,要看的endpoint 和data的量和性質也是越來越多。站在醫師的立場當然會期待在unmet needs很高的疾病領域,在嚴謹且可信的條件下,能有更新更好的藥可以使用,怎麼根據越來越複雜的data去跟病人溝通,這就是「藝術」了,也是臨床醫師無可取代之處。


5. 個人的白日夢:Bayesian 感覺是個非常有趣的方法,它跟我們用frequentist 的想法完全不同,現在已大量的使用在phase I的clinical trial 裡面,不知道未來當有像穿戴裝置進入臨床試驗用以監測病人反應時,海量的數據搜集輸入Bayesian model 就可以調整劑量,或許就是可以透過這種新的研究方法徹底改變臨床試驗的面貌和藥物發展的世界。

2017年11月11日 星期六

About Career Development

最近跟幾個不同的人進行了一些關於Career Development 的對話,覺得很有意思,需要趕快記錄下來。
Career Development的概念也是在醫學生涯中一直相當欠缺的,我們常常不知道這是一件自己該注意的事也不知道該找誰談,甚至我們會有點不好意思談這個話題,好像顯得自己有點野心又有點天真。


1. Your career is your own responsibility. 現在回想起來還是覺得很幸運,在我還很年輕剛踏入業界不到一年就有人跟我講了這句話,最近又聽到了一次,感觸又加倍的深。沒有人會替你規劃也沒有人應該要替你規劃。


2. 我們思考Career Development 應該著眼於想要做的事情,想要的能力,而不是圍繞在想要的position,雖然這會在讓你和人進行職涯對話的內容顯得有點空洞,談著一個不知存不存在的工作,有點不切實際。但是我們必須了解一個position/role 所做的事情一直是變動的,每一家公司的組織架構也一直是變動的,有兩位公司內很資深的人跟我說他之前的位子已經消失了,他現在的位子過去也不曾有過。


3. 了解自己的熱情(passion)在哪裡是最重要的,對很多人來說可能很困難,熱情是一種會被消磨的東西,要不斷地尋找不斷地嚐試然後保持開放的好奇心,它自然又會來找上你。

Your career goal = Your passion.

4. 某個人在白板上寫了個公式給我。

p(career)= Performance x experience x mobility x flexibility / competitor

意思就是要有好的表現,且當你越有經驗表現可能就會越好,同時你要能移動也就是可以離鄉背井,並且願意接受不同的function 的工作,然後競爭者越少越容易成功。
他講完我忍不住跟他說我覺得做得越久的人或是越有經驗的人不一定表現就會越好,也有一些人第一次做就可以做得很好,這些人的想法比較不會受到固有觀念的拘束。他說,你講得有道理,這叫做”Rookie Smarts”還問我有沒看過這本書,並且他覺得公式可能還要再改一改。


5. 對我而言「成長」是最重要的,不只是高速的成長,而是要能「超乎預期」的成長。


6. 對我而言Career development plan 就是我有一個想做的事情,我就得知道我需要有什麼能力才能做?我要找誰幫我走到那裡?這個計劃就是解決這兩個問題。

2017年7月15日 星期六

「成為專科醫師之後」之五 — 台灣的藥廠醫師在做什麼

很多人很好奇台灣的藥廠醫師都在做什麼?我的經驗僅止於台灣的跨國藥廠醫師的工作.


大部分的人的Title都是醫學顧問(Medical Advisor),有少部分的公司的Title不太一樣,Eli Lilly給我的是臨床研究醫師(Clinical Research Physician),Pfizer給的是產品醫師(Product Physician),聽起來大同小異,做的事情其實也是大同小異.


工作內容

最主要的工作內容是Medical Affair,這其實是一個很抽象的集合名詞,內容大致上就是做新藥上市前的準備,和已上市的藥物在醫學上及策略上去協助行銷部門(Marketing/Sales).
新藥上市前的準備工作非常的龐大,在台灣通常要花兩年的時間來準備,包含了解該疾病領域的治療方式、診斷、競爭者、環境和該疾病領域的重要專家,透過一個醫師的專業角度去了解台灣的環境當中未被滿足的需求為何?該如何將全球的策略調整成適合在台灣執行的策略?並且依照這個策略構思該辦什麼樣的活動?台灣的環境需要什麼樣的醫學證據和數據來幫助醫師了解新藥?在台灣還可以做什麼樣的第四期臨床試驗?最後是要行銷部門的合作,共同擬定出完整具體的上市準備計畫.

另外也要跟法規部門的同事合作,藥品查驗登記文件的準備,和藥品查驗中心審查委員的溝通,藥品仿單的內部審核,在這裡我們都可以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在拿到藥證之後,申請健保給付的文件準備,幫助市場准入(Market Access)的同事一起擬定好合適的策略、準備文件和諮詢專家,最後順利拿到健保價.

除了Medical affair之外,我的工作也包含了Clinical Development,也就是第一期到第三期臨床試驗在台灣的執行,幫助執行臨床試驗的同事了解在台灣的環境適合執行哪些臨床試驗?新藥機轉和protocol的理解,以及最後開始執行時各種副作用的發生和突發事件的處理,最後參與臨床試驗結果的分析和解讀,也許還有機會可以參加臨床試驗次分析的論文撰寫.

生活型態

生活其實和上班族的朝九晚六差不多,週末有時有活動需要參加.剛入行時約1.5個月出差一次,現在開始越來越少了,大約一季出差一次,出差也不是總是多坐商務艙,應該所有的公司都是規定航程超過某個小時數的限制才是商務艙.晚上常常在teleconference,剛開始有點不習慣對著空氣講話,久了就習慣了.


誰適合做這份工作?

我記得多年前一位主任跟我說,如果你喜歡追求新知、喜歡講英文、喜歡交朋友、喜歡旅行,那你就適合這份工作.當初我聽完之後我就覺得那我應該就是適合,現在回想起來我也覺得真的就是這樣.


所以你不需要是PhD, MBA,你不需要有幾十篇SCI,你不需要是主任或教授級,你也不需要是walking Harrison
要完成上述提到的這些工作,光靠自己一個人絕對是無法完成的,所以要對新知和新事物有熱情,可以高速地大量學習,然後可以跟Regional, global 以及別國的同事交朋友,交換經驗和交換資源然後透過協作來達成共同的目標,並且在很多時候你要有能力說服你的長官和你的同儕.

職涯發展

這題很難.
我只能說一句當年公司一個資深同事告訴我的Your career is your own responsibility.

Medical Advisor其實是這個行業的入門款,後面要怎麼發展其實是個人的能力與造化,有的人會覺得未來看不清楚,但有的人卻覺得有無限的可能,而我恰恰是那個樂觀的後者.

聽一位前輩講過Vision and Visibility,當初我有聽沒有完全懂,現在越來越有體會,大意就是你有眼光,而且你能被看見.



2017年2月25日 星期六

對台灣生技業的看法

全球醫藥市場的確是一個變化非常劇烈的產業,每一個產品都有專利權的年限,每一家公司除了建立重重的專利牆保護之外,還要不斷地開發新藥,但是新藥的研發成本又非常高,而一家公司也不能總是只專注於一兩個領域,原來的領域遇到發展瓶頸,只能想從小的生技公司買進新的藥來繼續研發,或是拓展新領域.這樣的機會點就是小型生技公司的契機.
所以這個問題應該反過來想,台灣市場本來就小,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跟國際大藥廠搶藥品銷售的市場,我們也不必憂心我們缺乏成為大公司的條件,台灣的目標應該是盡力發展許多小型的生技公司,去做小公司可以做的研發領域,諸如罕病、劑型改變、包裝改變等,drug development上的任何一個小環節的創新,而不是擔心市場被國際大廠佔據。
連中國內需市場這麼大,他們都志在全球了,台灣小島怎麼可以只想要搶國內市場?
培養人才最重要的不是在學校,學校學的東西都是舊的,是要有好的薪酬,要鼓勵生技領域學生投入職場,即早了解這領域的需求和需要的能力在哪,環境變動非常快的。特別是臨床試驗,要大幅提高研究護士的薪水,錢被誰拿走我就不說了.....但是有好的研究護士才有好的data collection才有好的臨床試驗品質,台灣就會有好的藥物研發。

要加速藥品審查,首先藥品查驗中心要先提高審查醫師和人員的薪水,藥品查驗中心長期人手不足,所以審查很慢,很基本可以改進的就是薪資,可先從提高審查費用開始,這樣才會有人想投入,這樣才能培養法規和藥審的人才。

人才不是書讀出來的,是薪水砸出來的,是從有回報有成就感的工作中培養出來的。


2016年11月18日 星期五

關於競爭

這個世界是很競爭的,如果你覺得還好那表示你的世界太小。

沒有什麼事情是容易的,什麼你能想到的事都很比你覺得很難的事情再難一百倍。

It is the BLOODY TRUTH.

所以我們只能專注於「眼前」的事情,
1. 當一個能把事情搞定的人。
2. 專注於成長。


對,心靈雞湯文。

2016年11月5日 星期六

「成為專科醫師之後」之四 — 為什麼不想做臨床工作了?

我被人問過這個問題問了很多次,我心中已有很明確的答案了,下面就是我的想法.

所以後來我都反問對方,「為什麼你想做臨床工作?」

前言:關於基層醫療和診所的工作,很多是我自己的偏見和想像,如果跟大家的認知或是實際狀況有所出入,也是很正常的.
另外我覺得一個人對一份工作的價值衡量不外乎兩點:金錢和成就感.若能兩者兼得,那是一種福氣,要珍惜.

拿到專科醫師之後,就是訓練完成了,之後就是自己要替自己尋找方向,自主學習和自我成長的時刻了,所以我也認為在專科醫師訓練時,除了完成基本的專科醫師能力之外,也要具備自主學習,並且能帶著目的去學習,然後自我成長的能力.

先談談如果未來不打算留在醫學中心,我的理解和想像是什麼?

在中小型醫院就不太會有論文的壓力,那就是做醫療服務,以胸腔科醫師來說最好是要有呼吸器不然就是要兼顧急診,不然績效可能不夠,不然就是守ICU或是RCW,去小診所工作胸腔科所能展現的優勢並不大,而我也不想守著門診,做著每天固定時間看病人,然後多半沒有什麼大病,卻又擔心有暗藏的地雷,就像每天幫人擦皮鞋,來一個擦一雙,來十個擦十雙,偶爾有一兩個皮鞋本來就快壞了,你擦的時候沒發現,後來真的壞了還回頭過來找你賠錢.

所以我很早就排除基層醫療的選項.

那如果想要留在醫學中心呢?

以目前醫學中心或是準醫學中心對主治醫師的要求,我相信幾乎都會要求要唸博士班,並且在兩三年內要出國進修,並且要有論文產出.若你也是一位剛考過專科醫師,當上主治醫師不滿五年,或是明年要考專科醫師的朋友,應該會覺得前面三集的文章有稍微幫到你一點,並且也覺得做臨床醫師想要升級、想要發掘興趣,並不是那麼的沒有方向.

但是還有一個現實面要考量的就是,有時候你的興趣不見得是老闆希望你做的事情,有時候你希望「現在」做的事情,老闆希望你「過幾年再說」,在醫學中心裡面還有很多評鑑等相關的事務,還有教學活動、師資學分等要修,臨床工作也不會少,可能還要去分院或是外島支援,當你所能使用的精力被這些事情消耗過一輪之後,剩下來的可以投入你自己想投入的事情,那麼你的家人、健康和你的睡眠可能就是你必須要犧牲的了.

再來是你能想像五年、十年、十五年、二十年之後你在哪裡嗎?過五年、十年、十五年之後你會不會比現在更有價值?講白了就是你能不能花更少的時間創造出更多的價值,無論是金錢或是成就感.

坦白說在現行的健保體制和醫療環境之下,我對臨床醫師的價值是很悲觀,我也是經常看著大家在facebook上吐苦水,但也只能流於互相取暖,直到最近林靜儀立委進入立法院為醫界發聲,和醫勞盟的努力,才讓社會比較注意到這個問題.

聽過一位醫學中心離開的好老師好醫師前輩說,台灣醫療的問題是體制內無法解決的了,只有我們繞到體制之外,才有可能去發揮影響力,他也問我,你在醫學中心待五年、待十年,你的健保申報給付有變高嗎?你的臨床工作有變少嗎?你的收入有增加嗎?

我也曾經對臨床工作充滿熱情,但是因為這個大環境就逐漸被消磨了,我還記得那些送他們最後一程的、那些從鬼門關被拉回來的,那些住院醫師時會想偷偷地哭的小故事,那種內心的感動,有時不只是家屬和病人的感謝,有時只是因為自己堅持做對的事情,就能夠得到的成就感.但是熱情終究會慢慢消失,即使有很多可以自我鼓勵的方法,但是效果還是有限.

最後你可以再想想醫療糾紛,想像自己如果發生醫療糾紛跟律師談出庭的事情,想像自己去法庭站在那邊陳述自己,說自己的所作所為跟這個案子沒有因果關係,雖然你很清楚最後一定沒事,你的朋友師長也跟你說這只不過就是一起亂告的醫療糾紛.然後回家看看自己的小孩,看看自己的家人......可以再想想醫療糾紛到底有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呢?

也有人問我為什麼你這麼勇敢可以決定離開臨床工作?好不容易可以獨當一面成為主治醫師,就這樣放棄了不是很可惜嗎?

我說,勇敢的不是我,留下來的人才是真的勇敢.
我更要說,有的時候你就是要拋棄一些「存量」,你才能飛快地去追求「增量」


2016年10月30日 星期日

「成為專科醫師之後」之三 -- 不出國的進修選擇

前言:
再次強調這是我自己查資料和問了一些人之後的心得,最後沒有付諸實行,所以對實際層面的瞭解很低,說不定有些跟我當時了解的已經不一樣,其實問了很多人,還是要去親身體驗才知道對你來說是怎麼樣,我只是憑著資料搜集和自己的想像就做出決定,而以下這些就是我想過,但是我沒有去做的事情.

如果我不想花大錢出國,那還有什麼比較可行的選擇呢?

讀個臺灣博

比較方便的選擇是讀台灣的研究所,以前楊泮池校長來北榮演講時也說他自己完全是made in Taiwan.

我自己的理解加上當時前輩的建議是如果要唸博士班、要做基礎研究最好是先找到老師,而且最好是已經有一些主題,然後帶著這個主題跟老師一起把剩下的部分完成,當然用講的很簡單,多少人博班都唸了N年,所以我覺得讀博是需要興趣和毅力,然後老師的資源和能給你的幫助也非常重要.

另一方面我觀察台灣的醫師博班都念超久的原因就是大家都有很辛苦的臨床工作,能夠真正把心思全力放在研究上的人不多,所以我覺得效率不及出國讀博班的人,而且我相信外國學校的資源一般來說都比台灣的學校多,而心無旁騖地在國外讀博能順利的畢業的機會比較大,我是說比較大,不是一定.

我相信在醫學中心裡面,老闆和主任們一定都會「鼓勵」大家讀博,所以我也相信很多人也是沒有想太多就報名了像「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班」,然後我發現其實大家做的東西大部分都不是臨床醫學,而是基礎醫學,希望可以把臨床上遇到的問題,從基礎醫學中找到一個答案,或是一個思考邏輯,或是一張畢業證書(誤)

那時候我想學一些跟臨床試驗設計或是醫學統計分析比較有相關的,再加上對基礎研究興趣缺缺,而且臨床試驗其實就是醫學統計,大數據分析也是未來的趨勢,如果要讀這個領域,我覺得國內比較好的選擇似乎是台大的流病所.(某個很厲害的人推薦我的)

短期出國進修

這個選擇我覺得對年輕的主治醫師來說相對可行性較高,而且容易拿到醫院的補助,所以可以考慮儘早去想去的醫院建立關係.去短期進修我自己覺得能學到東西是賺到,主要是休息,換換生活環境,老婆小孩都可以帶去短期體驗一下不同國家的生活,然後真的很幸運做出一點東西或是幾篇論文那更好,還可以再帶著這些東西過一陣子再去尋找第二個或是第三個地方短期進修. 

線上課程

優點是免費而且大部分都是隨時可以開始,依照自己的節奏學習,缺點是很少有毅力把全部的課程完成,多半是蜻蜓點水,可以知道這門課在幹嘛,是不是自己的興趣所在,但我很幸運地在某些課程當中補足了一些比較欠缺的小知識,你可以想像我們學到的東西都是拼湊出來的,某幾塊大面積的知識版圖中間恰好缺乏了一些連結,這些小連結要能補足其實很需要運氣.

Stanford的線上課程,我上過Statistics in Medicine,這堂課的老師講的很好,所以我又選修了她開的Writing in the Sciences,受益良多.如果英聽還行的可以用1.5x聽,比較省時間. 

edX上面有Havard的線上課程,有統計也有臨床試驗的課程.去不到名校,上上免費的名校線上課,也是蠻爽的(?)


其他短期進修的選擇

感謝某個學長的推薦,他說可以去San Antonio學做early phase clinical trial,台大某個專做phase I 臨床試驗的醫師就是去這邊受訓的,並且現在是我們台灣數一數二的專業早期臨床試驗的專家.我發現當時榮總並沒有這樣的人才,也許我也可以去試看看喔~

然後要先考過USMLE,是一個門檻,但不見得那麼困難.

或是參加一些workshop也可以學習怎麼做臨床研究、臨床試驗.

下面提供三個連結給有興趣的人一起追蹤,如果有機會就去上個一次課,我相信一定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這些課程都可以教你protocol developmentclinical trial design各種臨床研究會需要的技能,大約都是為期一週的課程,然後可能要先提一個LOI





回過頭來想,我需要的「能力」,一定得用「學歷」來證明不可嗎?

得到了這些「能力」或是「學歷」之後,可以對我眼前的工作有幫助嗎?

我的下一步是什麼?

2016年10月29日 星期六

「成為專科醫師之後」之二 -- 出國!?




前言:
再次強調這是我自己查資料和問了一些人之後的心得,最後沒有付諸實行,所以對實際層面的瞭解很低.其實問了很多人,還是要去親身體驗才知道對你來說是怎麼樣,我只是憑著資料搜集和自己的想像就做出決定.

因為想體驗一下在國外生活的感覺,有考慮過有沒有可能可以去國外當醫生或是唸書?

如果是要當醫生,研究一下就發現不但是要考過USMLE,最好還是先跟某些醫院裡面的教授有一些關係,可能也是要先去那邊的實驗室做做實驗,很多美國醫學系的學生也都是這樣子的.看到很多學弟妹們成功的案例,我真心地佩服他們,我並沒有踏出那一步,算起來要投資的東西太多了.

我也建議想出國當醫生的人最好是PGYR1的時候準備,一來是先把國內的執照考到,二來是先當完不知道什麼時候要改制的PGY,以免到時候想回台灣還要重新出發,接受一些有的沒有的訓練.

如果想選擇英制的國家也是要重新考醫師執照,重新當住院醫師,想到要重新當住院醫師,我就打退堂鼓了.

加拿大的規定更嚴格,當初也沒有查到什麼詳細一點的資料,所以就算了.

然後最重要的是先確定自己是不是真的想當醫生,還是只是不想在台灣當醫生.

你也許會說環境不一樣,會不會我去了美國或是別的國家就會比在台灣更想當醫生了呢?

仔細想一想我是覺得,不太可能

而且對我來說還要重當一次住院醫師,想到就覺得想吐想吐的.

住院醫師是一段很特別的人生旅程,這段日子會學到很多東西,而且你真心不想再重來一次.既然不想再重來一次,這一趟就要好好走,走得深刻、走的踏實.

我們也可以換個角度想想看,為什麼我還想繼續當醫生?我的熱情在哪裡?

所以如果不出國當醫生,我就想那能不能出國學一點東西,順便拿一個學位,我知道自己的興趣是臨床研究、臨床試驗或是和統計相關的主題.

但不想學的東西和能學的東西不見得搭得起來,我決定把出國擺第一順位,內容擺第二順位.

所以我想只要能出國,就算是基礎研究也沒有什麼關係,所以我就開始到處打聽那些出國唸書的學長姐們,他們當初是怎麼去的?又去了哪些地方?所以就開始透過各種關係打聽,也可以上LinkedIn到處亂搜尋,得到了一些結論.

1.找錢
我是一個有兩個小孩的家庭,要出國一定是全家都去,總不可能完全燒自己的錢,住院醫師幾年其實也沒有存很多,學費加上生活費,如果是去美國一年花個數百萬是很有可能的.所以一定要先找獎學金.那時候當總醫師時發現有很多榮總體系的醫師會去申請尹衍樑基金會的獎學金,雖不能說很多,但是不無小補.很多大學上面都有grant,也可以嘗試去申請,以台灣住院醫師的收入其實是很低的,搞不好還有可能符合很多獎學金的標準......另外一個方法是考公費留學,好像不是很容易考到,而且時間一畢業就要立刻回來,也有人說不用,感覺無法創造出更多的可能性.

2.找學校或醫院
這裡我就是有點亂槍打鳥.我講幾個我覺得有興趣的.

OxfordEvidence-based medicine PhD program,現在跟我印象中當初看到的有點不太一樣,總之就是包含了medical statistics, systematic reviews,統計就是臨床試驗當中最重要的東西,所以這個我很有興趣.

那時候有聽說瑞典為了吸引高學歷的移民,拿到博士可以取得公民權,不知道真的假的,然後我就把Karolinska Institutet上面的學程都看了一遍,看起來真的很不錯,而且很多都是全英語授課,不會有聽不懂的問題.

Lung cancer的殿堂University of Texas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PhD program 也覺得很有興趣,剛好有一個高中同學在那邊做研究,然後也間接認識了一個長庚腫瘤科去那邊進修的醫師,也想過能不能透過一些關係認識那邊的教授,或是先去那邊做做研究再申請學程.

Fellow的時候,幫學會接待外賓因緣際會認識了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Chief Editor肺癌界的大師Alex Adjei,他第二次來台灣的時候我有問他未來有沒有機會可以去他那邊跟他學做Clinical Trial,他那時候也答應了,留下了聯絡的方式,不過我選了不同的道路.

Harvard MPH degree也是我曾經想過的,聽說要花蠻大的一筆錢,不過看網站上很多人都有找到獎學金.以現在回溯性來看,我覺得這個感覺是學歷比能力重要,然後還要能靠這個學歷找到更好的工作,這筆投資才有價值.

再問了很多人之後,一般來說英國的學校平均修業時間比較短,有的還不一定要有論文,美國的學校對PhD的訓練相對比較硬,要考慮這當中要燒的錢和生活費,還有犧牲的機會成本,以及自己拿到了PhD之後下一步是什麼?有為自己加分嗎?

結論:
1.還是問自己的興趣在哪?排序是什麼?到底還想不想當醫生?如果已經開始當住院醫師了就好好的把它做完,這是一段很重要的經歷,如果還沒可以再去挑戰更多的可能性.

2.要有錢,不然就是要找得到錢,花這些錢付出的成本是花出去的錢和時間,和在台灣少賺到的錢和經歷,得到的是學歷和人生經驗,值不值只有自己知道,甚至要過了很多年後才知道.

3.要有人脈,要先找到老師,找不到老師先找已經在那邊的人,問問看環境、生活、內容是不是和自己想的一樣.

於是我又問了自己下一個問題,我非得燒錢到國外去念一個「學歷」才能得到這些「能力」嗎?

2016年10月28日 星期五

「成為專科醫師之後」之一 -- 我想做什麼?


幾個月後要回老東家跟大家分享以後的出路,有人建議我可以跟大家分享當初我考慮過哪些,以及我是怎麼想的,一面在構思一場演講,一面跟大家分享自己的一點心得.

最早知道醫生可以去藥廠工作是大約在當實習醫師的時候,跟某個非醫界的朋友聊到以後如果不當醫生還可以做什麼,他只跟我說「以後可以去管藥廠」,或是可以去consulting firm當時並不了解這到底是一個什麼概念,當廠長巡廠房嗎?顧生產線嗎?搞不太懂,但是「當醫生可以去藥廠」這個想法就埋在我腦海裡了.

最早有想過要去藥廠是某一年去國外參加醫學會貼海報的時候,看到藥廠有豐沛的資源可以辦活動、做臨床試驗和各種研究時,當下就想一個醫生應該可以在這樣的地方找到工作吧?(奇怪的邏輯)

 2013.Oct.28 WCLC in Sydney.我參加了一場symposium,那時候會場每個人發一台ipad互動的會議形式,讓我對廠商的資源和能力感到羨慕........沒想到兩年後,我就進了這家公司,純粹是個巧合.


一個醫生的養成當中有幾個會很徬徨的時候,一個就是intern當完要選科,另一個是專科考完,可能有些人在選次專的時候還會再徬徨一次.特別是在專科考完之後,一方面是覺得自己能力很強(有嗎?),一方面又覺得距離下一個等級又太過遙遠,想要提升自己的等級卻又不知道該怎麼做,該去學什麼?該不該念博士?想出國,但是要去哪?又要讀什麼?各式各樣的問題.......

那時候也發現了Coursera這個網路課程,我就在上面選了許多免費的課來上,一方面是想試看看自己的興趣在哪裡,一方面也可以知道如果真的要去國外念這門課會是什麼感覺,順便感受一下名校課程的虛榮(?),我記得我選過「R programming」、「Data science」、「Bioinformatics」、「Drug discovery, development, and commercialization」、「Clinical Trial design」、「Systems biology」、「Wharton introduction to marketing, operations management and finance」,也去看了很多網路創業課程,上面這些課程大部分都半途而廢了,我想這也是線上免費課程一個最大的缺點,只有一門課程我老老實實上完了,而且還付錢買了證書,就是「Drug discovery, development, and commercialization」, 另外一個上了最多但是也沒上完的是Stanford online course上面的統計課,這兩門是我覺得最符合自己興趣.

在這裡可以做一個小小的結論:

也許讀博士、接受訓練、洗學歷都不是重點,重點是如果你可以做任何事,那「你想做什麼?」,如果不知道就得先四處碰碰,去做各種不同的嘗試,然後了解自己想要做什麼.

2016年8月28日 星期日

德國見聞

「德國見聞」
見習的時候認識了一個來台灣見習的德國醫學生,沒想到這次去德國竟然見到面了,還聊了一下他非常神奇的經歷。

他離開台灣之後去委內瑞拉見習感染科,後來又去了美國西奈山醫學院見實習和波士頓見習耳鼻喉科,還跟了一個教授做了一些研究最後又回到德國要當耳鼻喉科醫師,但是當了一小陣子後覺得生活太單調,就跑去跟一個朋友創業。


他們做了一個網路公司,設計了一個app可以幫你尋找附近可以運動的地方,包含健身房、瑜珈課等等的,裡面同時有課程的價格,用戶還可以在這個平台上評價這些運動課程或是健身房,可以寫評論也可以打分數,他自己還設計了一系列問卷可以幫用戶分析適合的運動,但他說大家都有自己想做的運動了,不太需要這種諮詢服務,所以這個小企劃有點失敗。這個app做了兩年後就賣給了一家大公司。

後來他也沒回醫院工作,他進了一家顧問公司專門幫醫院分析流程,比如說一個hip surgery的給付是固定的,像台灣的DRG的概念,他們可以透過流程的改善幫醫院省下更多的錢,提高醫院的收入。

他們會去了解病人從入院到出院的所有流程,並且收集data、分析data、然後提出許多改善方法,而大部分的醫師都不太願意聽別人的意見,因為有臨床裁量權,的確是可以不用聽,畢竟他才是看到病人的人,其他人都是看數據,所以要達成有效的討論就要用很多醫院裡實際的數據來跟醫師們談,這就是醫生的背景在顧問公司的價值。

心得:
1. 不當醫生的世界其實遠比當醫生精彩很多,無論是在台灣或是在國外我相信都是一樣,許多技能都是從做中學,我和他都認為醫生是具有自我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像看病人一樣,只是stakeholder 不同,所以也不需要再去念什麼學位才能進顧問公司。

2. 德國的醫院收入是請得起顧問公司幫他們賺更多的錢⋯⋯

3. 不需要煩惱做的事情和自己的專科有沒有關係,重要的是思考問題的邏輯要建立起來。

4. 當醫生的時候要認真當,那時候的經驗對將來有非常大的幫助,因為會最了解醫生的思考邏輯、醫院的流程、醫療的困境藉以得知unmet needs。

5. 從「弱連結」的朋友身上我們總是能學到特別多的東西。

P.S.順便推一下萬維綱的「萬萬沒想到」,讀起來像梁文道的「常識」是一個旁徵博引的科普類書籍,同時又有幫助知識升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