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經濟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經濟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7月29日 星期日

小島經濟學 (How an Economy Grows and Why It Crashes) — [美]Peter D. Schiff, Andrew J. Schiff

1.這是一本相見恨晚的經濟學書,羅胖曾經在羅輯思維推薦過,當初也是不假思索就買了.作者用一個非常淺顯易懂的寓言故事,講一個小島上的居民本來過著只有捕魚的生活,後來有人發展出更好的捕魚的技術,透過合作和分工讓島上的居民生活品質大幅提升了,每個人從煩惱如何讓自己飽食三餐進展到可以思考自己到底適合做什麼進一步讓島上的生活更好,最後談到島上發展起了政治系統,政治人物們為了不讓某些商品如房子的價格下降,推起了各式各樣刺激消費的政策,吹起了一個又一個經濟發展的泡沫.其實他要講的就是次貸風暴的發生和次貸風暴之後的美國,以及奇妙的中美關係.作者是強烈反對量化寬鬆的政策,也反對政府干預市場,次貸風暴的悲劇其實不單單是貪心的華爾街投資人,更是政府自以為是的干預市場所形成的,最終就是不斷地推出一個又一個政策去塑造繁榮的假象.

2.我最大的收穫是,能夠帶動經濟成長的是「生產」,而不是消費,島上的居民一開始只能捕魚給自己吃,後來有人發明了漁網和捕魚技術演進,使得魚的生產變多了,大家最終可以選擇不必每天為了捕魚而煩惱,反而可以依照自己的專長和興趣做自己能做的事情.我覺得這還蠻符合社會進步的狀態,一個突破性的技術可以使生產力提高,雖然一開始擁有技術的是少數人,但最終技術會普及到讓所有人都能享受到技術進步帶來的生活品質提升,這一件都是自然發生自下而上的.

3.你也可以試想在你的工作當中,當你的生產力提升時,可能是你自己做事的效率提高,原因也許是你用了新的工具,也許是你想到很有效率的方法,也許是你和人有了更有效率的合作,你可以因此得到更多的休閒時間,你可以選擇消費,你也可以選擇做更多的事情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生產力.你有了錢你可以選擇儲蓄以因應未來的不確定性,或者是進一步投資自己,學習更多新的技能,或是把既有的技能打磨地更好,最終可以擴大自己的生產力,帶來個體的繁榮.當社會上大家都這麼做的時候才能帶來社會的繁榮.當然如果一切就如同我們想像的這麼單純就好,從微觀到底能不能放大到宏觀?從個體能不能放大到社會?到底有多少程度是可以類比?對我來說都還是未解之謎.

4.如果擴大生產力的邏輯是正確的,回頭看看那些所謂擴大消費擴大內需的政策無疑都是飲鴆止渴,像美國政府早年為了選票想要讓人人都買得起房,把放貸的標準變得很低,讓貸款本來是依據信用的行為變成人人都可以使用的財務槓桿,有不少經濟學者也認為政府這種干預的行為才是推動次貸風暴的始作俑者.

5.任何的價格背後都應該是有合理的供給和需求所支撐,經濟成長可以推動消費,但消費本身沒辦法推動經濟成長,經濟成長是由生產力所推動的,生產力的背後就是技術的進步.從個人的角度我覺得完全合理,要賺更多的錢才能花更多的錢,花更多的錢不會更有錢.但我不知道放大到不同規模的國家,和國與國之間,這個道理是不是就如此不辯自明.

延伸閱讀:
富國的糖衣(Bad Samaritans: The Myth Of Free Trade and The Secret History of Capitalism) — 張夏准(Ha-Joon Chang)
自下而上(The Evolution of Everything)-- Matt Ridley
獨裁者手冊 (The Dictator`s Handbook) -- [美]Bruce Bueno de Mesquita
不公平的代價:破解階級對立的金權結構(The Piece of Inequality) -- Joseph E. Stiglitz 心得(1)
不公平的代價:破解階級對立的金權結構(The Piece of Inequality) -- Joseph E. Stiglitz 心得(2)

2018年7月7日 星期六

富國的糖衣(Bad Samaritans: The Myth Of Free Trade and The Secret History of Capitalism) — 張夏准(Ha-Joon Chang)

1.自由貿易的擁護者美國和英國恰恰是保護主義濃厚的國家。這些成功的國家大肆鼓吹著降低關稅和自由貿易,就像是把開發中國家「成功的樓梯」剔掉一般。 根據「初生產業保護論」,過早的競爭並沒有辦法幫助開發中國家變得繁榮進步,任何一個新產業都需要時間成長,才能具有競爭力,但是這些已經成功的國家卻要求著還在開發中的國家把自己的市場開放,並且鼓勵著自由競爭以及「競技場平等化」的概念,作者認為這樣的做法並不能使這些開發中的國家進步,自由貿易就是這群「壞薩瑪利亞人」的糖衣,他們其實為的是自己的利益.

2.文中舉出日本的汽車產業,和韓國三星為例都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傾國家之力才培養出來的企業,遠遠不是富國的「自由貿易」下的產物,而在英美等國家還不是一個富國以前,英美更是當時世界上保護主義濃厚的國家,但成為富國之後卻成天想要打開別人的市場,要和開發中國家「公平競爭」,就像要求高中籃球隊員要和NBA球員比賽是一樣的.
這本書從不同的角度來看自由貿易和全球化的問題,比如說民主和經濟的關係到底是什麼?是透過保護私有資產嗎?民主國家就不會課重稅嗎?貪污就一定會妨礙經濟發展嗎?會不會有時因為某些貪污的行為,讓事情進行得更有效率.公營企業就真的是不好嗎?新加坡航空公司背後最大的金主是淡馬錫控股,他完全是新加坡政府所持有,是不是某些文化背景就無法發展經濟嗎?文化難道不會被重塑,文化難道不是一個複雜的組成嗎?

3.經濟學理論是難以驗證的,不像藥物試驗可以做double-bli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在不同時空背景下可以成功的想法或理論,其實很難在不同的時空和國家複製,減稅還是增稅?保護主義還是自由市場?對國家經濟的影響絕對不是線性關係,甚至也不是曲線的關係,所以我們無法用對錯來評價這些不同的觀點.我相信他們都是正確的,而且我相信這些經濟學家鼓吹思想時都是出於善意.
我們可以說我們是身處於一個十分混沌的環境當中,我們可以做的是得先深刻理解自身所處的位置,小規模地嘗試各種經濟理論,然後從失敗的結果中記取教訓,環顧歷史只有一件事是確定的,就是要從開發中國家蛻變成已開發國家是非常不容易.


4.張夏准是「得到」上的何帆推薦過非常多次的經濟學家,他是一位韓裔的英國劍橋大學經濟學家,如果你喜歡「國家為什麼會失敗」,也應該讀讀他的這本書,他從另外一個不同的觀點去看「國家為什麼會失敗」,如果你喜歡史迪格里茲的「不公平的代價」,應該也會接受張夏准的觀點.他的書在「多看閱讀」上找不太到,博客來上的庫存也很少,但是台北市立圖書館有不少館藏,某次帶小孩去台北市立圖書館借書,發現市圖的館藏和服務都非常好,我用手機app預約一本書,三天後就可以去拿,十分方便.

2018年6月23日 星期六

自下而上(The Evolution of Everything)-- Matt Ridley

最近看完了一本奇書叫「自下而上」(The Evolution of Everything)作者是Matt Ridley。很久之前羅胖曾經在推薦過這本書,後來出了電子版,所以我當然就買了!一讀之後深覺驚為天人,但可能也是出於一種古典自由主義者的共鳴。
英文書名其實比中文書名更能說出內容,這本書在講的就是一切事物的演變,從物種、宇宙、基因到市場、政治、宗教、經濟等議題甚至是教育和性傾向,可以說是涉獵很廣,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圍繞著一個核心精神 --「自下而上」。
一切的美好的事物的發生都是自下而上自然形成,反而人為設計的「利維坦」最後導致的都是災難,從一戰、二戰、納粹德國、俄國革命到2008金融風暴都是少數政治家干預的結果。

裡面有一個有趣的論點是關於政府的形成,其實政府的形成和幫派並沒有分別,都是收取保護費,具有壟斷的暴力,抽取租金、租稅,保護自己的公民不受外人掠奪.所以一個具有自由派立場的人,懷疑政府也是理所當然的,從這個論點延伸到在藝術的領域裡,有許多詩人和小說家、劇作家都是古典自由主義者,對自由貿易和有限政府都很支持.看看席勒、歌德、拜倫,威爾第的「弄臣」、「阿依達」對權力的本質做了非常自由主義的闡述.開放的商業社會把藝術家從贊助包養制度下解放出來,他們才得以在大眾市場出售作品,而不是仰賴富裕者.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藝術家對自由主義漸漸變得敵視起來,認為資產階級社會是僵化的.易卜生、福樓拜和左拉都在批評自由主義秩序.這些反對者是從負面角度描述自由主義秩序的重要參與者.當自由主義的實現從不同的政治家的角度出發時,革命從自下而上的爭取個人自由演變成自上而下企圖透過中央政府來實現「美好願景」,從此自由主義也走向了一條分歧的道.

我感觸最深的是教育,過去在學生時代最富創造力的小學、國中、高中都是受到國立編譯館的教材下灌輸的知識,這種讓所有人學習同樣理念和內容的教育模式現在回想起來突然有點毛骨悚然。國有化教育在書中提到其背後往往有政治目的,而並非是所謂因材施教,考試的目的現在看來則是為了競爭資源的分配,而非評量能力或學問,更遑論讓人自由發展。在一個高速變動的時代,學校教育的價值比較有用的似乎只有學習「社會化」了。

書中還有一段話我也很很有感觸,「公共政策的失敗根植於規劃者對蓄意設計過分有信心。他们始终低估了自發性形成的優點,沒有意識到最佳的計畫不止一個。」


很開腦洞的一本書。羅胖似乎賣得太小力了.


2017年3月27日 星期一

資本的秘密 (The Mystery of Capital) -- [秘魯] Hernando de Soto

1.這本書強調了所有權的重要,所有權和社會契約的存在可以讓資產變成資本,或是讓資產透過各種加工變成更有價值的資本。許多開發中的國家的人民擁有許多無法確立所有權的資產,這些資產無法被交易,也無法拿來抵押貸款,成為有價值的資本。所以所有權的確立,可以表述出一個資產的特性,我們可以將資產加工,從具體的房屋可以靠重新裝修後提高他的價值出售或是出租,到一個人的文字甚至是一項技能可以變成智慧財產權,再賣給別人.這種在低價值的時候投入最後變成高價值的產出,不但是把隱藏在實物資產背後的價值製造出來,更是帶動經濟發展重要的力量.

2.「法律從來不是一種邏輯,而是一種經驗.」
德索托要強調的是法律不是來對抗現狀,一個好的法律是能夠承認隨著時代演進的社會契約,將原來不合法律產生的權利和協議,變成一個新的正規制度,其目標也是為了確立所有權的存在.

3.市場越廣闊,勞動分工就會越具體也越細,每一項勞動都會變得更專業化,經濟發展也會變得更有效率,進而使得工資和資本的價值也增長,如果法律制度相對落後跟不上時代的演進,許多新型態的企業就無法在合法的狀態下發展,會阻礙勞動與分工,也會把未來的企業家限制在專業和生產力都相對低的圈子裡.


4.從所有權的確立和資本釋放的角度的面向來思考Airbnb、和Uber,再進一步的推想到同性婚姻的合法化以及中國農民進城的工作和居住問題,對我來說如果這是一個勢在必行的社會現象,與其限制這些在法律之外的社會契約形式,倒不如思考我們的法律該如何與時俱進.


2016年12月21日 星期三

生活中的經濟學 -- [美]Gary S. Becker (2)

「社會保障的的原始目的是強迫每個家庭必須把收入的一部分先儲蓄起來,以備老年生活所需。這個目標應該和目前政府事務民營化的趨勢結合起來。這種結合將會帶來一個有效的養老制度,而且這個制度不會受到政治因素、低生育率或資金危機等因素的負面影響。」

每次讀一點都覺得很有收獲,其實政府的勞退自提和雇提是蠻好的制度,還可以減免所得稅,只是我們無法自有選擇私人的基金做為自己的退休基金做的提撥,像作者就可以選擇費用超級低的Vanguard 做為退休基金。我們政府的勞退基金應該也是委外代操吧?不知道他們跟政府收多少管理費?如果開放讓民眾自由選擇能有機會有更便宜的費用嗎?

2016年12月20日 星期二

不公平的代價:破解階級對立的金權結構(The Piece of Inequality) -- Joseph E. Stiglitz 心得(2)

這本書主要的觀點是針對美國的金融業提出批判,如果拿來對照台灣或是其他國家的其他行業可能會覺得有點不那麼合適。

書中有一個對市場的看法,我覺得也蠻有道理的,
「市場是由法律、政府管理和各種機制所塑造.每一條法律、每一條管理規定、每一個機制安排,都會影響分配,而我們塑造美國市場經濟的方式,就是對頂層的人有利,對其他人不利.」

首先無論我們支持哪一派的思想,我們都必須承認社會是有階層的,水漲的時候不是每艘船都高,就算我們給予所有人同樣的條件和同樣的環境,某些人就是可以表現的更好,表現更好的人本來就應該得到更多的回報,並且有權力維持和擁有這些回報,這是社會進步的誘因,也是自由市場當中產權獨立的精神。

我同意書中所述的市場機制並不完美,有些人認為政府應該當一隻看得見的手去干預市場,去追求公平、去減少貧富的差距,有些人認為市場上就有一隻看不見的手,會讓市場發揮最大的效能,但其實無論是市場或是政府的效能都不夠理想,所以這兩派論點其實是一場永無止盡的辯論。書中認爲政府和頂層的富人勾結,企業透過政治獻金收買政黨和政治人物,當權者遂制定了有利於富人的法律,保護了富人的財富,讓社會貧富差距變大。或許我們該反思的是政府爲什麼會有這麼大的權力?我們該如何限制企業與政府的關係在一個合理的範圍?是這些原因讓自由的市場變得不自由,這豈不就是政府介入的結果嗎?

自由市場也許在微觀的產業之下聽起來是很合理,在宏觀的整體國家經濟的視野下卻顯得很不切實際,就像基礎研究下的細胞學和動物學實驗常常無法在大規模臨床試驗中得到證明。無論政府干預或者是不干預我們也都很難預測這對國家經濟的影響,以醫療來說,台灣的健保完全是政府控制的單一市場,變成了壓榨醫護人員的血汗工廠,美國的醫療雖然是自由市場,但是醫療的費用和藥品的價格都是高到難以讓一般人負擔得起,然後在藥品不具任何專利的印度就能夠發展出更新更好的醫療了嗎?當然沒有,印度的醫療也是相當落後的.我們其實很難知道怎麼樣是比較好,特別是每一個行業的人都有出於對自己的行業的理解所產生的偏差,讓我們覺得該怎麼做是對這個行業是好的,甚至對大多數人也是好的,但事實上卻未必是如此.

自由市場和政府干預雖然是兩個互相矛盾的概念,不過當我們在思考許多問題的時候,就是需要同時懷有這兩種有點矛盾的想法在心中,並且還能夠正常地生活著,這樣我們在面對複雜問題時可以避免單純化思維,並且能在權衡之後做出一個困難的決擇,這也是我近日從萬維剛在「得到」的專欄中所讀到的一點點小小啟發.

"Before I go on with this short history, let me make a general observation– the test of a first-rate intelligence is the ability to hold two opposed ideas in the mind at the same time, and still retain the ability to function.


One should, for example, be able to see that things are hopeless and yet be determined to make them otherwise. "

                                       -- F. Scott Fitzgerald

2016年12月18日 星期日

不公平的代價:破解階級對立的金權結構(The Piece of Inequality) -- Joseph E. Stiglitz 心得(1)

讀了許多關於「自由市場」以及「右派」思想的書,之前受了朋友推薦決定來讀一本史迪格里茲(Stiglitz),立馬上網訂了這本「不公平的代價」:破解階級對立的金權結構(The Price of Inequality).



這本書主要著眼於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之後,美國社會的貧富不均問題非常嚴重,富者越富,貧者越貧,中產階級則逐漸被掏空,他認為前1%的富人擁有許多政治權力,透過這些權力他們不斷地向底層的人掠奪,然後也有許多經濟學家提出「下滲式經濟學」,認為給這些富人減稅,富人們可以透過投資改善經濟同時也改善大部分的人的生活,史迪格里茲認為這過於理想,同時也認為信奉「自由市場」的人徹底失敗了,因為市場完全失靈,他也提出了許多改革的論點,也都蠻有道理的.
這本書才三百多頁,但是我看了兩三個星期,對我來說真的是非常地久,因為裡面很多想法跟我過去的想法差異很大,花了很多時間才思考消化完.

1.這本書的觀點主要是針對於美國,如果對於美國的稅法和企業特別是金融業如果不是很了解,讀起來我覺得很難感同身受.他主要多論述是建立於次貸風暴,貪婪的美國金融業佔有整個美國的利益已經到了一種「大到不能倒」的程度了,美國政府在雷曼倒閉之後,對於整個金融業選擇了用疏困的方式解決問題,這其實是大大圖利了書中所點出的頂層1%的富人,這些富人指的是金融業裡的「肥貓」,這其實也導致政府和人民之間的信任關係喪失,然後稅法其實也無法公平地將財富重分配,頂層富人的財富並不會受到累進稅制的影響.這樣惡性的結果導致了社會的不公平.

2.書中也有些論點我不認同,作者認為專利權是富人保護自己佔有市場的權力,在專利的保護期間,新公司無法進入,因而提高了其獨占的力量,這類的方法其實並不能鼓勵創新,反而是讓租金提高.這個論點我覺得難以認同,如果一過專利無法獲得保護,那創新的意義何在?

3.書中也提出改善經濟最好的方法是改善就業,一旦國家的人民可以充分就業就可以擴大需求,經濟就會因此而改善.但是他沒有注意到其實社會上很多工作在不斷地消失,很多社會底層的人會失業是因為他們的能力已經不被這個社會所需要,或是可取代性太高,這並不是透過國家的投資就能改進的,相反地我認為透過國家的投資其實更容易使得國家的資源流入特定產業的口袋.


4.另外我也想到「不公平的代價」造成了貧富差距和階級對立的形成,那「公平」的代價又是什麼呢?

2016年11月21日 星期一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 -- 心得(1)

1.政治的體制對經濟的影響是很深的,首先政治上是必須「集權」的,也就是政府的權力是可以貫徹執行的,是一個有效能的政府,但是集權卻不能是「專制」的,也不能是寡頭的,寡頭的政治會傾向於保護自身的利益,我們在歷史上見到的各種鬥爭、政治清洗就是「寡頭」與「專制」的結果。這種政權通常是反對創新的,比如說明清反對海洋事業、沙皇反對鐵路修建,他們都怕這些創新會帶來破壞,改變原來的利益-權力結構,所以寡頭政治下的所有的發展和創新的「誘因」都會消失。所以政府的權力必須是由許多人的意見建立起來的,也就是一種「廣納式政策」,歷史上最偉大的例子是「光榮革命」,英國的議會限制了皇權,使英國政府的權力是由一群人所組成的,這一群人彼此都有不同的利益關係,透過協商或者說經過一種良性的競爭,確保權力不致於旁落,也讓「誘因」始終存在,這樣才會有進步.
2.民主並不一定意謂著「廣納式的政策」,民主和選舉的確是採取了眾人的意見,但民主和選舉仍有可能被政治人物操縱民意,最後走向獨裁或是計劃性經濟。當政治的力量使經濟變成計劃性經濟,也就是一種榨取式的制度而非廣納性的政策,「誘因」就消失了,比如說拉丁美洲的政治,比如說台灣的健保,要毀掉一個產業只要把「最高價」定起來,所有的創新都會逐漸消失,「誘因」不見了,努力也是白費。所以美國的憲法要約束的不是總統,而是「民意」,民意容易被操弄也很容易失控,看法國大革命就知道了。
3.要有廣納性的政治也要有廣納性的經濟政策,國家才有可能強大.對於任何一股強大的力量都要有能與其對抗的約束力,在整個格局裡面形成一種「均勢」,這種均勢的格局下才會讓「誘因」發生,才會有破壞,也才會有創新,又因為是「均勢」,所以各種改變的力量並不致使得整個整體的狀態失控,更重要的是保護每一個個體的產權,這樣努力才會有意義,無論是經濟或是政治皆是如此.

戳此去博客來購買

2016年11月20日 星期日

激蕩三十年(上)-- 吳曉波 心得(1)

「歷史中的人物,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大人物,一類是小人物。大人物決定歷史的走向,小人物體現了歷史的真實。」

這本書太強大了!我本來以為這是一本講中國企業興衰的書,但其實它講的是中國逐步改革開放三十年中間發生的許多小人物和大人物的故事,還有當時的社會風氣的改變,許多人和企業在這個僵化的環境中不斷地掙扎奮鬥的過程。文中也不時引用我很喜歡的詩人顧城和舒婷的詩句,所以不單單是有趣的小人物歷史,還有豐富的文學情感。

我覺得我從來都不曾了解中國,我們以前知道的都是大人物的大事件,我們很少有機會從社會底層的角度去認識中國,也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看見那些脈絡和軌跡。

2016年10月18日 星期二

關於免費

是分兩階段。企業先用錢購買你的注意力、你的朋友圈和你未來的需求。然後你再用這些錢去購買「免費」的商品。
也就是羊毛出在豬身上,然後讓狗買單。
有三個方式。

1.交叉免費:產品免費對耗材收費。商場停車免費。零元手機通話收費.

2.先免後收:把低階的產品免費,高階的產品收費,比如說iCloud Dropbox 小空間是免費,大空間就要收錢。

3.三方市場:想得到用戶的注意力就可以把部分商品免費。比如說博物館對孩童免費,對大人收費。比如說google的廣告。

免費加收費似乎已經快要變成市面上重要的商業型態。而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訊息同時想要變成免費又想要變成收費,於是充裕且隨手可得的訊息就變成了免費,稀缺的訊息就想要變得昂貴


讀自「劉潤五分鐘商學院」、「免費」濃縮版。

2016年9月29日 星期四

生活中的經濟學 -- [美]Gary S. Becker (1)

這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Gary S. Becker 的書「生活中的經濟學」,其中一個章節談到教育其實也是台灣教育一個很重大的問題。

某次跟人聊到大部分富裕家庭的孩子求學時家裡能投資比貧窮家的孩子更多的資源,所以家境富裕者進了學費較便宜資源又較豐富的公立大學,貧窮家的孩子背了學貸進了學費較貴資源較缺乏的私立學校,而大部分公立大學都是排名優於私校的,然後這些人將來出社會也有相對比較好的工作。

那你說這樣會改變階級嗎?資源沒有合理的分配,窮人背了學貸進了較不好的學校,未來能更有機會翻身嗎?他們會不會後來回想起來私校大學完全是浪費錢又浪費生命?

2016年9月22日 星期四

中國為什麼有前途 -- 羅振宇

這是羅輯思維出版的第四本書,看標題就可以知道在台灣這是一句相當政治不正確的書,更有些人會批評羅胖沒資格說中國有前途,因為他自己就是讓太太去美國生孩子,這樣的人有什麼資格說中國有前途呢?

為什麼中國有前途呢?

簡單來說,因為中國的規模大、人口多,所以大家說中國目前是贏在人工費用便宜,但羅胖更認為是因為人口規模巨大,所以產業群大然後產業配套的能力強,整合性高,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拿出這麼巨大的勞動能力,而不僅僅是人工便宜而已,第二是中國每個人都有強烈的發財夢,所以很積極上進.但也是有存在不確定性,第一個就是中美關係,中國從過去三十年來的成長不斷地膨脹,中美關係已經和過去不一樣了,未來雙方如何調整彼此的利益和格局就非常重要.第二個是互聯網所帶動的新技術所帶來的世界政治與經濟格局底層邏輯的轉變,過去所有的分析都是依據過往的經驗,我們依據過往經驗的判斷往往會有偏差,未來世界會怎麼變動沒人知道.


而且中國未來要走的路是一道窄門,因為歷史與思想淵源,中國和西方社會想法是完全不同的,中國的歷史走的就是一大統的思想卻又分分合合,皇權集中後又分權,分權導致分裂之後又被新的皇權重新統一,在中國的歷史上的經濟也是如此在收放之間無限地循環,他引用了吳曉波的一句話「中國式改革在可見的未來,是一個以自由市場經濟為導向,以統一文化為邊界,在民主法治和中央集權體制之間找平衡點的非西方式改革.」

讀完這本書就可以了解到他認為中國未來有前途的是「經濟」,不是「教育」也不是「生活環境」,所以事業可以在中國繼續奮鬥,因為中國經濟就要掀起世界浪潮了.

這本書也談及了中國歷史、皇權、創新、保守主義、歧視等議題,從一個自由派的經濟學的觀點出發來看這許多議題背後的原因,解釋的內容涵蓋了許多他過去節目中所提過的內容,也引用了很多他們書店裡的書的內容,如果你跟我一樣是一個「羅粉」,還是特別腦殘的那種,讀起來一定會特別的有共鳴.

博客來有在賣,「得到」app上面也有電子書.

2016年8月11日 星期四

寫給企業家的經濟學 -- 梁小民

羅胖書店裡有很多本關於經濟學的書,很厚的如「魔鬼經濟學」、「經濟解釋」,中等一點就是「經濟學通識」,薄一點的就是「一課經濟學」和這本「寫給企業家的經濟學」。他主要是從一個企業的角度出發去看經濟學,從企業管理看管理經濟學,如何實現利潤?如何提高效率?如何妥善使用資源?也提及產權的獨立和將公司股份化。

其中我覺得特別有趣的是定價策略的運用,如何透過各種不同的定價策略和別人競爭。
另外一個很有趣的議題是博弈論的運用,簡單地介紹了囚徒困境和奈許平衡,他認為博弈論的最大價值是在促成雙贏和合作,用最小的衝突換取最大的利益。我們夾在大國的角力之間,在當中如何謀取國家的利益,是非常重要的。

2016年4月23日 星期六

經濟學通識 -- 薛兆豐

極好的一本正三觀的經濟學的書!裡面講到了我們大家都很關心的幾個議題薛兆豐先生的看法,比如說高房價、公醫制的醫療保險、反壟斷、最低公資⋯等。用的都是平實的語言且很生活化的真實案例。

他認為「高房價」是被「高需求」製造出來的,這個需求包含住的需求以及投資的需求,而住的需求必然會帶動投資的需求,無論政府如何提高交易的稅金都不會有效,稅金的提高只會導致交易減少、供給也減少,結果就是價格上漲。

另外他也提出過於廉價的醫療導致醫療資源的濫用,真正有需求的人無法獲得照顧,反而要靠許多檯面下的紅包、人脈,這些東西的加總就是人民實際付出的價格,無論政府怎麼管控價格,也無法消弭本來就應該付出的成本。

心得:

1. 我不買房了。只有把需求消除,沒有投資也沒有住的需求,才能讓價格下降。
2.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要了解經濟學才能了解社會上許多事情的道理,不會對政府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也不會對現實有虛幻的期待。
最後分享書中一段有意思的話

「佛里德曼提出的四種效率遞減模式:一,花自己的钱替自己辦事;二,花自己的钱替别人辦事;三,花别人的錢替自己辦事;四,花別人的錢替別人辦事。」
政府的效能就是第四個不是嗎?所以我想政府應該管越少越好,越小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