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政治的體制對經濟的影響是很深的,首先政治上是必須「集權」的,也就是政府的權力是可以貫徹執行的,是一個有效能的政府,但是集權卻不能是「專制」的,也不能是寡頭的,寡頭的政治會傾向於保護自身的利益,我們在歷史上見到的各種鬥爭、政治清洗就是「寡頭」與「專制」的結果。這種政權通常是反對創新的,比如說明清反對海洋事業、沙皇反對鐵路修建,他們都怕這些創新會帶來破壞,改變原來的利益-權力結構,所以寡頭政治下的所有的發展和創新的「誘因」都會消失。所以政府的權力必須是由許多人的意見建立起來的,也就是一種「廣納式政策」,歷史上最偉大的例子是「光榮革命」,英國的議會限制了皇權,使英國政府的權力是由一群人所組成的,這一群人彼此都有不同的利益關係,透過協商或者說經過一種良性的競爭,確保權力不致於旁落,也讓「誘因」始終存在,這樣才會有進步.
2.民主並不一定意謂著「廣納式的政策」,民主和選舉的確是採取了眾人的意見,但民主和選舉仍有可能被政治人物操縱民意,最後走向獨裁或是計劃性經濟。當政治的力量使經濟變成計劃性經濟,也就是一種榨取式的制度而非廣納性的政策,「誘因」就消失了,比如說拉丁美洲的政治,比如說台灣的健保,要毀掉一個產業只要把「最高價」定起來,所有的創新都會逐漸消失,「誘因」不見了,努力也是白費。所以美國的憲法要約束的不是總統,而是「民意」,民意容易被操弄也很容易失控,看法國大革命就知道了。
3.要有廣納性的政治也要有廣納性的經濟政策,國家才有可能強大.對於任何一股強大的力量都要有能與其對抗的約束力,在整個格局裡面形成一種「均勢」,這種均勢的格局下才會讓「誘因」發生,才會有破壞,也才會有創新,又因為是「均勢」,所以各種改變的力量並不致使得整個整體的狀態失控,更重要的是保護每一個個體的產權,這樣努力才會有意義,無論是經濟或是政治皆是如此.
戳此去博客來購買
戳此去博客來購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