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趨勢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趨勢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年2月18日 星期一

閃電式開發 - xdite

創業大神xdite的心路歷程。不懂程式設計也不懂創業的人如我,讀完也是收獲滿滿,其實牽涉到用戶體驗、牽涉到新項目開發的類似「內部創業」的人也會很有共鳴。

以下是我覺得印象特別深的內容:
- 創業最重要的就是要滿足用戶的需求,要能打到痛點。不是做一個自己想做的產品但是沒人想用的產品。

- 創業不需要事先規劃好完整架構,有能解決用戶的難題就行,要想有完美的事先規劃才上路根本就不可能。

- 客戶服務超重要!對客戶有立即的回應能提高忠誠度,提高忠誠度才能幫你推薦。同時用戶的反饋也是產品迭代的重要依據。

- 「指揮官任務」:只能做一件事,你會做什麼?無論是團隊的溝通、產品的設計和個人發展我覺得這都是我們該每日、每週審視的問題。不要太貪心!

- 使用逆向法:先定義什麼是「成功」,從結果出發,一定要預留最後測試的時間已確保產品的完成度,產品不用複雜,但是完成度高就會成功。

- 任務拆解:把同一個功能的票都切開獨立進行,只要會影響進度的都切開,所以會產生大量的小任務,但是可以確保進度,我自己認爲無形中大量小任務的完成不但可以更精準的檢視進度,對團隊的士氣也有幫助。

2018年9月22日 星期六

斜槓青年:如何開啟你的多重身份 - Susan Kuang


1.「人這一輩子,最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當死亡來臨時,你突然發現自己從未用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過.」

這是一本非常雞湯的書,但我相信我們的人生在某些時候都需要一點雞湯,因為我們時常會感到迷惘,有可能是我們不知道自己在做的事情對自己有沒有幫助,或是我們知道自己是在做對的事情也會需要某個力量支持我們繼續往前.她的核心精神是你要深刻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然後開啟一個無邊界的人生.但是能夠明白自己想要什麼,並且勇敢地去追求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我們其實都有點從眾的心態,從眾會讓我們感覺安全,但是如果不去冒險,內心的那種遺憾和迷惘要怎麼消除呢? 

而斜槓青年代表的就是一種全新的人生價值觀,它代表的不是多重收入,也不是多重身份,而是一種多元的人生,他要挑戰的就是工業時代傳統的「一個蘿蔔一個坑」的工作模式,以及反思這種單一職業來定義個體的邏輯,所以這種價值觀是肯定且釋放我們每個人想要實現多種內在潛能的衝動,當你開啟這種價值觀,你就可以開啟一個無法被定義的無邊界人生.

然後要妥善釋放這樣的潛能,就要建立「成長型思維」,有成長型思維的人認為能力是可以透過學習不斷地發展而成,這種思維的人不會特別在乎別人的評價,也不會迴避挑戰而避免失敗來維持自信,他們相信就算自己不擅長,只要全心投入並且堅持下去,人的能力是動態發展的,只要能夠不斷地進步就好.未來所需要的人才將不再取決於專業和資歷,而是全面的綜合能力:創新能力、溝通能力、領導能力以及執行能力等,未來的能力拚的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2.「生命的意義無非就是要解決一系列關於自我的重要問題:我是誰?我要做什麼?我的未來在哪裡?他最直接的表現是對未來的清晰規劃,未來的目標就像是我們人生道路上的方向標,我們以此來評判日常的行為選擇,並為自己當下的行動找到合理的解釋.若是能夠清楚地明白自己未來的方向,並且每天都能為之努力,那麼生活便充滿意義.反之,若感覺人生無意義,要麼就是還不清楚未來到底想要什麼,要麼就是目前所做的對於自己想要的未來毫無幫助.」

書中也談了很多人生觀念,和我自己這幾年的體悟非常相似,我記得剛轉職到藥廠時就碰到一個人跟我說,「成長」是最重要的,要我專注於「成長」.

後來當我開始思考每年的development plan時,更深刻地了解這背後的道理.也就是當你把「成長」當作目標的時候,其實你專注的並不是你今年產出了什麼,而是你今年本來不會做什麼,或是有哪些該進步的能力,這些能力最後可以把你帶往你最終的目標,經過有計劃的努力之後,最後你的這項能力讓你做到了什麼,於是當你回頭反思今年的時候,你能夠說出你今年努力的故事,這不單單是你成長的故事,這也是你的品牌故事,所以這個成長的故事一定有點折騰,就是這點折䲢才與眾不同.

每個人都該擁有一個自己的品牌故事,每個人都是自己的CEO,告別打工者思維,擁抱創業者思維.

2018年1月13日 星期六

騰訊傳 -- 吳曉波

會讀這本書主要是受到「得到」專欄當中「寧向東的清華管理學課」的推薦,並且他又是一位我相當喜歡的中國財金作家吳曉波寫的,吳曉波的筆觸總是理性當中帶了點感情,之前讀過好幾本他的書對他相當有信心,所以我就買來看了.
騰訊是一家擁有十億用戶的世界級公司,從他草創時期多次瀕臨倒閉到現在成為世界級的公司其實還不到二十年,這本書將騰訊的成功之路和創辦人馬化騰在每個存亡之際的轉折寫得很清楚也很有趣,整本書讀完我覺得就如同封面所說的,騰訊其實就是中國互聯網公司的縮影,但是是成功的那些.


我的心得來自幾個切入點:一個是從模仿開始的創新,另一個是對用戶體驗的重視.

「萬物皆有裂縫處,那是光射進來的地方.」— Leonard Cohen

ICQ 到OICQ

騰訊最有名的產品就是QQ,是一個即時通訊軟體,早期的QQ不過就是ICQ的中國版,本名叫做OICQ,ICQ大約就是20年前我還在國高中的時候很流行的一個通訊軟體,是由三個以色列青年做出來的程式,本意是”I Seek You”.馬化騰投入OICQ也是一個偶然,當時在中國其實大約有三個類似的軟體在做ICQ 漢化的功能,馬化騰做的其實除了中文化之外,還針對中國民情做了點小創新,一個是將通訊名單儲存在伺服器,這對當時許多中國網民沒有個人電腦,大部分的人都是在網咖上網,而ICQ是把通訊名單存在個人電腦裡,這個創新讓這群網民只要登入就能取得自己的名單,另一個小創新是將程式做的很小,OICQ只有ICQ的十分之一,很適合當時頻寬很窄的中國。

很多人都說騰訊的這種創新根本不配被稱做創新,充其量只是改個名字和做了點微調,這種說法也被人放大到評論各種在中國的網路公司,基本上只要看NASDAQ有什麼新公司就在中國做一個,比如說微博、百度、滴滴打車。


但我想說的是這種在地化(localization)的策略其實是很需要創新的想法,而這些創新的想法往往是起源於對當地市場的理解,我也覺得這是每一個在跨國企業工作的人都應該要具備的思考邏輯,與其聽從上級複製解決方案(solution)不如多花點功夫在對市場環境的理解,然後將global solution 用小幅度的創新做出差異化的價值。


所以「萬物皆有縫隙」,那道光就是創新發生的地方。

另外一個切入點是對用戶體驗的重視.

騰訊是一家非常重視用戶意見的公司,「小步快跑,快速迭代」是很重要的指導原則,並且他們從一開始是想滿足大部分的喜好轉變成關注高端用戶的喜好,也就是所謂「意見領袖」們的喜好,他們發現這些「意見領袖」、「高端用戶」的喜好才是真正讓他們可以得到口碑的.後來我閱讀劉潤的另外一本書叫「互聯網+之小米案例」,我也從裡面發現雷軍的小米也是如此的精神,他們的共同之處都是非常重視用戶體驗,尤其重視他們的鐵桿粉絲的意見,而且他們都能真正的把心思放在產品上,可以快速地把產品改進,就是這種「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精神造就了企業的成功.

結尾有一個地方提到騰訊從過去較為封閉不願意和別的平台相容的策略,逐漸轉變為開放並且促進和不同軟體和公司的協作,也充分體現了互聯網時代的精神:連接、開放、協作和分享,很巧合地也在小米的「小米生態系」這樣的戰略思想中看到相似之處,羅胖跨年演講當中提到的這種「動車組」的概念,這個觀念並不是很新,而是老早就發生了,就是由一個特別大的平台或是特別大的企業拉起了各式各樣的小企業,這個特別大的企業並不直接擁有這些小企業,反而是透過協作(collaboration)和建立一個生態系(ecosystem)創造出更大的商業價值.


書中還描述了許多騰訊起起伏的故事,非常有趣,強烈推薦

2017年2月25日 星期六

對台灣生技業的看法

全球醫藥市場的確是一個變化非常劇烈的產業,每一個產品都有專利權的年限,每一家公司除了建立重重的專利牆保護之外,還要不斷地開發新藥,但是新藥的研發成本又非常高,而一家公司也不能總是只專注於一兩個領域,原來的領域遇到發展瓶頸,只能想從小的生技公司買進新的藥來繼續研發,或是拓展新領域.這樣的機會點就是小型生技公司的契機.
所以這個問題應該反過來想,台灣市場本來就小,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跟國際大藥廠搶藥品銷售的市場,我們也不必憂心我們缺乏成為大公司的條件,台灣的目標應該是盡力發展許多小型的生技公司,去做小公司可以做的研發領域,諸如罕病、劑型改變、包裝改變等,drug development上的任何一個小環節的創新,而不是擔心市場被國際大廠佔據。
連中國內需市場這麼大,他們都志在全球了,台灣小島怎麼可以只想要搶國內市場?
培養人才最重要的不是在學校,學校學的東西都是舊的,是要有好的薪酬,要鼓勵生技領域學生投入職場,即早了解這領域的需求和需要的能力在哪,環境變動非常快的。特別是臨床試驗,要大幅提高研究護士的薪水,錢被誰拿走我就不說了.....但是有好的研究護士才有好的data collection才有好的臨床試驗品質,台灣就會有好的藥物研發。

要加速藥品審查,首先藥品查驗中心要先提高審查醫師和人員的薪水,藥品查驗中心長期人手不足,所以審查很慢,很基本可以改進的就是薪資,可先從提高審查費用開始,這樣才會有人想投入,這樣才能培養法規和藥審的人才。

人才不是書讀出來的,是薪水砸出來的,是從有回報有成就感的工作中培養出來的。


2017年2月11日 星期六

趨勢紅利 -- 劉潤


我在「得到」上面訂了劉潤的五分鐘商學院,每次看都覺得很有意思,剛好「得到」上有賣他的這本「趨勢紅利」的電子書,我當然就又買了.這本書不是很厚,如果你碰巧也很喜歡劉潤五分鐘商學院,那我也推薦你讀讀這本書,他把五分鐘商學院裡面提到的部分內容講得更深入.

1.互聯網最大的價值就是他可以用極高的效率把路徑縮短,也就是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上的效率提升到最大,過去的行銷流程中花費最大的部分是廣告和行銷通路,透過互聯網能夠將廣告和通路的成本不斷地降低,當然這當中需要更多的創意去建立流量,透過社群經濟和口碑經濟去建立起最大的流量,同時也建立起品牌,獲取忠誠的客戶,這些客戶就是你終身免費的流量,因為他們相信你的品牌價值.當互聯網把廣告和行銷通路的成本下降,利潤就回到了企業和消費者的身上,企業的成本下降,消費者可以用更便宜的價格買到更好的東西.企業也可以回到營銷最根本的本質,就是產品本身.

2.關於創新,劉潤也提出三種企業的創新,漸進式創新、平台型創新和顛覆式創新,其所佔企業創新的比例為70%、20%和10%.

漸進式創新也可以說是一種延續式的創新,簡單來說是企業瞭解了用戶的一些需求,將原來的產品做了一些改善.舉一個藥品的例子就是某些本來要靜脈注射的藥物被改良成可隨身攜帶的針筒式,最後又演進到使用看不到針頭的自動注射器,又或者是支氣管擴張劑從需要蒸氣打成霧狀,然後演進成乾粉式的裝在小盒子裡吸入,到最後演變成會自動噴出理想大小的粒子讓你吸到肺裡面.

平台型創新是要應對技術不確定性和市場不確定性的環境產生的一種創新,在公司裡面可能有人想到一個新的研發概念或是新的方向,公司決定支持他,給他一個類似內部創業(Intrapreneur)的模式支持他去做,讓他佔有一部分的股份,然後在過程中給予相當的支持,甚至在公司內建立一個incubator作平台戰略,吸收各種不同但是相似的企劃案或是很小的微型企業,大家一起衝,有利於提升企業自己的競爭力.

顛覆式創新通常是要從外界取經的,因為一個傳統的企業本身可能不具有這樣的基因或是能力,但是外部環境的變動實在是太大了,所以一家公司可以透過併購的方式獲得一種新的技術能力比如說google買Youtube或是Facebook買Whatsapp,在藥界更常見的是大藥廠買下小生技公司研發的新藥,或是從大藥廠身上分出去的很小型的生技公司把原來公司piepline上的產品研發做完,再由母公司買回去,這些方式不但降低了母公司本身的研發風險,也可以算是一種「養兒防老」的技術,但是養兒不見得各個成材,比如說google做過眼鏡、google+但是都不是很成功,但是不會有人笑google,這是一家公司的創新風氣,也意味著對高速變動的環境,Google仍是不斷地力求創新.

3.產品是最重要的.產品本身的創新度越高,他所能產生的價值越大,剩下的營銷和銷售通路做的不過就是傳遞價值,一個越好的產品所需要花在傳遞價值的力氣是越小的,就是所謂「業務躺著幹,業績自己會跑」

4.「今天這個社交網路時代,時間是連接器,誰搶佔了最多的用戶的時間,誰就擁有更大的機會產生品牌認可、產品購買等後續事件.」

2016年8月28日 星期日

德國見聞

「德國見聞」
見習的時候認識了一個來台灣見習的德國醫學生,沒想到這次去德國竟然見到面了,還聊了一下他非常神奇的經歷。

他離開台灣之後去委內瑞拉見習感染科,後來又去了美國西奈山醫學院見實習和波士頓見習耳鼻喉科,還跟了一個教授做了一些研究最後又回到德國要當耳鼻喉科醫師,但是當了一小陣子後覺得生活太單調,就跑去跟一個朋友創業。


他們做了一個網路公司,設計了一個app可以幫你尋找附近可以運動的地方,包含健身房、瑜珈課等等的,裡面同時有課程的價格,用戶還可以在這個平台上評價這些運動課程或是健身房,可以寫評論也可以打分數,他自己還設計了一系列問卷可以幫用戶分析適合的運動,但他說大家都有自己想做的運動了,不太需要這種諮詢服務,所以這個小企劃有點失敗。這個app做了兩年後就賣給了一家大公司。

後來他也沒回醫院工作,他進了一家顧問公司專門幫醫院分析流程,比如說一個hip surgery的給付是固定的,像台灣的DRG的概念,他們可以透過流程的改善幫醫院省下更多的錢,提高醫院的收入。

他們會去了解病人從入院到出院的所有流程,並且收集data、分析data、然後提出許多改善方法,而大部分的醫師都不太願意聽別人的意見,因為有臨床裁量權,的確是可以不用聽,畢竟他才是看到病人的人,其他人都是看數據,所以要達成有效的討論就要用很多醫院裡實際的數據來跟醫師們談,這就是醫生的背景在顧問公司的價值。

心得:
1. 不當醫生的世界其實遠比當醫生精彩很多,無論是在台灣或是在國外我相信都是一樣,許多技能都是從做中學,我和他都認為醫生是具有自我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像看病人一樣,只是stakeholder 不同,所以也不需要再去念什麼學位才能進顧問公司。

2. 德國的醫院收入是請得起顧問公司幫他們賺更多的錢⋯⋯

3. 不需要煩惱做的事情和自己的專科有沒有關係,重要的是思考問題的邏輯要建立起來。

4. 當醫生的時候要認真當,那時候的經驗對將來有非常大的幫助,因為會最了解醫生的思考邏輯、醫院的流程、醫療的困境藉以得知unmet needs。

5. 從「弱連結」的朋友身上我們總是能學到特別多的東西。

P.S.順便推一下萬維綱的「萬萬沒想到」,讀起來像梁文道的「常識」是一個旁徵博引的科普類書籍,同時又有幫助知識升級的作用。

2016年8月15日 星期一

智能時代 -- 吳軍

羅胖子說這本書買到手就要立刻看完,好幫助你智能升級,所以我腦波很弱的立刻跟一大堆其他的書一起買了。這本書講的是「大數據」就是這個時代的新技術,這個新技術將掀起一波新的革命,很多人將會因此而失業.

他從一個歷史時間線的順序來闡述這個道理,從「數據」在古老時代的運用,包含金字塔的設計,天體的運行,從「數據」分析到「模組」建立,這樣一個過程,去解釋現代科學的發展,最後歸納出科學當中的「不確定性」,也因為科學當中的論證過程常常無法是多維度的,所以我們對數據的研究也從「因果關係」的研究走向「相關性」的研究.從這些科學的相關性中再加上「時效性」這個元素,我們獲得了許許多多商業上的資料,舉了亞馬遜使用用戶的數據來推薦商品,這樣的方式造就了三分之一個營業額.

最後他說這個新技術就像蒸汽機和電的發明一樣,將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還有各種領域的新知識與新發現都會來到一個難以想像的程度.

心得:

1.產業+大數據=新產業.所以身邊還有在做大數據的醫師朋友們,我建議各位不要再把健保資料庫的數據寫成paper投稿了,應該要出來開一家公司,去想辦法獲取各個國家的數據,依照你的客戶需求來分析數據,這才能帶動整個醫療的進步,包含Heath outcome, pharmocoeconomics 甚至是NGS 這類的bioinformatics,我相信我們能從這些無窮無盡的數據當中得到有用的東西,並且獲得很高的收入和回報.

2.EGFR-TKI和Immunotherapy是癌症治療當中的兩個重要的奇點,這些奇點突破了我們對癌症的認識又更多了一層,又或者是我們對癌症的認識多了一層,我們才能突破這個奇點,下一個奇點似乎也已經來了,如何找出適合的病人給予適合的治療或是適合的劑量,需要的也就是這種大數據分析,比如說Phase I study當中的dose finding,我們已經可以屏棄3+3走向Bayesian model based method,如果能結合一些病人的各種數據,是不是能更精確地找到劑量呢? 

3.大數據時代中無可避免的是隱私權的侵犯,書中也沒有提到比較好的解決方式,況且包括我在內也會認為犧牲一點點自己的隱私如果可以換來更多的便利何樂而不為?但仔細想想這種姑息的念頭並不是太好.


4.為什麼這本書要趕快看?因為明年再看很多東西就過時了!所謂實用的知識,效期非常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