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3日 星期六

騰訊傳 -- 吳曉波

會讀這本書主要是受到「得到」專欄當中「寧向東的清華管理學課」的推薦,並且他又是一位我相當喜歡的中國財金作家吳曉波寫的,吳曉波的筆觸總是理性當中帶了點感情,之前讀過好幾本他的書對他相當有信心,所以我就買來看了.
騰訊是一家擁有十億用戶的世界級公司,從他草創時期多次瀕臨倒閉到現在成為世界級的公司其實還不到二十年,這本書將騰訊的成功之路和創辦人馬化騰在每個存亡之際的轉折寫得很清楚也很有趣,整本書讀完我覺得就如同封面所說的,騰訊其實就是中國互聯網公司的縮影,但是是成功的那些.


我的心得來自幾個切入點:一個是從模仿開始的創新,另一個是對用戶體驗的重視.

「萬物皆有裂縫處,那是光射進來的地方.」— Leonard Cohen

ICQ 到OICQ

騰訊最有名的產品就是QQ,是一個即時通訊軟體,早期的QQ不過就是ICQ的中國版,本名叫做OICQ,ICQ大約就是20年前我還在國高中的時候很流行的一個通訊軟體,是由三個以色列青年做出來的程式,本意是”I Seek You”.馬化騰投入OICQ也是一個偶然,當時在中國其實大約有三個類似的軟體在做ICQ 漢化的功能,馬化騰做的其實除了中文化之外,還針對中國民情做了點小創新,一個是將通訊名單儲存在伺服器,這對當時許多中國網民沒有個人電腦,大部分的人都是在網咖上網,而ICQ是把通訊名單存在個人電腦裡,這個創新讓這群網民只要登入就能取得自己的名單,另一個小創新是將程式做的很小,OICQ只有ICQ的十分之一,很適合當時頻寬很窄的中國。

很多人都說騰訊的這種創新根本不配被稱做創新,充其量只是改個名字和做了點微調,這種說法也被人放大到評論各種在中國的網路公司,基本上只要看NASDAQ有什麼新公司就在中國做一個,比如說微博、百度、滴滴打車。


但我想說的是這種在地化(localization)的策略其實是很需要創新的想法,而這些創新的想法往往是起源於對當地市場的理解,我也覺得這是每一個在跨國企業工作的人都應該要具備的思考邏輯,與其聽從上級複製解決方案(solution)不如多花點功夫在對市場環境的理解,然後將global solution 用小幅度的創新做出差異化的價值。


所以「萬物皆有縫隙」,那道光就是創新發生的地方。

另外一個切入點是對用戶體驗的重視.

騰訊是一家非常重視用戶意見的公司,「小步快跑,快速迭代」是很重要的指導原則,並且他們從一開始是想滿足大部分的喜好轉變成關注高端用戶的喜好,也就是所謂「意見領袖」們的喜好,他們發現這些「意見領袖」、「高端用戶」的喜好才是真正讓他們可以得到口碑的.後來我閱讀劉潤的另外一本書叫「互聯網+之小米案例」,我也從裡面發現雷軍的小米也是如此的精神,他們的共同之處都是非常重視用戶體驗,尤其重視他們的鐵桿粉絲的意見,而且他們都能真正的把心思放在產品上,可以快速地把產品改進,就是這種「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精神造就了企業的成功.

結尾有一個地方提到騰訊從過去較為封閉不願意和別的平台相容的策略,逐漸轉變為開放並且促進和不同軟體和公司的協作,也充分體現了互聯網時代的精神:連接、開放、協作和分享,很巧合地也在小米的「小米生態系」這樣的戰略思想中看到相似之處,羅胖跨年演講當中提到的這種「動車組」的概念,這個觀念並不是很新,而是老早就發生了,就是由一個特別大的平台或是特別大的企業拉起了各式各樣的小企業,這個特別大的企業並不直接擁有這些小企業,反而是透過協作(collaboration)和建立一個生態系(ecosystem)創造出更大的商業價值.


書中還描述了許多騰訊起起伏的故事,非常有趣,強烈推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