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British film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British film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0年4月2日 星期五

窗外有藍天 A Room With A View (1985)



Director:James Ivory

Writers:E.M. Forster (novel)

Ruth Prawer Jhabvala (screenplay)



" He's the sort who can't know anyone intimately, least of all a woman. He doesn't know what a woman is.

He wants you for a possession, something to look at, like a painting or an ivory box.

Something to own and to display. He doesn't want you to be real, and to think and to live.

He doesn't love you. But I love you.

I want you to have your own thoughts and ideas and feelings, even when I hold you in my arms. " --- George Emerson



我對英國的電影有一些特殊的感情,英國的電影中有一股輕描淡寫幽默,當然這是指舊英國的電影而言,想像一群穿古裝的人,字正腔圓的談吐,隱隱卻帶著一種無厘頭的滑稽,讓人想發笑卻又因為某種原因必須忍耐著。

這電影明明是一齣浪漫的愛情喜劇,不時卻也流露出言語難以形容的幽默感。

在佛羅倫斯一個熱情奔放的男孩愛上了一個同樣充滿熱情卻因為禮教而得壓抑的女孩,就因為一個房間,A room with a view.


愛情是很複雜的,我們常常不自覺得逃避去面對自己內心的感受,於是我們欺騙,欺騙自己也欺騙所有人,把自己逼向絕境那深沉的角落當我們不得不去承受那種巨大的感覺時一切就爆發開來了,那時我們才得以自由。

能夠完整的愛一個人,愛她的血與肉同時也愛著她的靈魂,而不是認為對方有什麼條件或是有什麼特別的優點,不把擁有當做愛的一部分是很困難同時也是很偉大的。

2009年9月19日 星期六

Bloody Sunday (2002) --- 血色星期天

Director: Paul Greengrass

Writer: Paul Greengrass

"And the battle's just begun, 

There's many lost, but tell me who has won?

The trenches dug within our hearts

And mothers, children, brothers, sisters 

Torn apart.

Sunday, bloody Sunday.

Sunday, bloody Sunday. 
                       —U2 "Sunday Bloody Sunday"


紀錄片式的風格,記錄著1972年1月30日,在北愛爾蘭Derry這個地方發生的一起流血衝突,造成14死29傷,死傷的大部分都是年輕人,不乏一些未成年的青少年。

起初只是一名議員希望藉由遊行採用非暴力的方式表達愛爾蘭民眾的權力,他是甘地和馬丁路德金的信徒,他相信自由和民主,相信不是只有石頭和槍桿才能換得真正的自由。

但其實群眾運動並不如想像中的單純,愛爾蘭共和軍Irish Republic Army(IRA)多次和北愛爾蘭的英軍起衝突,英軍相信IRA絕對會參與其中的動亂,並且由於先前和IRA的衝突,更讓英軍對於這次的遊行活動有了成見,他們將之視為一場戰爭,他們已經在先前的幾次交手當中折損了一些弟兄,這次他們相對來說是非常緊繃的。

遊行就這麼開始了,一邊是充滿理想,一邊是緊張且帶有復仇意外的情緒高漲著,在被滿是英軍路障包圍的小鎮裡面,看到荷槍實彈的英軍,狙擊手,悍馬車,遊行的人群當中有小孩、婦女、老人和青少年,在議員Ivan Cooper以理性和平的精神領導下緩慢的前進著,本來計畫的路線遊行的終點是市政廳,但是臨時被要求更改,遊行的群眾當中有人開始不滿。

有人開始脫隊堅持要往市政廳的方向前進

Ivan Cooper不斷地用擴音器要求大家跟著前方引導的卡車。

Ivan Cooper衝到那群脫隊的民眾和年輕人的前面要求他們理性回到隊伍上。

領導的人說一旦脫隊了你就不在是這次遊行活動的一員。

在英軍的路障前,緊張逐漸升高,開始有年輕人叫囂並且丟擲石塊,他們要英軍退出愛爾蘭。

"Brits OUT!" "Brits OUT!" "Brits OUT!"

首先出動了噴水車,然後是催淚瓦斯,接著是塑膠子彈的射擊,但每一個指揮官所謂的Minimal Force to keep the law and order反而使反對民眾的情緒升高。

英軍一個特戰單位不顧指令地開始行動了,他們在車上激勵自己的士兵,這是一場戰爭!

英軍開始向所謂暴民射擊,他們聲稱有看到IRA的狙擊手,有使用炸彈的IRA混在人群當中,特戰單位不停地向民眾掃射,甚至是漫無目地屠殺性的射擊,沒有任何確切的目標。

脫隊的民眾發現有人被射殺了,更加引起群眾的憤怒,原本不願意以暴力手段挑釁的民眾也變成了暴民,開始不停地丟擲石塊。

幾名無辜的老弱婦孺被射殺了。有些甚至是從背後開的槍。

Ivan Cooper和另一名領事者Bernadette Devlin,發現英軍其實不是在使用塑膠子彈,英軍已經開始攻擊,民眾開始逃亡四散,但是有許多民眾在混亂當中被射殺。

事後Ivan Cooper譴責英國政府的行為,
"I just want to say this to the British Government... 

You know what you've just done, don't you?

You've destroyed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and you've given the IRA the biggest victory it

will ever have. 

All over this city tonight, young men... boys will 

be joining the IRA, and you will reap a whirlwind. "

英國政府調查這件事情的始末,但是公正性備受質疑,在十四名死者身上只有一名有找到跟炸藥相關的鉛的痕跡,並且有幾位死者身上有火藥的痕跡,但這都被認為是英軍在移動死者屍體時所沾上的。

大部分現場的目擊者,英國和愛爾蘭兩地的記者都親眼目睹無辜手無寸鐵的民眾遭到射殺,目前整個事件到現在都還在等待最後報告的出爐。

這電影拍得非常的真實。

群眾運動對有理想的人來說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民眾走上街頭透過遊行示威來宣揚自己的訴求,特別是當那些正常的管道不得行,或是根本沒有所謂的管道的時候,自由在這裡就變得無比的重要,可怕的是,這樣純粹的理想是很容易被有心人士所利用的,1972年的那一天沒有人確切知道是否真的有投擲炸彈和持有武器的共和軍,但是民眾的確被煽動了,就是兩方的恐懼所煽動,真正得利的就是要兩邊對立持續升高的有心人士

讓我想起了台灣的群眾運動,或許那些帶領人民上街頭、靜坐抗議表達訴求的政治人物,是有一些很純粹的理想在心中的,我是說或許,畢竟我也深深地懷疑著,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定有一些在背後想要出來增加族群和意識形態對立的人在背後煽動,用激情的言詞和激烈的手段去鼓動那些特別容易受到煽動的人,而那些握有槍桿握有武器的政府警察軍人們,同樣地因為恐懼為了捍衛自己個人渺小的生命,和上頭交代的命令,不得不做出一些反擊這時候誰才是勝利者呢? 

上位者應當去思考維持秩序的方式,以及了解根本的問題所在,或許是陳腐的官僚體制和討人厭的文化這種根深蒂固的原因。

民眾更應當去思考自由與民主的意義,並不是只是可以走上街頭搖旗吶喊,丟丟石頭和雞蛋,要誰誰誰下台就是民主了

2009年8月10日 星期一

Hallam Foe (2007) --- 在屋頂上流浪

他偶然間發現了一個女子Kate,長的和他死去的母親一模一樣,他到她工作的地方找她,告訴她他想要一份工作,他順利得到了工作。

他跟蹤Kate他窺視Kate,他看著她和公司的另一個主管做愛,他對她充滿迷戀。

十八歲的那一天,他們一起愉快地度過,他們甚至開始交往。

偷窺的事情被發現了,Hallam的父母親也找到離家多日的Hallam,一切出現了新的變局。

最後的他,離開了這一切,他明白他的父親為什麼會放棄拯救自己的母親,這些年來父母親之間的愛,被母親的病情折磨著兩個人,放手讓他的母親走對父親來說是多麼的心痛。

他想要殺死他的繼母,但是他發現他錯了,他必須要原諒。

最後那一個景,Hallam回到Kate家門口,Kate似乎有了新戀情,她說她也是個不擅於處理自己關係的人,他似乎明白他對Kate愛是來自一種對母親死去時的依戀,是一種親情與愛情混淆的錯覺,Kate豐腴的身形,對性愛的渴求,獨立自主成熟的形象,隱約似乎有一種母性的影子。

分別時他露出難得一見的笑容,她親了親他的額頭,這場忘年之戀就這麼結束了,我感覺到那似乎代表著他十八歲的一種長大,一個人生的轉折,彷彿經過了這一切她又可以重新去愛人,重新開始生活。

2008年8月3日 星期日

Once (2006) --- 曾經。愛是唯一

後來有機會看到這部電影之後,在回頭聽這些歌時,我覺得我深深地被這些簡單的歌曲感動了。

"Falling slowly" "Lies" "If you want me" 甚至是"Say it to me now" 

每一首歌的旋律都非常簡單,但是非常非常的好聽。

這電影的男主角就是Frames的主唱Glen Hansard故事講的是他再街頭表演意外遇到了一個來自捷克的女孩Marketa Irglova,某一個夜晚他一個人在街上彈著吉他,唱著自己所寫的歌,當時只有一個聽眾就是Marketa,於是這兩個人就這麼相遇了,Marketa有一天帶他到一個她常彈鋼琴的地方,兩個人就在那邊演奏起了Glen的作品,也就是電影裡面我最喜歡的"Falling Slowly"。

故事的內容大概就是這樣兩個曾經是心有所屬的人,在都柏林因為音樂而相識,甚至必須承認他們當時是彼此相愛的,為了理想,男孩離開了都柏林,女孩其實早已結婚生子,只是對方回捷克去了,故事的最後,Marketa的先生決定回都柏林和她一起生活。

Glen也往倫敦去發展,兩個人就這麼分開了,分開時Glen買下了當初一起合唱"Falling slowly"時她所彈的那架鋼琴送給她。

我覺得這故事非常非常地浪漫,因為興趣而相遇的異國戀情,因為理想與現實又必須分開,
"They were totally the right person to each other!" 


只有曾經的那愛情還保存在他們心中,電影片名翻得很好,曾經。愛是唯一,就是這樣的感覺。

我想這分手的感覺可能僅次於Casablanca吧。很想再去電影院重看一次,我相信這電影就跟他海報上說的一樣.

"ONCE may be the best music film of our generation!"

2007年5月25日 星期五

The Madness of King George (1994)--瘋狂喬治王

Director:Nicholas Hytner
Writer:Alan Bennett (also play The Madness of George III)

"Six hours of sleep is enough for a man, seven for a woman, and eight for a fool."

飾演King GeorgeNigel Hawthorne無論是那失去美國的暴君喬治三世,或是那個已經發瘋開始胡言亂語的喬治三世,
這個喜歡在一句話結尾說“What!What!”的傢伙,他都詮釋地相當完美,根本該來個什麼大獎頒給他.

對白寫的真是幽默無比,當然是一種荒繆、無俚頭的幽默.

令我驚訝的是飾演Queen CharlotteHelen Mirren竟然因為這部電影獲得了坎城影后.她在電影裡面的戲份其實不是很多,主要是扮演一個深愛英皇的女皇--Mrs. King,在國王發病的時候十分擔憂且試圖要幫助他要讓兒子攝政,但是這明明就是Nigel的個人秀,怎麼Helen靠著這部電影拿下坎城影后呢? 令我不解!

另外,Rupert Everett陰險狡猾的Prince Wales的樣子也讓我印象深刻。

" To be Prince of Wales is not a position - it is a predicament. "

他總是掛在嘴邊的,他想要做一些事情,但是King George總是不讓他做,他說你的責任就是看著我,跟著我學。

但究竟是做什麼呢?

"Come on, smile and wave. That's what you get paid for. Smile and wave."

其實我覺得最後一幕諷刺至極,如果我是一個英國人也許我不會這樣想,但是看著穿戴整齊的英國皇室家庭,一個發瘋的老頭雖然後來痊癒了,和兩個整天想篡位的兒子,"Smile and wave"就是他們每天做的事情,竟然也是英國人民想要看著他們做的事情,看著他們愉快地揮手微笑,像一個模範家庭,畢竟每一個人每一個國家都需要模範,所以就用力地揮手微笑,而不管底下的如何勾心鬥角,暗潮洶湧。

一個很值得激賞的點就是服裝設計,盛大豪華的排場,精細雅致的服裝,把英國宮廷的貴氣表露無疑,同時也得到了同年的奧斯卡最佳藝術設計。


風趣幽默至極,非常享受的一部電影。

2007年5月11日 星期五

Blow-up (1966)--春光乍洩

Director:Michelangelo Antonioni

Antonioni的電影向來都有著節奏較為緩慢的感覺,比如L`aventura就是一部緩慢沉悶的電影,Blow-up也有給我這樣的感覺,從一開始的一位年輕攝影師Thomas墮落糜爛,充滿美女模特兒希望能讓他拍照和富裕的生活可以讓他揮霍地買一些莫名其妙的東西,到與一位神秘的美女糾纏,意外地從一張相片裡發現了似乎是謀殺案的現場,最後在一片大草原上撿起小丑們打的一顆不存在的網球作結。

聽起來這電影好像很沒有方向,不明白導演到底想要我們了解什麼,不過也不需要去強硬地解釋電影,或是去為每一個場景設立符號,再去勉強地解讀它。

電影給我的感覺是非常虛無的,Thomas這一個年輕就成名的攝影師似乎不太知道自己要什麼,經濟富裕,身邊時常有美女圍繞,但是生活卻沒有目標,就是每日玩樂度日。

有一天他在公園裡遇到了一個美女,偷偷地幫她照了很多相片,被對方發現之後,對方極力地想要把照片要回,但是Thomas要求希望能幫對方多拍一些照片,然後才把原來的照片還給她。

Thomas也無意間地從那些照片中發現了一具屍體,但是又不是很清楚,那天晚上他回到公園,好像真的發現屍體了,隔天再去一次屍體又不見了。

這時候來了一群小丑,在車子上唱歌嘻鬧,他們跑進網球場,假裝開始打網球,那網球彷彿真實存在似的,聽到了網球在草地上彈起的聲音,聽到了球拍打在網球上的聲音,但是沒有看到網球。

一不小心那網球打出了場,彈到Thomas站的那片草地上,那群小丑要Thomas把那顆不存在的網球丟回來給他們,Thomas在球場上愣住了,思考了一會兒撿起網球丟回去。

這一幕似乎就是整部電影的中心了。

看的到的東西不一定真的存在,那存在到底是什麼呢?

那顆滾過來的網球,你聽到了,也有人在打,似乎就是真的存在,卻看不到,是否還能說是真實的存在呢?

就好像Thomas虛無的生活,就像那張照片上屍體的陰影,看的見卻摸不著般地若有似無。

1966年的電影,我驚喜地發現那些模特兒的穿著,顏色和剪裁都十分的有現代感,還有攝影和場景都十分的美麗。

據說這部電影給當時的社會帶來很大的衝擊,過了四十年後的今天看起來倒是有些平凡無奇。

Antonioni本部電影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和最佳劇本的提名以及坎城影展的金棕櫚獎。

另外那張攝影師跨坐在模特兒身上的海報,我非常地喜歡。

2007年3月24日 星期六

The Cook, The Thief, His wife & Her lover (1989)

Directed by Peter Greenaway
Writing credits Peter Greenaway


這是一部很特殊的電影,無論是場景、顏色、光線。

場景上我發覺它像是一個巨大的舞台,鏡頭在遠方,打開一扇門踏進一個新的場景,再往旁邊走,再打開一扇門,又踏進一個新的場景。很像波希(Bosch)的”樂園",三格畫區隔出但丁"神曲"裡面的三個世界,人間,天堂和地獄。

餐廳的主題是"",踏進餐廳光線就變成了紅色,主角身上的衣服的主題也變成了紅色,紅色在電影世界裡往往隱含著"":American Beauty,或是暴力,如Savage Night,在這裡紅色表達的是"欲望"Albert吃的欲望以及支配的欲望。

同時也隱隱含著GeorginaMichael欲蓋彌彰的激情。

但我仍然相信,食慾是紅色餐廳的主題,食同時也是一種支配的象徵.

ㄧ個動物吃一個動物,

一個人殘忍無情地址使著另外一個人,這兩者間難道沒有極大的相似嗎?

廁所是白色的,踏進廁所的一切都變成了白色,白色是否可以代表著聖潔呢? 還是代表愛情?


Michael藏身廁所門後,看著Albert揪著Georgina的樣子,是不是也有一點"Innocent"?


廚房是綠色的,雖然我覺得綠色是有點詭譎的顏色,配合著童音的詩歌唱頌,似乎讓那詭譎的氛圍有了一些軟化,不過這裡可以看到許多食物的原料,剛殺好的豬隻,擺滿桌上的蔬菜水果,以及鎮守這裡的廚師,每個人在這裡各司其職,做著自己的事。


GeorginaMichael也在這裡一次又一次瘋狂地做愛。


餐廳外的世界是藍色的,音樂是搖滾節拍強烈的,同時這個世界也是暴力慘忍的,片頭一開始,Albert殘酷地將一個人的衣服扒光,並且狠狠地痛打他,片末他手下的那群惡徒也把偷送食物的小孩子吊起來痛打。


這個世界是混沌、沉鬱的,每一個人物的衣服顏色也隨之改變。


Michael最後還是被逮到了,被Albert的手下殺了,他最愛的那本書Revolution,被撕成碎片,塞進Michael的嘴巴裡,Georgina走到他的屍體旁躺下,靜靜地,彷彿一切沒有發生,她要他明天醒來做早餐。


最後的復仇是電影的高潮,也是最終,Georgina要廚師把Michael煮給Albert吃,讓他吃了仇人血肉,似乎也是讓他自食惡果,驚慌的Albert吃了之後害怕地倒在地上,被Georgina殺了。


ㄧ個由上往下的鏡頭照在倒地的Albert,ㄧ個由下往上的鏡頭,但卻近乎水平地,穿過躺在桌上煮成佳肴的屍體,
以及站在背後一群人。


完美的復仇。

Helen Mirren的表現從一開始的紮實,到中段性格也隨著愛情的發展而點燃,轉為強烈而且自主,像一盅慢火煨成的燉佳餚,在電影中蔓延開來。


Michael Gambon的演出是無庸置疑的完美,把一個瘋狂暴力又不按牌理出牌胡言亂語的狂人,徹頭徹尾的呈現出來。


"What you've got to realize is that the clever cook puts unlikely things together, like duck and orange, like pineapple and ham. It's called 'artistry'.


"I am an artist the way I combine my business and my pleasure: Money's my business, eating's my pleasure and Georgie's my pleasure, too, though in a more private kind of way than stuffing the mouth and feeding the sewers, though the pleasures are related because the naughty bits and the dirty bits are so close together that it just goes to show how eating and sex are related. Georgie's naughty bits are nicely related,"


最後回到電影本身,姑且不談他是否是一個三分法的世界,或者與但丁的神曲有無任何的關連,場景、意境、主題和感受都有明顯的切割,他的主題就是顏色,

引述Michaelangelo Antonini的一句話:

"我們得干預彩色電影,去除它慣常的真實性,以當時的真實性來取代它。"

這電影就是由顏色打造出來的,角色的穿著時尚前衛,顏色更是切合主題。

服裝設計的是Jean-Paul Gautier

透過顏色,輔佐以音樂、服裝、和人物的對話,在明顯切割的舞台形式,用一段背叛與偷情最終走向殺戮與復仇的故事結構,呈現這個根本上應該是一個抽象主題的電影。


無論是內容、題材、演員都十分的完美,以年代來說1989年,當時這必定是一個相當有創意的電影,拿到現在來看也是如此,是很值得一看的電影。



2007年3月4日 星期日

Watership Down (1978)


All the world will be your enemy,Prince with a Thousand Enemies,and when ever they catch you,they will kill you.But first they must catch you: digger, listener, runner, prince with the swift warning.Be cunning, full of tricks, and your people will never be destroyed.


這是ㄧ部黑暗深沉卻又美麗饒富趣味,又屈折離奇的卡通。
而且我相信這裡面充滿了許許多多的符號與象徵。
能不能用個更平易近人的說法來稱讚他呢? 畢竟它是ㄧ部卡通。

它是ㄧ部充滿可愛兔子的卡通,夠吸引人了吧!

當然兔子有可愛的,也有邪惡的。

ㄧ群離開自己故鄉的兔子想要尋找一片樂土,在那裡他們可以自在地在乾爽的草地上吃草,繁衍後代,接下來就發生一連串的困難,不過最後他們還是成功了。

有點尋找烏托邦,挑戰極權統治的意味,也有點美國祖先開疆擴土、冒險犯難的感覺。

不過用象徵的角度去解釋什麼代表什麼向來就不是我的方式,從卡通來看他好像過於血腥不適合小朋友看,而且小朋友也看不懂這其中的深長的意涵。

"Frith may have made it, but Fiver found it."

ㄧ群兔子離開他們的家鄉後找到了ㄧ片美麗的山丘,從山丘上遠眺,彷彿世界的美景都在眼底。

ㄧ個兔子就對帶領他們來的兔子Fiver說出了這句稱讚,我覺得十分有意思。

這世界一定有許多美麗的地方,我們從未見過,只有特定的人能夠引領我們到達。

Firth創造了各種生命,各種生命在世界上活著本來就會各有侵犯,所以Firth又賜給了每ㄧ種生命禮讚,每ㄧ種生命都有自己的能力,The prince of rabbit曾經是世界上最強壯的生物,卻因為侵犯到其他的生物差點被毀滅,Firth又給了他新的禮物,讓他跑的比誰都快,即使這個世界充滿了敵人,他還是可以運

用自己的智慧存活下來,免於誅滅之災。

我想這就是這卡通黑暗卻又深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