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9日 星期三

LUX-Lung 7 Comments and replies. Afatinib v.s. Gefitinib

這一期Lancet Oncology有三篇Commentary討論LUX-Lung 7,節錄一些有趣的觀點:
先複習一下這個study, Afatinib v.s. Gefitinib, NO HYPOTHESIS.

Three co-primary endpoints: PFS, OS, Time-to-treatment failure

1. 沒有overall survival的data。這篇文章應該要報出所有的primary endpoints才合理。Time-to-treatment-failure Afatinib (13.7 months) v.s. Gefitinb (11.5 months)但是兩個PFS是很相近的,表示Afatinib有比較多的treatment beyond progression,主文中應該要指出progression site, metastatic numbers, and volumetric burden應該可以提供一些有意義的訊息。

2. Afatinib和gefitinib看起來沒什麼差異,除非有更大的study可以證明兩者progression之後的resistance profile有差異,不然其實first line要用誰根本就沒差,並且有提到台大吳醫師和施醫師做的post-afatinib的resistance mechanism的paper! 如果post afatinib最常見的mutation不是T790M,那這樣病人就無法使用Osimertinib,這對病人並不太好

3. 也許afatinib irreversible binding的特徵有使他的效果變得更強,主文中也有提到maximum percentage change in the sum of target lesion,但是並沒有去探討它和預後的關係,或許這種"depth of response"和預後會有關,在rheumatoid arthritis的治療也有提到deep remission的概念,或許未來在EGFR-TKI的治療上可以再去探討這種deep response的概念,或許跟prognosis關聯。

沒提到的事情(個人淺見):
1. 這個Study沒有hypothesis,如果沒有Hypothesis,那我們要怎麼去討論difference和significance呢?

2. Osimertinib是有可能往First-line 發展的,這對現有的First-Generation TKI 會有什麼影響? Trial應該怎麼設計才能回答目前這些問題。

2016年6月25日 星期六

庸人治國:大太監魏忠賢與民帝國的末路 -- 苗棣

上個星期出差在飛機上看了羅胖曾經推薦過的一本關於魏忠賢的故事,是苗棣所寫的「庸人治國」.身為一位腦殘羅粉,我又要說這是一本極好極好的書!不過羅胖並沒有賣,我是在天貓上其他的店面買的.這本書好在他透過閹黨和東林黨之間的互動指出了所謂「鬥爭」慣用的一些伎倆.我這裡僅提出極小的一部分和自己的一點心得.

根據作者的說法,魏忠賢能在朝中發展成權力傾國的人完全是個巧合,是由許多偶然結合而成的。他其實是個不識字的庸人,卻成為了秉筆太監,他是不是愛國的人我不知道,但他絕對是忠君,畢竟他一切權力的來源,就是來自於皇帝.但他的忠君和東林黨一幫人的忠君是截然不同的,東林黨人的忠君是意識型態的,他們內心有某一種固執的堅持是不容妥協,他們對皇帝是抱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愛,有愛又有恨,最後就是招到皇帝的討厭和猜忌,這也是忠臣的悲劇.

在當時還尚未正式取得權力的魏忠賢要先透過「宣傳」,畢竟太監在宮中的形象並不是非常好,在行銷上這就叫做"Environmental shaping",首先是要先建立一個合法性論證,所以他們用皇帝的名義編了「三朝要點」,也就是所謂的"Scientific Disclosure",針對東林黨自豪並且以之取得權力的「三大案」-- 「挺擊」「紅丸」和「移宮」等三大案重新做一番論述,結論就是東林黨其實就是一群奸佞的小人,這是他們取得合法性第一步.

第二步就是讓所有人知道我們國家有一個公敵,那就東林黨.
「一個統治集團,如果它的能力平庸而統治的合法性又十分可疑,那麼為了鞏固其統治,就非常需要在公眾中製造兩種特殊形象。一是把集團的代表人物打扮成『聖人』,讓公眾對其頂禮膜拜;一是製造出一個『國家公敵』的集團,以威嚇公眾同當權者共同對『敵』,這個『國家公敵』通常是由政治反對派承擔的角色。」

閹黨把所有的異己都打成同一群人,這些人變成了公敵,最後被逐步的清算虐殺.

第三步就是製造出聖人,也就是魏忠賢.
另外一個東林黨覆滅的重要原因個人以為就是失去了妥協的空間,但是在這個政治圈裡面是很需要妥協的,過分的堅持所謂的底線最後就喪失了溝通的機會,引來毀滅性的結果.再者,東林黨和閹黨這兩群人沒有所謂善惡,只有自身的利益,他們都只是在維護自己想要主張的立場和自己的權利.

回頭想想,這樣的鬥爭模式其實一直在歷史上重演,在台灣無論是在過去的威權時代或是現在的選舉,我們也時常可以見到這種把特定族群的人貼上標籤或是打成同一群人,再去指責這一群人裡面的人立場自相矛盾,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在核能以及統獨的議題上,往往一個人只要表明了立場,就會失去溝通的空間了,但其實我們應該要了解每一個做出相同「選擇」的人背後其實都有不同的原因,如果我們一開始就失去了溝通的彈性,那自然也談不出什麼結果.

2016年6月5日 星期日

青銅時代:蕨類戰爭 -- 瀟水

瀟水擅長用輕鬆詼諧的語言卻又保留公正與客觀來談論歷史,在以極快的速度讀完他的另一部作品「秦殤」之後,我就立刻買了一套五本的「青銅時代」,他談的就是秦朝以前的「封建時期」或者該說是「分封時期」,相當幽默輕鬆的筆法,很適合茶餘飯後想要"chill"一下時來讀,特別是小孩終於睡了,開一瓶啤酒躺在沙發上的時候。

「蕨類戰爭」的這個部分講的是從盤古開天到西周幽王的這一段歷史,最精彩的是對夏桀和商紂兩位亡國君主的翻案論述,究竟禹湯堯舜是因為極好極好而成功,還是因為成功而極好極好,極壞極壞的桀紂是因為極壞極壞而失敗還是因為失敗而極壞極壞。在論述中反駁了孟子自相矛盾的「仁義之師」,靠「制禮作樂」達成教化統制的周朝,還有戰國及司馬遷在史書典籍上對這兩位所謂暴君的加油添醋。

我們對所有的事情都應該要抱持懷疑的態度,去反覆思考查證它的真實性,然後把自己放到那個情境裡面,想想看如果是你,面對當時的社會氛圍,當時你所處的環境之中,你又會怎麼做?

如果歷史課本有這麼有趣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