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1日 星期一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 -- 心得(1)

1.政治的體制對經濟的影響是很深的,首先政治上是必須「集權」的,也就是政府的權力是可以貫徹執行的,是一個有效能的政府,但是集權卻不能是「專制」的,也不能是寡頭的,寡頭的政治會傾向於保護自身的利益,我們在歷史上見到的各種鬥爭、政治清洗就是「寡頭」與「專制」的結果。這種政權通常是反對創新的,比如說明清反對海洋事業、沙皇反對鐵路修建,他們都怕這些創新會帶來破壞,改變原來的利益-權力結構,所以寡頭政治下的所有的發展和創新的「誘因」都會消失。所以政府的權力必須是由許多人的意見建立起來的,也就是一種「廣納式政策」,歷史上最偉大的例子是「光榮革命」,英國的議會限制了皇權,使英國政府的權力是由一群人所組成的,這一群人彼此都有不同的利益關係,透過協商或者說經過一種良性的競爭,確保權力不致於旁落,也讓「誘因」始終存在,這樣才會有進步.
2.民主並不一定意謂著「廣納式的政策」,民主和選舉的確是採取了眾人的意見,但民主和選舉仍有可能被政治人物操縱民意,最後走向獨裁或是計劃性經濟。當政治的力量使經濟變成計劃性經濟,也就是一種榨取式的制度而非廣納性的政策,「誘因」就消失了,比如說拉丁美洲的政治,比如說台灣的健保,要毀掉一個產業只要把「最高價」定起來,所有的創新都會逐漸消失,「誘因」不見了,努力也是白費。所以美國的憲法要約束的不是總統,而是「民意」,民意容易被操弄也很容易失控,看法國大革命就知道了。
3.要有廣納性的政治也要有廣納性的經濟政策,國家才有可能強大.對於任何一股強大的力量都要有能與其對抗的約束力,在整個格局裡面形成一種「均勢」,這種均勢的格局下才會讓「誘因」發生,才會有破壞,也才會有創新,又因為是「均勢」,所以各種改變的力量並不致使得整個整體的狀態失控,更重要的是保護每一個個體的產權,這樣努力才會有意義,無論是經濟或是政治皆是如此.

戳此去博客來購買

2016年11月20日 星期日

激蕩三十年(上)-- 吳曉波 心得(1)

「歷史中的人物,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大人物,一類是小人物。大人物決定歷史的走向,小人物體現了歷史的真實。」

這本書太強大了!我本來以為這是一本講中國企業興衰的書,但其實它講的是中國逐步改革開放三十年中間發生的許多小人物和大人物的故事,還有當時的社會風氣的改變,許多人和企業在這個僵化的環境中不斷地掙扎奮鬥的過程。文中也不時引用我很喜歡的詩人顧城和舒婷的詩句,所以不單單是有趣的小人物歷史,還有豐富的文學情感。

我覺得我從來都不曾了解中國,我們以前知道的都是大人物的大事件,我們很少有機會從社會底層的角度去認識中國,也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看見那些脈絡和軌跡。

2016年11月18日 星期五

關於競爭

這個世界是很競爭的,如果你覺得還好那表示你的世界太小。

沒有什麼事情是容易的,什麼你能想到的事都很比你覺得很難的事情再難一百倍。

It is the BLOODY TRUTH.

所以我們只能專注於「眼前」的事情,
1. 當一個能把事情搞定的人。
2. 專注於成長。


對,心靈雞湯文。

2016年11月5日 星期六

「成為專科醫師之後」之四 — 為什麼不想做臨床工作了?

我被人問過這個問題問了很多次,我心中已有很明確的答案了,下面就是我的想法.

所以後來我都反問對方,「為什麼你想做臨床工作?」

前言:關於基層醫療和診所的工作,很多是我自己的偏見和想像,如果跟大家的認知或是實際狀況有所出入,也是很正常的.
另外我覺得一個人對一份工作的價值衡量不外乎兩點:金錢和成就感.若能兩者兼得,那是一種福氣,要珍惜.

拿到專科醫師之後,就是訓練完成了,之後就是自己要替自己尋找方向,自主學習和自我成長的時刻了,所以我也認為在專科醫師訓練時,除了完成基本的專科醫師能力之外,也要具備自主學習,並且能帶著目的去學習,然後自我成長的能力.

先談談如果未來不打算留在醫學中心,我的理解和想像是什麼?

在中小型醫院就不太會有論文的壓力,那就是做醫療服務,以胸腔科醫師來說最好是要有呼吸器不然就是要兼顧急診,不然績效可能不夠,不然就是守ICU或是RCW,去小診所工作胸腔科所能展現的優勢並不大,而我也不想守著門診,做著每天固定時間看病人,然後多半沒有什麼大病,卻又擔心有暗藏的地雷,就像每天幫人擦皮鞋,來一個擦一雙,來十個擦十雙,偶爾有一兩個皮鞋本來就快壞了,你擦的時候沒發現,後來真的壞了還回頭過來找你賠錢.

所以我很早就排除基層醫療的選項.

那如果想要留在醫學中心呢?

以目前醫學中心或是準醫學中心對主治醫師的要求,我相信幾乎都會要求要唸博士班,並且在兩三年內要出國進修,並且要有論文產出.若你也是一位剛考過專科醫師,當上主治醫師不滿五年,或是明年要考專科醫師的朋友,應該會覺得前面三集的文章有稍微幫到你一點,並且也覺得做臨床醫師想要升級、想要發掘興趣,並不是那麼的沒有方向.

但是還有一個現實面要考量的就是,有時候你的興趣不見得是老闆希望你做的事情,有時候你希望「現在」做的事情,老闆希望你「過幾年再說」,在醫學中心裡面還有很多評鑑等相關的事務,還有教學活動、師資學分等要修,臨床工作也不會少,可能還要去分院或是外島支援,當你所能使用的精力被這些事情消耗過一輪之後,剩下來的可以投入你自己想投入的事情,那麼你的家人、健康和你的睡眠可能就是你必須要犧牲的了.

再來是你能想像五年、十年、十五年、二十年之後你在哪裡嗎?過五年、十年、十五年之後你會不會比現在更有價值?講白了就是你能不能花更少的時間創造出更多的價值,無論是金錢或是成就感.

坦白說在現行的健保體制和醫療環境之下,我對臨床醫師的價值是很悲觀,我也是經常看著大家在facebook上吐苦水,但也只能流於互相取暖,直到最近林靜儀立委進入立法院為醫界發聲,和醫勞盟的努力,才讓社會比較注意到這個問題.

聽過一位醫學中心離開的好老師好醫師前輩說,台灣醫療的問題是體制內無法解決的了,只有我們繞到體制之外,才有可能去發揮影響力,他也問我,你在醫學中心待五年、待十年,你的健保申報給付有變高嗎?你的臨床工作有變少嗎?你的收入有增加嗎?

我也曾經對臨床工作充滿熱情,但是因為這個大環境就逐漸被消磨了,我還記得那些送他們最後一程的、那些從鬼門關被拉回來的,那些住院醫師時會想偷偷地哭的小故事,那種內心的感動,有時不只是家屬和病人的感謝,有時只是因為自己堅持做對的事情,就能夠得到的成就感.但是熱情終究會慢慢消失,即使有很多可以自我鼓勵的方法,但是效果還是有限.

最後你可以再想想醫療糾紛,想像自己如果發生醫療糾紛跟律師談出庭的事情,想像自己去法庭站在那邊陳述自己,說自己的所作所為跟這個案子沒有因果關係,雖然你很清楚最後一定沒事,你的朋友師長也跟你說這只不過就是一起亂告的醫療糾紛.然後回家看看自己的小孩,看看自己的家人......可以再想想醫療糾紛到底有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呢?

也有人問我為什麼你這麼勇敢可以決定離開臨床工作?好不容易可以獨當一面成為主治醫師,就這樣放棄了不是很可惜嗎?

我說,勇敢的不是我,留下來的人才是真的勇敢.
我更要說,有的時候你就是要拋棄一些「存量」,你才能飛快地去追求「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