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見聞」
見習的時候認識了一個來台灣見習的德國醫學生,沒想到這次去德國竟然見到面了,還聊了一下他非常神奇的經歷。
見習的時候認識了一個來台灣見習的德國醫學生,沒想到這次去德國竟然見到面了,還聊了一下他非常神奇的經歷。
他離開台灣之後去委內瑞拉見習感染科,後來又去了美國西奈山醫學院見實習和波士頓見習耳鼻喉科,還跟了一個教授做了一些研究最後又回到德國要當耳鼻喉科醫師,但是當了一小陣子後覺得生活太單調,就跑去跟一個朋友創業。
他們做了一個網路公司,設計了一個app可以幫你尋找附近可以運動的地方,包含健身房、瑜珈課等等的,裡面同時有課程的價格,用戶還可以在這個平台上評價這些運動課程或是健身房,可以寫評論也可以打分數,他自己還設計了一系列問卷可以幫用戶分析適合的運動,但他說大家都有自己想做的運動了,不太需要這種諮詢服務,所以這個小企劃有點失敗。這個app做了兩年後就賣給了一家大公司。
後來他也沒回醫院工作,他進了一家顧問公司專門幫醫院分析流程,比如說一個hip surgery的給付是固定的,像台灣的DRG的概念,他們可以透過流程的改善幫醫院省下更多的錢,提高醫院的收入。
他們會去了解病人從入院到出院的所有流程,並且收集data、分析data、然後提出許多改善方法,而大部分的醫師都不太願意聽別人的意見,因為有臨床裁量權,的確是可以不用聽,畢竟他才是看到病人的人,其他人都是看數據,所以要達成有效的討論就要用很多醫院裡實際的數據來跟醫師們談,這就是醫生的背景在顧問公司的價值。
心得:
1. 不當醫生的世界其實遠比當醫生精彩很多,無論是在台灣或是在國外我相信都是一樣,許多技能都是從做中學,我和他都認為醫生是具有自我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像看病人一樣,只是stakeholder 不同,所以也不需要再去念什麼學位才能進顧問公司。
1. 不當醫生的世界其實遠比當醫生精彩很多,無論是在台灣或是在國外我相信都是一樣,許多技能都是從做中學,我和他都認為醫生是具有自我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像看病人一樣,只是stakeholder 不同,所以也不需要再去念什麼學位才能進顧問公司。
2. 德國的醫院收入是請得起顧問公司幫他們賺更多的錢⋯⋯
3. 不需要煩惱做的事情和自己的專科有沒有關係,重要的是思考問題的邏輯要建立起來。
4. 當醫生的時候要認真當,那時候的經驗對將來有非常大的幫助,因為會最了解醫生的思考邏輯、醫院的流程、醫療的困境藉以得知unmet needs。
5. 從「弱連結」的朋友身上我們總是能學到特別多的東西。
P.S.順便推一下萬維綱的「萬萬沒想到」,讀起來像梁文道的「常識」是一個旁徵博引的科普類書籍,同時又有幫助知識升級的作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