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讀過苗棣寫的「庸人治國」,這本書被羅胖說的很神,所以我也找來看,真的很神。剛好在博客來上又找到了這本繁體中文的「大明亡國史:崇禎皇帝傳」,讀完真的是感慨萬千,但其實說穿了這根本是一本恐怖小說,看一個皇帝三不五十的亂殺人,還殺得理直氣壯。明朝嚴格說起來不是被李自成和清軍給滅了的,而是被崇禎和一群腐敗的大臣給玩死的,朝內的大臣武將多半不是被敵軍所殺,大部分是被崇禎殺的。
崇禎是個很認真的皇帝,光憑他每天都上朝這點就已經比大部分的明朝皇帝還優秀了,他也認爲自己勤奮認真,勵精圖治,滿腔熱血和抱負,無奈的是你們這幫草包大臣沒用,「朕非亡國之君,汝皆亡國之臣。」就是這麽來的,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別人錯了就殺,所以崇禎在位十幾年換了好幾個首輔,殺了無數的大臣,他總是在小地方特別巨細靡遺,對大臣也缺乏信任,他總是懷疑朝臣結黨營私,當他以為自己消滅了一群朋黨時,其實也助長了另一群朋黨的形成。
他在大事上就不像他砍別人頭這麽果斷,反而是常常拿不定主意,也沒有自己的想法,無論是和清軍作戰的方針,剿農民軍的戰略還是最後要不要南遷,他都沒有中心思想,只想聽大臣的意見,但是失敗了就把過錯推給提案的大臣,然後以罷官殺頭抄家收場。在北方和滿人的戰爭輸的很慘,他心裡是想講和,有個大臣私下提議講和,他派這個大臣去議和,後來被一群自以爲是的言官發現了群起攻之,崇禎立刻翻臉不承認自己也想講和,順勢處分了這個去講和的大臣,把責任推的一乾二淨。後來李自成都快打到家門口了,他想逃到南京還不敢主動提,先找了個大臣私下商量,但是最後還是拿不定主意,在朝廷上問大臣該怎麼辦,所有的大臣都不敢出聲,最後他就來不及逃了,李自成的軍隊一路輕鬆地打進北京,他最後跑到煤山上的一棵樹上吊死了.
很難想像怎麼會有人想在明朝時當官,俸祿低,皇帝可以不經審判不需法源依據就可以給大臣「廷杖」,這是皇帝給予大臣的私刑,被處以「廷杖」的人通常都會被打死或者是終身殘廢,一句話講得皇帝不高興就被打死了.
明朝的皇帝有著至高的皇權,官員和士大夫其實是唯一能制衡皇權的力量,所以官員碰上了蠻橫固執的皇帝,往往就得「死諫」。我想明朝的官員和士大夫都有一種集體的偏執,他們會把廷杖如此的屈辱解釋為一種榮耀,所以他們會帶有一種殉道者的自虐精神。好像在跟皇帝說,你就殺死我吧,我就這麼活著是不能寫進歷史,我死了還可搏個忠臣的名聲。所以有時候這種行爲會流於沽名釣譽,諫言是為了刷自己的存在感,或是為了維護朋黨的利益,當這些言官前撲後繼的「殉道」之後,朝中的好人也差不多殺光了。當崇禎要群臣在互相推舉人出來任事時,其實也找不到幾個堪用的人。
面對朋黨根深蒂固、盤根錯結的朝廷,如果你是崇禎,朝臣說的話你是信還是不信?你會允許他們犯錯多少次呢?一個人立了功旁邊就有人跑出來說他壞話,一個人犯了錯就有更多人跑出來踢落水狗,是不是聽起來和我們台灣的媒體有幾分相似呢?
羅輯思維曾經有過一集叫「崇禎爲什麼跑不了?」就是取材自這本書,若想更了解明朝的故事,除了可以讀讀張宏杰的「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心得一)(心得二)之外,也可以讀李潔非的「龍床」和「野哭」.
當初聽完之後碰巧去北京出了一趟差,還去煤山看了崇禎當年上吊的那棵樹……
當初聽完之後碰巧去北京出了一趟差,還去煤山看了崇禎當年上吊的那棵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