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9日 星期六

齊瓦哥醫生(Doktor Zhivago)---- 巴斯特納克Boris Leonidovich Pasternak

"我和你就像世界上最初的兩個人:亞當和夏娃,那時她們沒有可以遮身蔽體的東西,現在我們好比在世界末日,也是一絲不掛,無家可歸。
現在我和妳是這幾千年來世界上所創造的無數偉大的事物中最後的兩個靈魂,正是為了懷念這些已經消失的奇蹟,我們才呼吸、相愛、哭泣,互相攙扶,互相依戀。"

~~~Doktor Zhivago by Boris Leonidovich Pasternak


這是一部很大的小說,只有軍旅生活這樣平板的日子才能對這樣厚重的書有深刻的體認。
時代的背景大約是帝俄時代的日俄戰爭,經歷一次世界大戰到十月革命,到那個共產黨統治的蘇俄,橫跨了大約四十年左右的時間,這故事的主角齊瓦哥經歷了這混亂而且動盪不安的時代,而在這當中他目睹在混亂的時代下人心的轉變,貧窮、飢餓、疾病殘怒地凌虐著俄國的人民。

"環境的可怕也就在這裡,環境殺人靠雷與電嗎? 
 不是的,環境殺人是用白眼和流言蜚語,到處是明槍暗箭,一根蛛絲可以扯斷的,如果已經編織成網,你就無法從中脫身,只有越纏越緊了,所以卑鄙者和弱者往往能制服強者。"

其中最感人的片段就"愛情",他和他的愛人拉娜的相遇所發出燦爛的光芒,無疑是那黑暗的世界裡最美麗的。

"當情慾像永恆的春風吹入他們不幸的生活中的時刻,也就是他們互相坦露的時刻,是對自己和人生認識愈來愈深刻的時刻。"

然而她們相遇也不是這樣的順遂,這黑暗的時代狠狠地將她們分離,拉娜是過於早熟敏感而且脆弱的,齊瓦哥則是個深沉而複雜的人,他是一位醫生也是一位詩人,過齊瓦哥醫生,巴斯特納克用一種充滿詩性的筆法傳達出這兩個人的感情,彷彿一片黑暗焦土中攀爬出地鮮紅玫瑰在渾沌之中發出的至情至性的愛。

讀這本書讓我受到很大的感動,我想是作者的緣故我覺得很能從文字當中感受到那個時代的可怕,那種動盪不安,人心劇變,一個人開始對人性甚至信仰產生懷疑,最後是這個社會的崩毀,而唯一能夠牽繫著彼此的只有愛情,這愛情讓我非常感動。

這裡有許多我喜歡的文字片段。

"他們所以這樣親密,除了心靈相通之外,還因為他們和世上其餘的人不同。他倆都憎惡當代人身上那些最典型的東西,那種虛假的狂熱、做作的激情和極端的平庸與膚淺。"

"樹林裡很安靜、很寂寞,依然是冬天的景象,只是偶爾有樹木沙沙地響了一陣子,想抖落下部樹枝上的積雪,就好像要摘去項圈或解開領口那樣。"

"我就要見到妳了,我的美人兒,我那雍容華貴的山梨樹,我的心肝~"

另外一個我對齊瓦哥醫生的聯想來自於Jan Saudek,一個捷克的攝影師,我想起有幾幅他的作品帶給我很強烈的意象,這強烈的意象可以和齊瓦哥醫生裡做一個連結。

2008年11月1日 星期六

大亨小傳 (The Great Gatsby) ---F.Scott Fitzgerald

"我年紀還輕、世故不深的時候,我父親曾教訓過我一句話,直到如今我還是放在心上反覆思考。
他對我說:
「每次你想開口批評別人的時候,只要記住,世界上的人不是個個都像你這樣,從小就佔了這麼多便宜的。」
他沒有往下多說──我們父子之間話雖不多,但一向有許多事情彼此會意,所以我當時懂得他的話大有弦外之音。
由於父親這個教訓,我一生待人接物寧可採取保留的態度,而不亂下斷語。‧‧‧
我前面提我父親的話,似乎我們父子都有點瞧不起人的樣子,但他的意思是說,不是每個人的家庭背景能賦予他以同等的善惡觀念──我惟恐忘了這個教訓,責人過苛,而有所失。"

~~~~ by F. Scott Fitzgerald

這是很棒的一句話,當初看的時候就很有印象,就一直記著這句話,直到最近我對這句話才有一番新的體悟。

要做到這樣其實有點難,畢竟我們有一些價值觀是從小就開始建立的,我們認為某些事情應該如何如何,如果事情不如我們想像的,免不了要大肆批評一番。

但是最近我逐漸了解到的,也是我的一位好友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凡事沒有對錯,而是需要對照。

另外一個我對大亨小傳的一個很抽象的體悟,是我在讀了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之後,村上春樹在書中說,渡邊凝望著直子家的燈火的眼神,就很像蓋次璧每夜守望著對岸黛西家微暗的小光,長久注視著那微弱搖晃的燭光。

當初看這句子的時候,似乎有感覺到一點點什麼,但在看過挪威的森林之後,彷彿能夠抓住這種凝望、守護的感覺,這感覺很抽象,卻很讓我感動。

"他朝著你一笑,表示彼此會意---不,更勝於會意。他那種笑容是你一輩子也難得遇見四五次的,笑得使你心裡非常舒服,好像她本來是以這副笑臉去應付宇宙萬物的,可是最後不由自主只能為你,專門為你而笑。他這一笑向你表示他瞭解你,相信你,並且告訴你他對你的印象正是你最得意時希望給予別人的印象。"

這是書中我很喜歡的一段話,描述Gatsby給Tom的一個笑容,這個笑容蘊含著非常複雜的情緒和感受,也描繪出Gatsby所給人不平凡的魅力和氣度。

But his heart was in a constant, turbulent riot. The most grotesque and fantastic conceits haunted him in his bed at night.

A universe of ineffable gaudiness spun itself out in his brain while the clock tickled on the washstand and the moon soaked

with wet light his tangles cloths upon the floor. Each night he added to the pattern of his fancies until drowsiness closed down

upon some vivid scene with an obvilious embrace. For a while these reveries provided an outlet for his imagination; they were a satisfactory hint of the unreality of reality, a promise that the rock of the world was founded securely on a fairy`s wing.

可是他內心一直在混亂的交戰中。晚上各種離奇怪誕的幻想都侵入他的睡鄉。小時鐘在洗臉檯上滴答的響,地上拖下來一堆亂七八糟的衣裳浸在清涼如水的月光裡,一面他腦海裡交織著一幅筆墨難以形容的繁華世界的美景。

每夜他把幻想中的圖案再畫龍點睛的描上幾筆,一直等到瞌睡蟲來把他送入烏有之鄉為止。

在那個階段他這樣胡思亂想使他精神上有一種發洩,同時使他瞭解而安慰現狀並不是真實的,未來的天下還是穩穩地建築在仙女的蟬翼上。

書本的最後提到,我這本喬治高所譯的大亨小傳是非常好的版本,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這一段。

大亨小傳裡面的Gatsby似乎是一種美國夢的代表,從一個平凡的年輕人後來靠著努力與際遇搖身一變成了一個大亨,或許他是個黑社會大亨,不過他是一個有所執著的人,也是這樣的執著才讓他蛻變。

我不能接受的是,這一切竟然都是建築在浮華、奢靡和名利之上,這樣和我腦海中的美國精神有點背離,我心目中所想的美國價值似乎是It`s a wonderful life裡面那樣一個成熟、穩重多朋友的踏實男人,所以我有一點不能接受,但我還是很喜歡這個故事,尤其是那個凝望的感覺,

我想有機會我應該還會再讀一遍。

2008年8月3日 星期日

Once (2006) --- 曾經。愛是唯一

後來有機會看到這部電影之後,在回頭聽這些歌時,我覺得我深深地被這些簡單的歌曲感動了。

"Falling slowly" "Lies" "If you want me" 甚至是"Say it to me now" 

每一首歌的旋律都非常簡單,但是非常非常的好聽。

這電影的男主角就是Frames的主唱Glen Hansard故事講的是他再街頭表演意外遇到了一個來自捷克的女孩Marketa Irglova,某一個夜晚他一個人在街上彈著吉他,唱著自己所寫的歌,當時只有一個聽眾就是Marketa,於是這兩個人就這麼相遇了,Marketa有一天帶他到一個她常彈鋼琴的地方,兩個人就在那邊演奏起了Glen的作品,也就是電影裡面我最喜歡的"Falling Slowly"。

故事的內容大概就是這樣兩個曾經是心有所屬的人,在都柏林因為音樂而相識,甚至必須承認他們當時是彼此相愛的,為了理想,男孩離開了都柏林,女孩其實早已結婚生子,只是對方回捷克去了,故事的最後,Marketa的先生決定回都柏林和她一起生活。

Glen也往倫敦去發展,兩個人就這麼分開了,分開時Glen買下了當初一起合唱"Falling slowly"時她所彈的那架鋼琴送給她。

我覺得這故事非常非常地浪漫,因為興趣而相遇的異國戀情,因為理想與現實又必須分開,
"They were totally the right person to each other!" 


只有曾經的那愛情還保存在他們心中,電影片名翻得很好,曾經。愛是唯一,就是這樣的感覺。

我想這分手的感覺可能僅次於Casablanca吧。很想再去電影院重看一次,我相信這電影就跟他海報上說的一樣.

"ONCE may be the best music film of our generation!"

2008年7月31日 星期四

野性的呼喚 (The Call of the Wild) --- 傑克 倫敦 (Jack London)

看了阿拉斯加之死(Into the Wild)電影之後,McCandless大喊" Jack London is King !"

所以在準備國考唸書苦悶無聊的時候,我就看了這本書,"野性的呼喚"。

故事的內容大致上是說一隻聖伯納犬和蘇格蘭牧羊犬混血的雜種狗巴克,本來是一隻被飼養而住在家裡的寵物狗,因為金礦的發現被賣到阿拉斯加,在這個寒冷的北極地方,棍棒和飢餓是支配著他唯一的兩樣東西,於是在這險惡的荒野之中,

他天生堅強的體能與耐力就被激發出來了,甚至他領導與支配的慾望也被這荒野所喚醒。

在荒野之中,他學習到主人交代的事情不論是多麼困難他也要超越自己體力的極限去完成它,牠甚至打倒了原本帶領狗群的領袖狗,讓那些狗從高壓集權的統治中被解放。

最後他領略了人類的愚蠢與愛,甚至和一個人類建立起深厚的友誼,但是這個人後來被北方的土著殺死了,憤怒地牠替主人報仇殺光了那群土著,當時的牠彷彿感受到了曠野的呼喚,那呼喚就與牠心中成長的野性相為呼應,最後牠征服了狼群,成為北方森林裡人們討論的那隻帶領狼群的幽靈犬。

這書非常有意思,巴克的世界其實也就是人類世界的縮影,如果巴克一直平安地被飼養著那麼他就只能永遠當一隻寵物狗,牠心中的那頭野獸也不會被喚醒.險惡的環境造就了牠,也應該說只有這樣的環境他才有機會成長,蛻變來到一個更高的境界,而這些險惡的環境其實也就如同我們的世界一樣,酷寒的北地支配者只有人類的鞭子與飢餓,人類的世界則是更加的複雜與可怕,當考驗來臨的時候,也許平凡的我們也會感受到那野性的呼喚,讓我們成為一匹狼。

很喜歡這本書,傑克倫敦真是個了不起的作家。

2008年7月2日 星期三

憤怒的葡萄--史坦貝克(J. Steinbeck)

據說這是當代最受歡迎的一本美國小說,敘述三四十年代美國經濟蕭條的情形,銀行就是一隻可怕的怪物,和大資本家剝削著貧窮的小老百姓,激增的失業人口,造成龐大的移民往加利福尼亞尋找工作,這些滿懷希望的難民,在路上散盡家財,忍受著親人離別的痛苦,跨過大沙漠來到加州,以為在這裡可以找到好工作,夢想當中吃不完的葡萄,掛在樹上的桃子,鬱青的土地上可以餵他們帶來幸福,卻只是遭到更進一層的剝削,不合理的工資,雇主欺騙勞工,讓他們即時再怎麼辛苦工作,再多搬幾箱桃子,再摘幾百磅的棉花,也沒有辦法養活自己。

所有的東西都只能靠寫欠條,先花了再拿來還債。

資本主義就像一隻吸血的巨蟲,讓貧窮的人更加的貧窮,富有的人更加的富有,如書中說一個雇主要找工人,但沒有說要找多少工人,也沒說要給多少錢,更沒有簽合約,只是看到衣衫襤褸的窮人就問,"你要工作嗎?"

騙取工人的勞力,本來要找兩百人,卻來了三千人,本來一小時給五毛,現在一小時給二毛五,過了採收的時候,就把所有的勞工都解散了,再讓警察把他們趕走,警察一天也有規定要抓多少人,要不然領不到薪俸,為了衝業績的警察開始亂抓人.

整個世界陷入無法想像的可怕。

從組織化的社會角度來看,每一個人要改變自己的角色似乎十分地困難,把社會想像成機器,每個人都是輪軸,就有大輪軸和小輪軸,小輪軸是無法變成大輪軸的,小輪軸的罷工更會使機器無法運作,小輪軸就成了損人不利己的麻煩。

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包威爾的動物農莊皆從另外一個角度看社會的組織,兩相對照會發現這世界沒有一件事是令人滿意的。

會產生一種迷思,小人物在這個世界上努力地付出和工作,到頭來卻發現自己的努力並不能為個人完成什麼,只是像上了發條的小輪軸不停地轉著,來鼓動社會這個大機器。



而社會這個大機器又在製造些什麼呢??

可能是翻譯的關係,感覺這本書非常的薄,文字非常地淺顯,但這也是誠品敦南唯一能找到的版本,我做在牆角花了一個多小時看完,文字雖淺,但是作者想要表達的事情卻讓人深刻,有點像在看賽珍珠的大地,但是至少大地幸福多了。

2008年6月27日 星期五

Song for a Raggy Boy (2003) --- 男孩在唱歌

Director:Aisling Walsh

Writers: Patrick Galvin (writer) Kevin Byron Murphy (writer)

Actors: John Travers (aka Liam Mercier)

Chris Newman (aka Patrik Delaney)


"The peaceful night that round me flows,
Breaks through your iron prison doors,
Free through the world your spirit goes,
Forbidden hands are clasping yours.
The wind is our confederate
The night has left the doors ajar;
We meet beyond earth's barred gate,
Where all the world's wild rebels are. "
             'Comrades, To Con' by Eva Gore-Booth

這兩位童星精湛的表現讓這電影充滿了無窮的能量,在台北電影節一系列愛爾蘭電影中,我覺得唯一能和本片相提並論大概就只有家國之恨的"吹動大麥的風"了。

第一次看到這個片名的時候,本來預期會是一部類似放牛班的春天(Les Choristes)或是我們一定贏(We Shall Overcome)這類型的電影,沒想到卻有很大的不同,這電影用一個剛經歷西班牙內戰以及好友和妻子都已死去的男老師Franklin的觀點,來看愛爾蘭教會的感化教育當中過分使用刑罰和虐待的方式,和Franklin使用詩歌來感化啟發這些少年,兩種情況下產生的衝突,也揭露了教會的黑暗。

Liam Mercier是這些小孩當中特別不同的,他能讀能寫和一般不識字的小孩子不一樣,從小母親過世之後,父親管不動他,他到處偷搶,Franklin借給他很多書,用詩來培養他的興趣和智慧,他也開始學習幫助別人,不再欺壓同伴。借給他的書當中有些是共產主義者所寫的,似乎也隱約透露著Franklin似乎和教會有著不同的立場。

Franklin和Liam一起挑戰著教務長Brother John的權威,Brother John則處處找機會體罰所有的孩子,聖誕節的那一天有兩個兄弟跑到感化院的禁區裡面相會,被Brotehr John逮到了,在廣場上把這兩個孩子打成重傷,Liam叫其中一個小孩Rogers趕快去找Franklin來阻止John,並且要所有的小孩和他一起轉過身去,一起喊著"不要體罰"。

Franklin出現了把兩個小孩子救走,Brother John很生氣,某一天找到一個機會把Liam叫到餐廳裡面毒打一頓,告訴他幫助人是要付出代價的,挨打的同時一本西班牙詩集掉了出來,Brother John想要Liam告訴他,Franklin是個共產黨員,他就可以把他趕出這個感化院,然而Liam不但說他不知道,而且這本書是他自己偷來的,他偷偷地握著書本裡掉出來的Franklin和他妻子以及朋友的照片,然後活活地被Brother John打死。

Delaney是另一個完全不識字的小孩但是很可愛也很有天份,可怕的是他來沒多久就被另外一個道貌岸然的修士Brother Mac性侵了,他找到機會想要向外地來此聽告解的神父透露這件事,卻完全沒有得到解決反而受到一次新的威脅。

Franklin教Delaney讀書寫字,還教他被詩。

Liam死後,Franklin在喪禮上告訴所有的孩子Liam是被謀殺的,並不是病死的,要他們永遠記住這件事情。

之後Franklin失去了他最珍愛的學生Liam,似乎是繼他失去妻子和朋友之後又一次的失望,他決定要離開這裡,他走的時候,Delaney在廣場出上背出 'Comrades, To Con' ,Franklin丟下手中的行李,和廣場上所有的孩子擁抱。

這電影裡沒有一點溫馨愉悅可愛的之處,充滿了黑暗痛苦與殘忍,這群小孩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掙扎,Franklin所帶來的詩歌才真正帶給了他們光明。

看到一半的時候,我身後有非常多人在哭,而電影當中我覺得最感人的一刻,可能跟很多人都不一樣,是Franklin穿著軍裝走在路上,他的妻子被關在卡車裡載走了,她在車上不停地喊著"不要忘記我~~"

Franklin很大聲地對遠走的車子回著"我會找到妳的~",但是他沒有,他所剩的只有電影給我們的片斷的回憶,有些是甜美的有些是悲傷的,還有感化院這地獄般無窮無盡的黑暗。

查了一下,Rogers在課堂上朗誦了葉慈的詩'He wishes for the cloths of heaven'

Had I the heavens' embroidered cloths,
Enwrought with golden and silver light,
The blue and the dim and the dark cloths
Of night and light and the half-light,
I would spread the cloths under your feet:
But I, being poor, have only my dreams;
I have spread my dreams under your feet;
Tread softly, because you tread on my dreams.

還有一個我也很喜歡"別在我的墳前哭泣"(Do not stan at my grave and weep)

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weep,
I am not there, I do not sleep.
I am a thousand winds that blow.
I am the diamond glint on snow.
I am the sunlight on ripened grain.
I am the gentle autumn rain.
When you wake in the morning hush,
I am the swift, uplifting rush
Of quiet birds in circling flight.
I am the soft starlight at night.
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weep.
I am not there, I do not sleep.
(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cry.
I am not there, I did not die!

Mary Frye (1932)

這電影真的很棒!

2008年6月15日 星期日

青衣 --- 畢飛宇

這一則「青衣」和另外一篇「雨天的棉花糖」收錄在同一本書裡,這書是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所以是簡體字,台灣不知道找不找得到這篇短篇小說。

如果找得到就是非看不可,這一篇"青衣"實在是太棒了。

"自古到今,唱青衣的成千成百,真正把青衣唱出意思來的,真正領悟了青衣的意蘊的,也就那麼幾個。"

筱燕秋是一名青衣,她飾演"奔月"這齣戲當中的嫦娥,曾經紅極一時,後來發生了悲慘的事情就不演戲了,身材也走樣變地浮腫,直到某天來了一個機會又讓她登台演出青衣,這機會能不把握嗎?

她高興的很,沒在情緒上特別表現出來,想到自己這些年來看的內分泌科,一直增加的體重,還有必需拼了老命往內吸的肚皮,想到自己終於能上台了。

她告訴他的丈夫,他的丈夫很高興,他的老婆是個嫦娥。

"幸運的夫妻最急著要做的事情就是命令孩子上床。等孩子入睡了,他們好回到自己的床上,開始他們的慶典。"

"幸福的夜晚是寧靜似水的,但又是轟轟烈烈的。這個夜晚實在讓面瓜喜出望外,他上上下下地忙,裡裡外外地忙,進進出出地忙。都不知道怎麼好了。"

唱青衣是很不容易的。

"唱青衣固然要有上好的嗓音,上好的身段,---可是好嗓音算的了什麼? 好身段又算的了什麼?出色的青衣最大的本錢是你是一個什麼樣的女人。哪怕你是一個七呎鬚眉,只要你投了青衣的胎,你的骨頭就再也不能是泥捏的,只能是水做的,飄到任何一個碼頭你都是一朵雨做的雲。"

"戲台上的青衣不是一個右一個女性角色,甚至不是性別,而是一種抽象的意味,一種有意味的形式,一種立意,一種方法,一種生命裡的上上根器。女人說到底不是長成的,不是歲月的結果,不是婚姻、生育、哺乳的生理階段。女人就是女人。她學不來也趕不走。"

青衣是接近於虛無的女人,或者說青衣是女人中的女人,是女人的極致境界。

青衣還是女人的試金石,是女人,即使你站在戲台上,在唱,在運眼,在運手,所謂的'表演作戲'也不過是日常生活裡的基本動態,讓你覺得生活就是如此這般。

但畢竟筱燕秋已經和二十年前不一樣了,即使她努力地掙扎,吃錯藥的她就像嫦娥一樣一去不復返了。

"筱燕秋的戲雖說沒有丟,但畢竟是四十歲的人了,畢竟是二十年不登台,她的那種賣命就和年輕人的莽撞有所不同,彷彿東流的一江春水,在入海口的前沿拼命地迂迴,盤旋,巨大的漩渦顯示出無力回天的笨拙、凝重。那是一種吃力的掙扎、虛假的反潮,說到底那只是一種身不由己的下滑、流淌。"

畢飛宇的譬喻非常的深刻,描寫筱燕秋的心境更是微妙至極,筱燕秋的無奈與悲似乎如她自己所言"她就是嫦娥"那樣地和嫦娥融為一體,似乎潛在每個女人生命裡面對年歲的無力抵抗,我們都能從筱燕秋身上感受的到。

很棒很棒的小說。

2008年4月24日 星期四

黃昏裡的男孩--余華

當初我只看了一篇「闌尾」就決定要買這本書了,當然它也沒有讓我失望,有幾篇讀來都讓我會心一笑,作者所描述的有些都是平凡無奇的小事情,但是他以緩慢的步伐述說起每一個小人物的特質,就有一種如墨汁在濾紙上暈開的神奇。

有些篇章讀起來沒什麼強烈的感覺,卻有一種沉重而凝滯的不安漫延著。

淡,卻踏實。

滑稽地令人莞爾,
沉重地令人不安,
不知所云地令人感嘆世事之無常。

2008年3月21日 星期五

酒國 -- 莫言

這本書最後還是斷頭了,但並不是沒有能力看完它,而是已經開始失去樂趣了。

蠻喜歡這本書前半部的感覺和劇情,其中最吸引我的應該是金鋼鑽的那段在酒國大學的演講,讀完它真是通體舒暢,讓我不禁又多看了幾遍。

小說的結構很特別,但也很鬆散,他用一名莫言的讀者投稿給莫言他自己的小說的方式,來講述整個偵查員調查酒國市吃人肉弊案的經過,不過後來我覺得有點不知所云了,最精采的橋段應該是煮的金閃閃的小孩被端上桌,以及小心翼翼將小孩子養大拿去賣的父母,莫言對女兒紅的想像也是一絕。

讀到這裡總覺得中國應該有一部更龐大的小說來描寫吃在中國的歷史,本來期盼莫言能以他在檀香刑裡描繪刑罰的功力拿到這裡來放大,畢竟飲食這樣一個主題應該是很容易開枝散葉的,一如徐四金在香水裡以氣味重構的世界。

色、香、味、聽這些原始的感覺,應該比所有的主題更能激起感情和欲望,就像酒國裡人們對食物與酒的渴求,徐四金筆下在廣場雜交吃人的瘋狂。

所以小說的前半段真的是很不錯,非常值得一讀,後面或許多少有些實驗性,想要看一本規規矩矩的長篇故事,這就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2008年1月4日 星期五

活著 -- 余華

這部作品是網路上流傳大學生必讀的一百本書當中的其中一本,也是唯一推薦的一本余華的作品。

描述國共內戰期間,福貴這戶人家的興衰。以旁觀者聽一老者敘事的方式述說這個故事,段落間鏗鏘有力,文筆樸實灑脫。

故事十分的感人,也十分的悲慘,這是一個平凡人的故事,這樣的心酸在那個時代比比皆是。

活著多麼地不容易,是如此地掙扎,在這戰爭的期間人命真不值錢,好像隨時隨地就會死去。

貧窮又是這樣的可怕,窮到一天都沒有辦法活似的,是現在的我完全無法想像的。

不像"大地"有著一個溫馨的結局,也不像"百年孤寂"完全毀滅,而"活著"就是活著,即使失去了一切仍然在這片土地上,用力的呼吸,使勁地伸展,又好像是在共產主義生活下的一種方式,一種慵懶卻又知命的態度。

2007年10月20日 星期六

Amarcord (1973)---阿瑪珂德

Director: Federico Fellini

Screen play: Federico Fellini, Tonino Guerra

這是一部很有趣的電影。Amarcord這句義大利文的意思是"我記得".

AmarcordFellini少年時家鄉小鎮Rimini的回想, 這是他對童年的回憶,不過這部電影是在片廠裏面拍的,不是用實景,所有的景色都是搭的。

結構上其實沒有一個順序的劇情,也沒有什麼所謂的腳本,但是卻充滿Fellini童年回憶的片段,把這些童年記憶的片段,或者說是感覺,串接起來。

所以這電影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這些不連續的片段,看起來很混雜,很放縱,看著一個人對故鄉的情懷如此不可遏止的揮灑出來,內容有許多荒唐又超現實的畫面,還有很多滑稽可愛的橋段,諸如青少年對女人與性愛的幻想,以及對帕索里尼的瘋狂支持者,甚至是法西斯主義在義大利的興盛,教希臘文的老師和調皮的學生,擁有巨大臀部的煙草店老闆,這些都是Fellini的回憶,卻也有可能是我們童年裡一些類似回憶的連結。

透過四季的演進還有一個旁白的解說,與其說是一個人童年的故事,倒不如說那是一片記憶,我們在電影裡看不到什麼太多的故事,卻可以感覺到Fellini想要我們感覺的記憶,很抽象,卻又如此的鮮明,強烈。

他的電影也是充滿能量的,比起另外一個我也很喜歡的導演路易布紐爾,Fellini的電影除了在色彩和劇情上充滿能量之外,還有一種更形而上的魅力,就如同電影中春天來的那一刻,風中飄起了種子,那種子呀,讓這小鎮充滿了生命。

Fellini似乎對豐乳肥臀的女人很有興趣,在Amarcord裡面這樣的女人都充滿了一種奇特的吸引力,這使我馬上想起了義大利最美的女明星Monica Bellucci她在真愛伴我行 (Malena) 裡面走路的神態,似乎就是義大利女人美麗性感的集合。


2007年5月25日 星期五

The Madness of King George (1994)--瘋狂喬治王

Director:Nicholas Hytner
Writer:Alan Bennett (also play The Madness of George III)

"Six hours of sleep is enough for a man, seven for a woman, and eight for a fool."

飾演King GeorgeNigel Hawthorne無論是那失去美國的暴君喬治三世,或是那個已經發瘋開始胡言亂語的喬治三世,
這個喜歡在一句話結尾說“What!What!”的傢伙,他都詮釋地相當完美,根本該來個什麼大獎頒給他.

對白寫的真是幽默無比,當然是一種荒繆、無俚頭的幽默.

令我驚訝的是飾演Queen CharlotteHelen Mirren竟然因為這部電影獲得了坎城影后.她在電影裡面的戲份其實不是很多,主要是扮演一個深愛英皇的女皇--Mrs. King,在國王發病的時候十分擔憂且試圖要幫助他要讓兒子攝政,但是這明明就是Nigel的個人秀,怎麼Helen靠著這部電影拿下坎城影后呢? 令我不解!

另外,Rupert Everett陰險狡猾的Prince Wales的樣子也讓我印象深刻。

" To be Prince of Wales is not a position - it is a predicament. "

他總是掛在嘴邊的,他想要做一些事情,但是King George總是不讓他做,他說你的責任就是看著我,跟著我學。

但究竟是做什麼呢?

"Come on, smile and wave. That's what you get paid for. Smile and wave."

其實我覺得最後一幕諷刺至極,如果我是一個英國人也許我不會這樣想,但是看著穿戴整齊的英國皇室家庭,一個發瘋的老頭雖然後來痊癒了,和兩個整天想篡位的兒子,"Smile and wave"就是他們每天做的事情,竟然也是英國人民想要看著他們做的事情,看著他們愉快地揮手微笑,像一個模範家庭,畢竟每一個人每一個國家都需要模範,所以就用力地揮手微笑,而不管底下的如何勾心鬥角,暗潮洶湧。

一個很值得激賞的點就是服裝設計,盛大豪華的排場,精細雅致的服裝,把英國宮廷的貴氣表露無疑,同時也得到了同年的奧斯卡最佳藝術設計。


風趣幽默至極,非常享受的一部電影。

2007年5月11日 星期五

Blow-up (1966)--春光乍洩

Director:Michelangelo Antonioni

Antonioni的電影向來都有著節奏較為緩慢的感覺,比如L`aventura就是一部緩慢沉悶的電影,Blow-up也有給我這樣的感覺,從一開始的一位年輕攝影師Thomas墮落糜爛,充滿美女模特兒希望能讓他拍照和富裕的生活可以讓他揮霍地買一些莫名其妙的東西,到與一位神秘的美女糾纏,意外地從一張相片裡發現了似乎是謀殺案的現場,最後在一片大草原上撿起小丑們打的一顆不存在的網球作結。

聽起來這電影好像很沒有方向,不明白導演到底想要我們了解什麼,不過也不需要去強硬地解釋電影,或是去為每一個場景設立符號,再去勉強地解讀它。

電影給我的感覺是非常虛無的,Thomas這一個年輕就成名的攝影師似乎不太知道自己要什麼,經濟富裕,身邊時常有美女圍繞,但是生活卻沒有目標,就是每日玩樂度日。

有一天他在公園裡遇到了一個美女,偷偷地幫她照了很多相片,被對方發現之後,對方極力地想要把照片要回,但是Thomas要求希望能幫對方多拍一些照片,然後才把原來的照片還給她。

Thomas也無意間地從那些照片中發現了一具屍體,但是又不是很清楚,那天晚上他回到公園,好像真的發現屍體了,隔天再去一次屍體又不見了。

這時候來了一群小丑,在車子上唱歌嘻鬧,他們跑進網球場,假裝開始打網球,那網球彷彿真實存在似的,聽到了網球在草地上彈起的聲音,聽到了球拍打在網球上的聲音,但是沒有看到網球。

一不小心那網球打出了場,彈到Thomas站的那片草地上,那群小丑要Thomas把那顆不存在的網球丟回來給他們,Thomas在球場上愣住了,思考了一會兒撿起網球丟回去。

這一幕似乎就是整部電影的中心了。

看的到的東西不一定真的存在,那存在到底是什麼呢?

那顆滾過來的網球,你聽到了,也有人在打,似乎就是真的存在,卻看不到,是否還能說是真實的存在呢?

就好像Thomas虛無的生活,就像那張照片上屍體的陰影,看的見卻摸不著般地若有似無。

1966年的電影,我驚喜地發現那些模特兒的穿著,顏色和剪裁都十分的有現代感,還有攝影和場景都十分的美麗。

據說這部電影給當時的社會帶來很大的衝擊,過了四十年後的今天看起來倒是有些平凡無奇。

Antonioni本部電影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和最佳劇本的提名以及坎城影展的金棕櫚獎。

另外那張攝影師跨坐在模特兒身上的海報,我非常地喜歡。

2007年3月24日 星期六

The Cook, The Thief, His wife & Her lover (1989)

Directed by Peter Greenaway
Writing credits Peter Greenaway


這是一部很特殊的電影,無論是場景、顏色、光線。

場景上我發覺它像是一個巨大的舞台,鏡頭在遠方,打開一扇門踏進一個新的場景,再往旁邊走,再打開一扇門,又踏進一個新的場景。很像波希(Bosch)的”樂園",三格畫區隔出但丁"神曲"裡面的三個世界,人間,天堂和地獄。

餐廳的主題是"",踏進餐廳光線就變成了紅色,主角身上的衣服的主題也變成了紅色,紅色在電影世界裡往往隱含著"":American Beauty,或是暴力,如Savage Night,在這裡紅色表達的是"欲望"Albert吃的欲望以及支配的欲望。

同時也隱隱含著GeorginaMichael欲蓋彌彰的激情。

但我仍然相信,食慾是紅色餐廳的主題,食同時也是一種支配的象徵.

ㄧ個動物吃一個動物,

一個人殘忍無情地址使著另外一個人,這兩者間難道沒有極大的相似嗎?

廁所是白色的,踏進廁所的一切都變成了白色,白色是否可以代表著聖潔呢? 還是代表愛情?


Michael藏身廁所門後,看著Albert揪著Georgina的樣子,是不是也有一點"Innocent"?


廚房是綠色的,雖然我覺得綠色是有點詭譎的顏色,配合著童音的詩歌唱頌,似乎讓那詭譎的氛圍有了一些軟化,不過這裡可以看到許多食物的原料,剛殺好的豬隻,擺滿桌上的蔬菜水果,以及鎮守這裡的廚師,每個人在這裡各司其職,做著自己的事。


GeorginaMichael也在這裡一次又一次瘋狂地做愛。


餐廳外的世界是藍色的,音樂是搖滾節拍強烈的,同時這個世界也是暴力慘忍的,片頭一開始,Albert殘酷地將一個人的衣服扒光,並且狠狠地痛打他,片末他手下的那群惡徒也把偷送食物的小孩子吊起來痛打。


這個世界是混沌、沉鬱的,每一個人物的衣服顏色也隨之改變。


Michael最後還是被逮到了,被Albert的手下殺了,他最愛的那本書Revolution,被撕成碎片,塞進Michael的嘴巴裡,Georgina走到他的屍體旁躺下,靜靜地,彷彿一切沒有發生,她要他明天醒來做早餐。


最後的復仇是電影的高潮,也是最終,Georgina要廚師把Michael煮給Albert吃,讓他吃了仇人血肉,似乎也是讓他自食惡果,驚慌的Albert吃了之後害怕地倒在地上,被Georgina殺了。


ㄧ個由上往下的鏡頭照在倒地的Albert,ㄧ個由下往上的鏡頭,但卻近乎水平地,穿過躺在桌上煮成佳肴的屍體,
以及站在背後一群人。


完美的復仇。

Helen Mirren的表現從一開始的紮實,到中段性格也隨著愛情的發展而點燃,轉為強烈而且自主,像一盅慢火煨成的燉佳餚,在電影中蔓延開來。


Michael Gambon的演出是無庸置疑的完美,把一個瘋狂暴力又不按牌理出牌胡言亂語的狂人,徹頭徹尾的呈現出來。


"What you've got to realize is that the clever cook puts unlikely things together, like duck and orange, like pineapple and ham. It's called 'artistry'.


"I am an artist the way I combine my business and my pleasure: Money's my business, eating's my pleasure and Georgie's my pleasure, too, though in a more private kind of way than stuffing the mouth and feeding the sewers, though the pleasures are related because the naughty bits and the dirty bits are so close together that it just goes to show how eating and sex are related. Georgie's naughty bits are nicely related,"


最後回到電影本身,姑且不談他是否是一個三分法的世界,或者與但丁的神曲有無任何的關連,場景、意境、主題和感受都有明顯的切割,他的主題就是顏色,

引述Michaelangelo Antonini的一句話:

"我們得干預彩色電影,去除它慣常的真實性,以當時的真實性來取代它。"

這電影就是由顏色打造出來的,角色的穿著時尚前衛,顏色更是切合主題。

服裝設計的是Jean-Paul Gautier

透過顏色,輔佐以音樂、服裝、和人物的對話,在明顯切割的舞台形式,用一段背叛與偷情最終走向殺戮與復仇的故事結構,呈現這個根本上應該是一個抽象主題的電影。


無論是內容、題材、演員都十分的完美,以年代來說1989年,當時這必定是一個相當有創意的電影,拿到現在來看也是如此,是很值得一看的電影。



2007年3月4日 星期日

Watership Down (1978)


All the world will be your enemy,Prince with a Thousand Enemies,and when ever they catch you,they will kill you.But first they must catch you: digger, listener, runner, prince with the swift warning.Be cunning, full of tricks, and your people will never be destroyed.


這是ㄧ部黑暗深沉卻又美麗饒富趣味,又屈折離奇的卡通。
而且我相信這裡面充滿了許許多多的符號與象徵。
能不能用個更平易近人的說法來稱讚他呢? 畢竟它是ㄧ部卡通。

它是ㄧ部充滿可愛兔子的卡通,夠吸引人了吧!

當然兔子有可愛的,也有邪惡的。

ㄧ群離開自己故鄉的兔子想要尋找一片樂土,在那裡他們可以自在地在乾爽的草地上吃草,繁衍後代,接下來就發生一連串的困難,不過最後他們還是成功了。

有點尋找烏托邦,挑戰極權統治的意味,也有點美國祖先開疆擴土、冒險犯難的感覺。

不過用象徵的角度去解釋什麼代表什麼向來就不是我的方式,從卡通來看他好像過於血腥不適合小朋友看,而且小朋友也看不懂這其中的深長的意涵。

"Frith may have made it, but Fiver found it."

ㄧ群兔子離開他們的家鄉後找到了ㄧ片美麗的山丘,從山丘上遠眺,彷彿世界的美景都在眼底。

ㄧ個兔子就對帶領他們來的兔子Fiver說出了這句稱讚,我覺得十分有意思。

這世界一定有許多美麗的地方,我們從未見過,只有特定的人能夠引領我們到達。

Firth創造了各種生命,各種生命在世界上活著本來就會各有侵犯,所以Firth又賜給了每ㄧ種生命禮讚,每ㄧ種生命都有自己的能力,The prince of rabbit曾經是世界上最強壯的生物,卻因為侵犯到其他的生物差點被毀滅,Firth又給了他新的禮物,讓他跑的比誰都快,即使這個世界充滿了敵人,他還是可以運

用自己的智慧存活下來,免於誅滅之災。

我想這就是這卡通黑暗卻又深邃的地方。

2006年12月29日 星期五

Twilight Samurai 黃昏清兵衛(2004)

向來對日本電影沒有什麼信心,原因就是節奏很慢,無論是什麼樣形式的電影,恐怖片、劇情片、愛情片節奏都非常地緩慢,看完的時候會有種莫名其妙的感覺,不過那只是我個人的看法。

雖然如此,要找出一部覺得最好看的日文片其實也是可以的,就是"黃昏清兵衛"。《黃昏清兵衛》的劇本來自著名小說家藤澤周平(Shuuhei Fujisawa)的短篇小說,曾被譽為「日本映畫天皇」的黑澤明看中,一心想將之拍成電影。

德川幕末時期,井口清兵衛(真田廣之 飾)是個下階武士,妻子長年生病且已過逝。清兵衛總在黃昏時,工作結束後趕著回家,而無法與同僚應酬,因此被同事們戲稱為「黃昏清兵衛」,為了撫養孩子,還得額外在家裡做一些手工藝品賺取額外的金錢,總之ㄧ點武士的樣子也沒有。但是他的劍術其實很高明,只是過著這樣貧苦的日子,讓他也變的平凡無奇。本部戲的主軸劇情就是他和離婚的青梅竹馬朋江(宮澤理惠 飾),兩人若即若離的感情,充滿了我對日本人或者說東方人對感情的特徵,就是壓抑。

朋江常常會去清兵衛家裡幫忙,井口的孩子們似乎也期待著父親何時會將朋江娶回家,但是井口卻是隻字未提。他真的不動心嗎?

井口不希望朋江跟著自己過苦日子,但是自己其實也是默默愛著朋江,直到有一天井口決定要放棄了,朋江才決心離開他。

他們到底會不會在一起呢?

在電影的過程中是我拼命想問的一個問題,儘管電影的節奏走的很緩慢,我還是滿懷期待。
決鬥前的一刻,清兵衛去見朋江,似乎那生死的關頭間驅動了他的勇氣,"如果我決鬥能活著回來,我們就結婚好嗎?"

在日本戰國時代,男人似乎不會有這麼樣柔情的一面,女人也不會像朋江一樣主動地追求自己的愛,井口是個與眾不同的清兵衛大隱於人海之中,甘心過著清貧的生活,朋江也是個前衛出色的女人,在那個女人不需要有智慧的年代,仍積極求學,主動去愛的行為更是不凡。

那黃昏,是一朵櫻花落入了櫻花塚,
是一個武士的悲歌與刻苦,
是一個女人含情脈脈期待,

充滿了美麗與哀愁。

2006年9月26日 星期二

La Nuit Américaine (1973)--日以作夜

Directed by François Truffaut
Writing credits
Jean-Louis Richard
Suzanne Schiffman

這是我看楚浮的第二部電影。

"Je vous presente Pamela"作為開頭,在導演的一聲"Coupe!"之後,才發現其實電影講的是"Je vous presente Pamela"的電影拍攝過程,於是"Je vous presente Pamela""La nuit americaine"的內容交織在一起,片場裡的演員互動散發出的溫情,卻也隱隱地說出電影人私生活的腐敗與複雜,同時電影裡也包圍著楚浮對電影的熱誠。

從他眉頭深鎖的三個夢中,一個小男孩在夜裡拄著柺杖到戲院裡偷Citizen Caine的海報,以及在電話中有意無意地傾倒出一本又一本大導演的著作,他在與觀眾們分享他對電影的愛。

"Are women magic ?"Alphonse想要問的問題,也是楚浮自己想要問的,透過Julie的口中楚浮告訴了我們答案。

"Both men and women are magic ?"
楚浮對同性戀的態度是很開放的,對愛情的觀念也是很開放的,Julie有一個可以當她父親的男友Dr. NelsonAlexendre有一個同性戀的男友,是他每次趕路到機場與他相見的原因。
愛情的本質在於愛情本身,而不是對象。

這是一個戲中有戲的電影,楚浮是Day for night的導演,同時也是"Je vous presente Pamela"的導演,透過鏡頭遠近的轉換,巧妙地切換了我們看電影的視角,比如說最讓人難忘的一幕是SeverineAlexendre的對話。

飾演Severine的義大利紅星Valentina Cortese,在拍攝這個橋段時屢屢忘詞,忘詞之後非常沮喪又不停地喝酒解悶,之後還靠貼在牆上的小抄才撐過,但是卻在這一幕最後一個開門的動作時,老是開成旁邊的置物櫃,讓她幾乎崩潰。
楚浮在這連續拍攝的數幕當中讓我們從劇幕、工作人員和日以作夜觀眾的三個角度來闡述,並且也展現出他對過氣女演員的同情與滄桑。

Valentina CorteseSeverine這個角色十分的可愛與悽涼,雖然她有著大起大落bipolar的情緒,但是無疑地她是一個有活力的可愛角色。

另外一個男演員飾演AlexendreJean-Pierre Aumont,也是法國的實力派影星。

不得不提的是Jean-Pierre Léaud也就是ALphonse對愛情癡迷的傻子,寧願為了一個女人放棄一部電影,也不願意為了一部電影放棄一個女人的幼稚孩子,他同時也是四百擊裡面那個充滿楚浮的投影的小孩Antoine

在片場裡他是個麻煩卻又備受眾人的疼愛。

而在我心中他似乎是楚浮潛在人格的投射,在楚浮心理的那個小孩子,似乎從四百擊裡就被種植在Jean-Pierre 的身上了。

除了JulieStacey之外,日以作夜裡面最吸引我的卻不是最漂亮的一個女星,飾演JoelleNathalie Baye,在電影中搭任場記的角色,同時她也是Suzanne Schiffman的影子,後來她紅了而且很正,在那套純樸的打扮和大眼鏡下不難發現有潛在的美艷。

最後要講的就是扮演導演Ferrand的楚浮自己,戴著助聽器的他似乎是一種專注於工作,且對眾人有點疏離的象徵,他對每個人總是用拜託而不是要求的,喜歡一次又一次地montage自己的電影,是一個親切的完美主義者。

透過纏繞的膠捲,楚浮跟我們分享了他自己的世界,他所熱愛的電影與生活,帶有輕鬆的詼諧與幽默,以及演員悲涼又萎靡的浮華人生。

這是一部很棒的電影,也是從四百擊之後楚浮的人生轉捩點。


2006年4月8日 星期六

一百年的孤寂--馬奎斯

這本是遠景出版,宋碧雲譯。

也是謠傳當中翻譯地最好的一個版本,現在已經買不到,我是從我舅舅的書堆當中挖出來的,沒想到挖到了寶。

故事是敘述一個家族六代的興衰,這個家族的人不是叫約瑟˙阿加底奧,就是叫奧瑞里亞諾,他們的共通特點就是最後都陷入了旁人無法介入的孤單當中,最後在這個世界上永遠的消失,那些祖先傳承下來的特質,以及那些悲慘的事蹟,一次又一次地重演在後代子孫的身上。

馬奎斯的寫法很特別,把寫實和幻想的事情結合在一起,文字就會產生很大的魔力。

比如說人可以乘坐飛毯,美麗的女孩升天,血液會繞路流到死者的母親家中,螞蟻抬著嬰兒到洞裡吃掉,這些使現時更加的豐富,也是幻想更加的堅固。

他筆下的愛情往往都是殘缺的,阿姨愛上姪子,失敗的愛情之後而來的,都是心灰意冷,讓自己完全地與世隔絕,陷入無可自拔的孤寂,這些缺失的愛包含著亂倫,外遇,痴戀,守寡,沒有一個完全的感情,似乎只有在奧瑞里亞諾˙席岡多晚年時,我們才能看到他和菲南妲兩人交換寂寞,才找到始終無法找到的快樂。

約瑟˙阿加底奧˙布恩迪亞想像之中的馬康多,在他的努力下真的成功的建立了,但是卻被許許多多的欲望,權力,和幻想,不停地摧殘破壞,這樣的想法與概念也不難在卡爾維諾的城市當中找到一些蛛絲馬跡,於是最後所有人都遺忘了馬康多,連鳥兒都不再來此歌唱,一陣風又將這個承受一百年孤單的家族,歸於塵埃。

2006年4月7日 星期五

鴿子 Die Taube --Patrick Suskind

今天早上上藍先元主任的精神分裂症,很神奇地裡面出現了一張投影片,介紹兩本徐四金的書,一本是「香水」,另一本就是「鴿子」。想起來我看過這兩本非常有趣的書,更想起鴿子裡的男主角約拿丹,就是一個有著強迫症的角色。 

「他放下箱子站在原地,雖然他前方只剩下五級樓梯,但他並不願意折返,他只是想在走最後一段路之前先休息幾分鐘,喘口氣,讓心跳穩定下來。」 

這是我讀過徐四金的第三部作品,第一部是「香水」,第二部是「棋戲」,再來就是這一部'鴿子'.和'棋戲'的感覺有些類似,徐四金喜歡描寫一個人內心的感覺,並且很細膩地去刻劃人物的內心世界,或者是描述人物。  

不過「鴿子」要比「棋戲」好得多。這是描寫一個平凡的守衛約拿丹,因為一隻鴿子的闖入而打亂了他原有的生活,  但他仍然鼓起勇氣,在那些別人看起來或許是非常渺小而不重要的事,但對自己卻意義非凡的事物上捍衛到底。  約拿丹在最後一刻,挑戰了自己內心最深的脆弱,雖然他只是一個微不足的小人物,但他體認到自己的幸福是無可比擬的幸福,他不需要去羨慕其他人,也不需要自悲自憐,所以他重新回到被鴿子佔據的房間,一個他深深所愛的地方,如同他的愛人一般。  


徐四金刻劃約拿丹的手法非常的細緻,我們彷彿看到一個落魄的生命,


活生生地,


在我們眼前奮力地掙扎。

2004年9月12日 星期日

Les Quatre cents coups (1959)--四百擊

Truffaut楚浮的第一部電影,1959上映,黑白片。

Antoine Doinel一個十四歲的小孩,他的父母不知如何管教他,在學校也是調皮搗蛋愛惡作劇,又喜歡翹課跑出去玩。
不過有一天起他喜歡看書寫作,在家裡掛起巴爾札克的照片,又在旁邊點蠟燭但卻導致一場小火災。


寫了一篇作文自己覺得很棒,但是老師卻硬說他瞟竊。
他翹家先後躲在印刷廠和朋友家裡,有一次偷了一台打字機,卻想拿回去還,後來卻被逮住了,被控告偷竊,他的父母不知道如何管教他,到最後把他送到類似戒護所的地方去了。

Quatre cents coups直接翻就是四百擊,four hundred blows,但這應該是一句法文的俚語,意思就是惡作劇,搞怪等等。

Antoine就是如此,或者應該說Truffaut本人小時候也是如此,做了許多自己不能了解,父母親也無法諒解的事情,在教育與社會這種僵硬而死板的制度下,許多小孩子就像Antoiney在他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就被放棄了,不被允許有自己的夢想,指能關在學校裡念一些沒有用的書。


Doinel, if your paper is first today
it's because I've decided to give the results beginning with the worst.

那篇被老師認為抄襲的文章,其實Antoine的想法還蠻特別的,題目的要求好像是最難過的一件事,他寫得是祖父過逝的時候,內容或許有引用一些書裡的句子,不過整體來說還是很有想像力。想想自己國中的時候考試時的作文題目,如果寫得太有想像力,太出格,通常不是拿超低分就是超高分,但是Antoine卻得了一個停課。


最後一幕應該是最感人的一幕吧,Antoine從戒護所裡跑出來,一直跑跑到海邊,當他跑到海邊時回頭的那一望。


Oh, I lie now and then, I suppose.Sometimes I'd tell tell them the truth and they still wouldn't believe me,so I prefer to lie.


那是他想要逃離的世界,他想要用自己的方式活著,我們從Antoine中彷彿看到了每一個小孩子的群像,於是他和我們彼此就開始有了連接,有了共鳴,一雙鐵幕網背後童稚的雙眼,成就了這部楚浮的作品。


Masterpiece.Il est super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