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8日 星期二

2017年2月讀完的書

趨勢紅利 -- 劉潤
龍床:明六帝紀 -- 李潔非
狂熱分子 -- 群眾運動聖經 (The True Believer - Thoughts on the Nature of Mass Movement) -- [美]Eric Hoffer

2017年2月25日 星期六

對台灣生技業的看法

全球醫藥市場的確是一個變化非常劇烈的產業,每一個產品都有專利權的年限,每一家公司除了建立重重的專利牆保護之外,還要不斷地開發新藥,但是新藥的研發成本又非常高,而一家公司也不能總是只專注於一兩個領域,原來的領域遇到發展瓶頸,只能想從小的生技公司買進新的藥來繼續研發,或是拓展新領域.這樣的機會點就是小型生技公司的契機.
所以這個問題應該反過來想,台灣市場本來就小,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跟國際大藥廠搶藥品銷售的市場,我們也不必憂心我們缺乏成為大公司的條件,台灣的目標應該是盡力發展許多小型的生技公司,去做小公司可以做的研發領域,諸如罕病、劑型改變、包裝改變等,drug development上的任何一個小環節的創新,而不是擔心市場被國際大廠佔據。
連中國內需市場這麼大,他們都志在全球了,台灣小島怎麼可以只想要搶國內市場?
培養人才最重要的不是在學校,學校學的東西都是舊的,是要有好的薪酬,要鼓勵生技領域學生投入職場,即早了解這領域的需求和需要的能力在哪,環境變動非常快的。特別是臨床試驗,要大幅提高研究護士的薪水,錢被誰拿走我就不說了.....但是有好的研究護士才有好的data collection才有好的臨床試驗品質,台灣就會有好的藥物研發。

要加速藥品審查,首先藥品查驗中心要先提高審查醫師和人員的薪水,藥品查驗中心長期人手不足,所以審查很慢,很基本可以改進的就是薪資,可先從提高審查費用開始,這樣才會有人想投入,這樣才能培養法規和藥審的人才。

人才不是書讀出來的,是薪水砸出來的,是從有回報有成就感的工作中培養出來的。


2017年2月23日 星期四

關於醫學簡報的一點心得

今天做了一場有點特別的演講.
在北榮病理檢驗部談P1NP Bone turnover marker在骨質疏鬆治療時的應用,對象還蠻特別的只有一個醫師,其他都是檢驗師和技術員.所以不能講的太難,也不能講得太快,還要讓一般人都能了解到骨質疏鬆是個很重要的議題,其中病人的順從性更是重要,然後帶出P1NP的臨床數據,與臨床治療病人時的相關性.最後再call to action.
昨天在「憲場觀點」聽完朱為民醫師準備TED演講的經驗,和福哥分享簡報技巧後,回家我又將投影片稍微調整了一下,想到聽眾多半不是這個領域的專業人士,就把內容再更簡化一些,把重要的訊息重複幾次.
簡報其實最重要的是觀眾,觀眾聽完有收穫最重要,而不是讓你在台上秀投影片多漂亮,口才多好,談吐多風趣.最重要的是你希望觀眾聽完回家可以記得的事情,最多不超過三件.
醫學簡報的困難在於內容的準備,尋常的簡報套路我個人覺得不是很適合,比如說「講故事」、「分享經驗」和「尋找共鳴」,如果我是觀眾我會覺得不夠科學,所以我覺得要進化到先定義出本次主題的框架,從框架中講出聽眾的「痛點」,這個痛點應該就是一個臨床議題,再用「科學數據」去陳述痛點,用「科學數據」去談怎麼解決痛點,最後再用「科學數據」來call to action.到底該談多深,到底該引用多少數據,就要視觀眾的程度決定,所以最最重要的事情是「了解觀眾」.
另外一個是要「了解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風格,別人反而是模仿不來的,如果你是很有個人魅力那麼也許你的投影片就不是很重要,但如果你的專長是做投影片,那你就用心把投影片詮釋好.不需要講笑話,不需要使用特別的技巧,但是最重要的是要真誠,要有自信.
對醫學簡報來說,我覺得是數據的呈現要清楚,引用出處要正確,數據的分析和見解有獨到之處,所以一個好的醫學簡報多半是建立在好的科學的素養上,然後口齒清晰不結巴就可以了.
最後一個就是練習,不斷地練習,不斷地尋找上台的機會或是幫自己製造上台的機會,然後才能說出你的影響力.

2017年2月18日 星期六

烏合之眾 -- [法]Gustav Le Bon

1. 這本書談的是群眾的不理性與無知。基因賦予了每個種族的每一個人某些特徵,當這些特徵加在一起,就變成了這個族群的氣質,當這個族群當中的某一些人為了某一個目的行動而聚在一起時,這一群人還會顯露出一種心理特質,有的時候這些心理特質,和整個族群的特徵會很不一樣.同時群體無意識的行動有時候會像是背後有一股無形的力量,驅使著這個群體的行為,這個行為就會取代每一個個人有意識的行為.

2. 一個煽動者如果想要影響一個群體最重要的三個手段就是簡潔有力的肯定句,然後一直不斷地重複它,然後透過不斷地重複在人群中傳染,於是不管是多麽悖離事實的觀念,也會逐漸被群眾接受,特別是當這個人是個有名望的人,或是所謂的專家,他講出來的話就會讓我們對事物的思考不那麼透徹,我們可能更傾向先入為主的去相信他,特別是群眾也和個人一樣,我們都希望得到現成的意見.這種名望就像是各路神仙、英雄豪傑和各種教義在世界的各處大行其道,但是他們其實經不起考驗,只要一深究就會變得不合理,他們的可信度就消失了.

3. 我們可以重新思考那些我們在群眾運動當中看到的激進行爲,比如說翻牆、衝撞警衛、闖進辦公室,我們很難去追溯這種抗議的衝突最初是從哪裡燃起的星星之火,最後演變到不可收拾的程度。從一個冷靜的角度來看,就算你闖進去了又可以立刻改變什麼?就算你穿過了警衛的人牆,你可以達成你的訴求嗎?每一個個人在表達訴求時,最一開始一定都不會想使用暴力,但是當人群聚在一起時,我們就可以發現暴力和不合理的言論逐漸就會變得合理,脫序就是從許多個理性的個人,在群聚之後變成無知的眾人而開始的,也許是一種「法不責眾」的想法,驅使著眾人做出脫序的行爲,也或許這種群聚的行為讓每一個人覺得自己要對自己負的責任變少了,而變成眾人的責任,最後激起了狂暴的情感.

4. 托克維爾曾說過:「以人民主權的名義並由人民進行的革命,是不可能使一個民族獲得自由的.」馬克思.偉伯也說這其中訴諸民眾的民主制,也就是建立在具有群眾魅力的領袖型人物所形成的領袖民主制,就是那些古代和現代的革命獨裁者.作者Gustav Le Bon 更進一步說這種「民主」的本質其實是毀滅個人「自由」,這種所謂「大眾民主」的目的根本無法支配統治者,他完全被「平等」的精神所左右,對「自由」沒有表現出任何尊重,這種不自由的民主,其實會使我們本來想用民主來馴服統治者的權力落空.

2017年2月11日 星期六

趨勢紅利 -- 劉潤


我在「得到」上面訂了劉潤的五分鐘商學院,每次看都覺得很有意思,剛好「得到」上有賣他的這本「趨勢紅利」的電子書,我當然就又買了.這本書不是很厚,如果你碰巧也很喜歡劉潤五分鐘商學院,那我也推薦你讀讀這本書,他把五分鐘商學院裡面提到的部分內容講得更深入.

1.互聯網最大的價值就是他可以用極高的效率把路徑縮短,也就是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上的效率提升到最大,過去的行銷流程中花費最大的部分是廣告和行銷通路,透過互聯網能夠將廣告和通路的成本不斷地降低,當然這當中需要更多的創意去建立流量,透過社群經濟和口碑經濟去建立起最大的流量,同時也建立起品牌,獲取忠誠的客戶,這些客戶就是你終身免費的流量,因為他們相信你的品牌價值.當互聯網把廣告和行銷通路的成本下降,利潤就回到了企業和消費者的身上,企業的成本下降,消費者可以用更便宜的價格買到更好的東西.企業也可以回到營銷最根本的本質,就是產品本身.

2.關於創新,劉潤也提出三種企業的創新,漸進式創新、平台型創新和顛覆式創新,其所佔企業創新的比例為70%、20%和10%.

漸進式創新也可以說是一種延續式的創新,簡單來說是企業瞭解了用戶的一些需求,將原來的產品做了一些改善.舉一個藥品的例子就是某些本來要靜脈注射的藥物被改良成可隨身攜帶的針筒式,最後又演進到使用看不到針頭的自動注射器,又或者是支氣管擴張劑從需要蒸氣打成霧狀,然後演進成乾粉式的裝在小盒子裡吸入,到最後演變成會自動噴出理想大小的粒子讓你吸到肺裡面.

平台型創新是要應對技術不確定性和市場不確定性的環境產生的一種創新,在公司裡面可能有人想到一個新的研發概念或是新的方向,公司決定支持他,給他一個類似內部創業(Intrapreneur)的模式支持他去做,讓他佔有一部分的股份,然後在過程中給予相當的支持,甚至在公司內建立一個incubator作平台戰略,吸收各種不同但是相似的企劃案或是很小的微型企業,大家一起衝,有利於提升企業自己的競爭力.

顛覆式創新通常是要從外界取經的,因為一個傳統的企業本身可能不具有這樣的基因或是能力,但是外部環境的變動實在是太大了,所以一家公司可以透過併購的方式獲得一種新的技術能力比如說google買Youtube或是Facebook買Whatsapp,在藥界更常見的是大藥廠買下小生技公司研發的新藥,或是從大藥廠身上分出去的很小型的生技公司把原來公司piepline上的產品研發做完,再由母公司買回去,這些方式不但降低了母公司本身的研發風險,也可以算是一種「養兒防老」的技術,但是養兒不見得各個成材,比如說google做過眼鏡、google+但是都不是很成功,但是不會有人笑google,這是一家公司的創新風氣,也意味著對高速變動的環境,Google仍是不斷地力求創新.

3.產品是最重要的.產品本身的創新度越高,他所能產生的價值越大,剩下的營銷和銷售通路做的不過就是傳遞價值,一個越好的產品所需要花在傳遞價值的力氣是越小的,就是所謂「業務躺著幹,業績自己會跑」

4.「今天這個社交網路時代,時間是連接器,誰搶佔了最多的用戶的時間,誰就擁有更大的機會產生品牌認可、產品購買等後續事件.」

2017年2月3日 星期五

上帝與黃金 (God and Gold) -- [美] Walter Russell Mead 心得1

God and Gold: Britain, America,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這本書是2008年出版了,談的是英國和美國以及他們如何演變成現在這個樣子,又如何成為人人討厭的世界霸權,有許多從經濟角度出發的書探討過這個議題,這本書從歷史、文化、宗教演進、和傳統各種角度切入來看這個議題.

前陣子羅胖有在賣這本書,我當然就買了,但是我讀得非常慢,中間還停頓了好一陣子,因為裡面涉及到太多歷史資料和背景知識,相當不容易閱讀,有的章節我也來回反覆讀了幾遍.最近讀到第十五章「陀螺儀與金字塔」,覺得作者當年根本先知和當今時事十分契合.

他提到的「金字塔」是一個叫Anglica triangle的觀念:理性、啟示、傳統,這正是美國人的價值觀和權威性問題上產生多元競爭的根源.簡單地說理性代表的是科學,啟示代表的是宗教,傳統則是一種固有價值.陀螺儀就代表著一個國家不停地在這三個金字塔的三個頂點打轉.

讓我覺得很有意思的是「傳統」.

普遍的民族主義本能地深植於傳統思想當中,它也立足於整個國家的歷史價值之上,所以「傳統」的一端認為,當國家出現危機的時候,國防的重要性遠超過公民自由.這種「傳統」的文化其實也意味著對「國家」文化和政治價值觀的忠誠,這也就是一種平民民族主義.當年法國的戴高樂其實也使用過這種平民民族主義對付法國的共產主義.
「傳統」的一方對於把自己的國家特性融合到那些從理論上聽起來很美好的自由多國組織,比如說歐盟,應該是相當不感興趣的.所以我們見到了英國脫歐,我們也見到了一個即將到來的孤立主義的美國.

英美的社會就是在這三角的三個頂點打轉,有時候國家被理性帶領著,有的時候又想要回歸傳統,有的時候關於神權、啟示與信仰的力量又會冒出來發聲.過去半個世紀我們見到理性領導著英美,大量的新移民也融入了英美的個人主義思想中,當這個理性發展到一個程度時,那個「傳統」的一方又冒出來發聲,這其實是一個良性的動態平衡,也是英美社會很奇怪的特徵之一,比如說英國的君主政體是相當傳統的,但在維多利亞女王時代卻也是工業革命的最前沿,這似乎就是一種在理性、傳統和啟示三方面達到一個穩固平衡的結果.

回頭來看英國脫歐和川普當選,這似乎代表著英美社會的陀螺儀轉到了「傳統」的一方,希望這只是一次良性的平衡,能讓這個國家和這個世界變得更加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