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1日 星期六

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 — 張宏杰

這本書介紹了曾國藩的生平,他一生當中所受過的屈辱,以及他人生的轉折,再從側面看他的經濟生活,他對風水和天命的態度,和他的笨拙與他的精明.

如果聽過羅胖講曾國藩就知道他的哲學就是「結硬寨,打呆仗」,這本書有相當多的內容都有在邏輯思維的節目當中被提到過,在羅振宇的「成大事者不糾結」當中講曾國藩時也有提到這本書,整體來說他的人生哲學是外圓內方,有清廉也有掙扎,智慧中卻又帶有點笨拙的學習型人物,但是他並不是一開始就是外圓內方,在他的政治生涯的早期,他其實也是個直言無諱而且很容易得罪人,三十歲以後的他有了很大的改變,最後才演變成我們所聽說過的曾國藩.
從書中可以了解到一種在當時清朝的官場上生存的哲學,當時的清朝其實已經沒救了,官員的低薪已經讓貪污和陋規變成一種不得不存在的體制,才能讓人在官場上存活,這當中也隱約地透露出一種在中國官場上想要生存的態度,你不能像明代的清官海瑞那樣這個固執的一介不取,反而是要有點混著卻又不失自己的底線.

最後我想為大家熬一鍋雞湯.

曾國藩其實並不是一個特別聰明的人,「結硬寨,打呆仗」的哲學,其實就是一種專注於眼前事物的精神,能夠就事論事,不好高騖遠的專注,透過這樣的專注與心性去徹底實踐,我們可以到達相當高的境界.

「晚年的曾國藩總結自己的人生體會說,人的一生就如同一個果子成熟的過程.不能著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與天的栽培,會讓一棵樹靜靜長高,也會讓一個人慢慢成熟:『勿忘勿助,看平地長的萬丈高.』」

2016年12月23日 星期五

三國紀 -- 易中天 讀後心得

 小時候讀了超級多三國的書,也讀過各種評論,之前有讀過易中天的「品三國」,但是都沒有他這本「品三國」來的衝擊大,今天在“得到”上面手滑就買了,幾個小時就讀完了,講的是三國裡面真正的歷史,超級棒的一本書!

1. 蜀漢和東吳皆是外來政權,選擇了截然不同的道路,蜀漢是跟劉備一起來的荊州人士、還有劉璋原本的東州部屬,最後才是益州文人仕紳,當地的官員是蜀漢政權最防範的。東吳最早的孫堅是袁術的舊部,來自江西,來到東吳時其實引起大家的不滿,最後孫策傳給孫權後讓東吳當地的士族成為國家主要的核心,變成了一個真正的東吳政權。曹魏其實也不是士族出身,士族是曹操打跑的袁紹那幫人,所以嚴格說起來三國的當權者都是外來政權,在鬥爭的結果之下,曹魏是選擇放棄,孫吳是妥協,蜀漢則是堅持,堅持的結果是蜀漢最快滅亡,孫吳苟延殘喘活得最久.也難怪古代帝王和當權者向來最防著的就是士大夫和大臣,這些人彼此的權力鬥爭就是會搞垮政權.

2.其實三國是一段超級不重要的歷史,但是被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寫活了,三國演義變成了大中華文化圈裡家喻戶曉的故事,但是三國演義並不是歷史,而且裡面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三國演義所呈現的價值觀是「忠義」.

袁紹和曹操的官渡之戰是一場改變歷史走向又兵力差距懸殊的戰爭,但是在三國演義裡面卻比不上劉備與曹操間的如忠和奸的道德之爭,然後關羽成了無比重要的人物,因為他變成了忠義的典型,甚至變成了神.

但是過五關斬六將不是對曹操不義嗎?
華容道放走曹操不是對劉備不忠嗎?
羅貫中寫的時候不會覺得不合邏輯嗎?
最後忠義演變成什麼?變成了道德的大高帽,變成了君王極權統治的把柄.

3. 書中有段話讓我很有感觸:
「傳統社會的中國人,其實是一直有夢的.第一個叫『大同夢』,也就是回到部落時代.第二個叫『小康夢』,也就是回到邦國時代.這兩個夢都實現不了,就開始做『治世夢』.這是帝國時代的『中國夢』.

治世夢也包括三個內容.首先是希望有一個仁慈而明智的好皇帝,這就是『聖君夢』.其次是希望各級官員清正廉潔,這就是『清官夢』.如果聖君和清官都指望不上,則希望有人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這就是『俠客夢』.

聖君、清官、俠客,是中國人的千年夢.」

我深深地覺得直到現在,在我們台灣人民的心中,也仍然存在著三個夢,還有「忠義」的價值觀,但是我必須說,這些我們都只能讓他留在夢裡,我們要追求的應該是用法治建設國家.

2016年12月21日 星期三

生活中的經濟學 -- [美]Gary S. Becker (2)

「社會保障的的原始目的是強迫每個家庭必須把收入的一部分先儲蓄起來,以備老年生活所需。這個目標應該和目前政府事務民營化的趨勢結合起來。這種結合將會帶來一個有效的養老制度,而且這個制度不會受到政治因素、低生育率或資金危機等因素的負面影響。」

每次讀一點都覺得很有收獲,其實政府的勞退自提和雇提是蠻好的制度,還可以減免所得稅,只是我們無法自有選擇私人的基金做為自己的退休基金做的提撥,像作者就可以選擇費用超級低的Vanguard 做為退休基金。我們政府的勞退基金應該也是委外代操吧?不知道他們跟政府收多少管理費?如果開放讓民眾自由選擇能有機會有更便宜的費用嗎?

2016年12月20日 星期二

不公平的代價:破解階級對立的金權結構(The Piece of Inequality) -- Joseph E. Stiglitz 心得(2)

這本書主要的觀點是針對美國的金融業提出批判,如果拿來對照台灣或是其他國家的其他行業可能會覺得有點不那麼合適。

書中有一個對市場的看法,我覺得也蠻有道理的,
「市場是由法律、政府管理和各種機制所塑造.每一條法律、每一條管理規定、每一個機制安排,都會影響分配,而我們塑造美國市場經濟的方式,就是對頂層的人有利,對其他人不利.」

首先無論我們支持哪一派的思想,我們都必須承認社會是有階層的,水漲的時候不是每艘船都高,就算我們給予所有人同樣的條件和同樣的環境,某些人就是可以表現的更好,表現更好的人本來就應該得到更多的回報,並且有權力維持和擁有這些回報,這是社會進步的誘因,也是自由市場當中產權獨立的精神。

我同意書中所述的市場機制並不完美,有些人認為政府應該當一隻看得見的手去干預市場,去追求公平、去減少貧富的差距,有些人認為市場上就有一隻看不見的手,會讓市場發揮最大的效能,但其實無論是市場或是政府的效能都不夠理想,所以這兩派論點其實是一場永無止盡的辯論。書中認爲政府和頂層的富人勾結,企業透過政治獻金收買政黨和政治人物,當權者遂制定了有利於富人的法律,保護了富人的財富,讓社會貧富差距變大。或許我們該反思的是政府爲什麼會有這麼大的權力?我們該如何限制企業與政府的關係在一個合理的範圍?是這些原因讓自由的市場變得不自由,這豈不就是政府介入的結果嗎?

自由市場也許在微觀的產業之下聽起來是很合理,在宏觀的整體國家經濟的視野下卻顯得很不切實際,就像基礎研究下的細胞學和動物學實驗常常無法在大規模臨床試驗中得到證明。無論政府干預或者是不干預我們也都很難預測這對國家經濟的影響,以醫療來說,台灣的健保完全是政府控制的單一市場,變成了壓榨醫護人員的血汗工廠,美國的醫療雖然是自由市場,但是醫療的費用和藥品的價格都是高到難以讓一般人負擔得起,然後在藥品不具任何專利的印度就能夠發展出更新更好的醫療了嗎?當然沒有,印度的醫療也是相當落後的.我們其實很難知道怎麼樣是比較好,特別是每一個行業的人都有出於對自己的行業的理解所產生的偏差,讓我們覺得該怎麼做是對這個行業是好的,甚至對大多數人也是好的,但事實上卻未必是如此.

自由市場和政府干預雖然是兩個互相矛盾的概念,不過當我們在思考許多問題的時候,就是需要同時懷有這兩種有點矛盾的想法在心中,並且還能夠正常地生活著,這樣我們在面對複雜問題時可以避免單純化思維,並且能在權衡之後做出一個困難的決擇,這也是我近日從萬維剛在「得到」的專欄中所讀到的一點點小小啟發.

"Before I go on with this short history, let me make a general observation– the test of a first-rate intelligence is the ability to hold two opposed ideas in the mind at the same time, and still retain the ability to function.


One should, for example, be able to see that things are hopeless and yet be determined to make them otherwise. "

                                       -- F. Scott Fitzgerald

2016年12月19日 星期一

ACR 2016 part 1

回來一直沒有空好好整理一下筆記.努力整理一下跟大家分享.


第一次參加ACR,我還跑去在自己的名牌下面貼了一張First time in ACR,然後我發現ACR相較於EULAR實在是一場很商業的會議,幾乎所有看起來有趣的課程都要付錢,重點是聽我朋友說付了錢也未必就上的好,不像是EULAR有很多有趣且免費的課程.


先從一堂額外付費的課程講起好了,我上了一堂“Pulmonary manifestations of Rheumatic disease",還算蠻有趣的,因為我發現我完全聽得懂,一個胸腔科醫師坐在下面看一群風濕科醫師談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感覺蠻奇妙的,因為是小班制所以我好幾次都想站起來發表一下意見,後來還是縮下去了.....><
坦白說跟我R2的時候報告過的一個題目"Occult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s mimicking idiopath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的內容相距不遠,只是在治療上這幾年在IPF的治療上多了Nintedanib和Pirfenidone這兩個選擇.

重點大致如下:
1. non-RA-NSIP在所有CVD-ILD當中是預後最好的,其次是其他的CVD-NSIP or idiopathic-NSIP,RA-UIP又比Idiopathic-UIP更好.


2. 病人開始喘的時候會先變化的是DLCo,影像學不見得有變化,這點聽到的時候還蠻興奮的,跟我以前學到的完全一樣.


3. 如果病人的影像學變化是以fibrosis為主,治療上應該選擇anti-fibrotic agents如nintedanib or pirfenidone,但是我懷疑是不是有足夠強的臨床試驗作為佐證.如果病人的影像學變化是以GGO或是inflammation為主,則要考慮使用anti-inflammation也就是免疫抑制劑的治療,他們也談到了很多MMF或是大劑量steorid的使用,以前在榮總學到的經驗也是如此,GGO的表現越多使用類固醇越有機會有效.


4. 他們會考慮讓病人做Lung transplant,在台灣.....嗯.....


5. ILD或是其他的lung manifestation可以是一個病人未來發生自體免疫疾病的leading symptoms and signs,只是當時的診斷條件尚未完備,應該要好好追蹤.


6. 講了一個rheumatoid nodule rupture導致pneumothorax的case,還蠻神奇的,以前從來沒看過.

2016年12月18日 星期日

不公平的代價:破解階級對立的金權結構(The Piece of Inequality) -- Joseph E. Stiglitz 心得(1)

讀了許多關於「自由市場」以及「右派」思想的書,之前受了朋友推薦決定來讀一本史迪格里茲(Stiglitz),立馬上網訂了這本「不公平的代價」:破解階級對立的金權結構(The Price of Inequality).



這本書主要著眼於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之後,美國社會的貧富不均問題非常嚴重,富者越富,貧者越貧,中產階級則逐漸被掏空,他認為前1%的富人擁有許多政治權力,透過這些權力他們不斷地向底層的人掠奪,然後也有許多經濟學家提出「下滲式經濟學」,認為給這些富人減稅,富人們可以透過投資改善經濟同時也改善大部分的人的生活,史迪格里茲認為這過於理想,同時也認為信奉「自由市場」的人徹底失敗了,因為市場完全失靈,他也提出了許多改革的論點,也都蠻有道理的.
這本書才三百多頁,但是我看了兩三個星期,對我來說真的是非常地久,因為裡面很多想法跟我過去的想法差異很大,花了很多時間才思考消化完.

1.這本書的觀點主要是針對於美國,如果對於美國的稅法和企業特別是金融業如果不是很了解,讀起來我覺得很難感同身受.他主要多論述是建立於次貸風暴,貪婪的美國金融業佔有整個美國的利益已經到了一種「大到不能倒」的程度了,美國政府在雷曼倒閉之後,對於整個金融業選擇了用疏困的方式解決問題,這其實是大大圖利了書中所點出的頂層1%的富人,這些富人指的是金融業裡的「肥貓」,這其實也導致政府和人民之間的信任關係喪失,然後稅法其實也無法公平地將財富重分配,頂層富人的財富並不會受到累進稅制的影響.這樣惡性的結果導致了社會的不公平.

2.書中也有些論點我不認同,作者認為專利權是富人保護自己佔有市場的權力,在專利的保護期間,新公司無法進入,因而提高了其獨占的力量,這類的方法其實並不能鼓勵創新,反而是讓租金提高.這個論點我覺得難以認同,如果一過專利無法獲得保護,那創新的意義何在?

3.書中也提出改善經濟最好的方法是改善就業,一旦國家的人民可以充分就業就可以擴大需求,經濟就會因此而改善.但是他沒有注意到其實社會上很多工作在不斷地消失,很多社會底層的人會失業是因為他們的能力已經不被這個社會所需要,或是可取代性太高,這並不是透過國家的投資就能改進的,相反地我認為透過國家的投資其實更容易使得國家的資源流入特定產業的口袋.


4.另外我也想到「不公平的代價」造成了貧富差距和階級對立的形成,那「公平」的代價又是什麼呢?

2016年12月9日 星期五

設計人的江湖智慧

我本來以為這是一本談設計的書,可能會很高深然後看不太懂,看了之後我才明白這是一本談工作與人生觀的書,只不過是從一個設計師的角度來談起,但我覺得對各行各業的人來說其實是一樣受用,書中有很多血淋淋會讓你大笑又拍案叫絕的金句,點出了不單單是設計業,甚至是各行各業工作者的自己的迷思與困境.

比如說:
「誤會自己可以,有時比懷才不遇還悲情。」
這句話實在太有深意了,有時我們常常認為自己可以或適合做某件事,但是經過反覆嘗試卻還是不斷失敗,會不會是我們一直誤以為自己可以反而陷入無限的迴圈呢?

另外我對室內設計的印象就是,這個東西看起來很好看,但是「不實用、不實用、不實用」,而且也沒有考慮到用戶的生活習慣,比如說設計了一排開架說可以擺我收藏的公仔........但我又沒收藏公仔......我是收藏「書」的好嗎......

作者說 :
「設計不該是思考型創作,而是實務性工作,設計看似感性的產出實為理性的操作,圈外人看不清楚沒關係,自己千萬要清醒.」

「設計是用來滿足使用者的商業行爲,藝術是用來滿足創作者的表現形式。」

設計應該是務實的,是解決用戶需求的,所以徹底了解對方到底想要什麼,願意花多少錢做這件事情,彼此有沒有共識是非常重要的,有些客戶一開始很天真的提了很多高貴的想法,後來發現自己的預算根本沒那麼高,到了後來又瘋狂砍價,當然最後做出來的東西大家都不滿意.

這是一本設計人的心聲,而我們每個人也都能做一個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