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8日 星期四

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 (1)-- 張宏杰


張宏杰的另一本精彩的歷史書,在飛機上打開就一口氣看完了。

「大明朝就像一輛沿著下坡奔向懸崖的馬車,所有的勢能都指向一個萬劫不復的終點。」


大明朝的問題不在於遍地的水災、旱災、蝗災,不在於四處蜂起的盜賊,也不在於幾位奸臣或昏君。這些都只是表象。

「貧困對人的尊嚴和人性的墮落所造成的後果是無法衡量的。」底層文化是被實用主義、功利主義所困的文化,它缺乏基本的形而上的東西,不可能給中國社會提供新的思想資源。明朝是貧困的,那種貧困不僅是資源上的缺乏,而是一種自下而上心靈上的貧癠。

明代是歷史上最重視名教綱常的朝代,朱元璋努力的事就是把儒教綱常鎖進老百姓的腦袋裡,最後導致極度專制的皇權和人民貧乏的思想。

「儒教的倫理規範有著天生的缺陷。它基於人性本善的虛妄假設,要求每個人都應該壓抑內心活潑的自然欲望,通過極大的自我克制,服從於僵硬的道德教條。它沒有為人的自然本性中軟弱的醜惡的一面留下彈性空間。」

這種對道德的過份張揚最後所導致的結果就是對整個價值系統的徹底扭曲,人欲中種種卑劣醜惡的大釋放與大宣洩。

我們可以從明朝初期的腐敗到中後期的黨爭,以及最後的流寇張獻忠和李自成等流寇之亂,人性以徹底消失,張獻忠殺盡四川蜀地的百姓只為了洩恨,而當時中國遍地盡是人吃人貪污腐敗種種邪惡。

這種君君臣臣的綱常在現代社會被過份扭曲之後就變成,彼此間的互不信任,主管不信任員工,員工害怕主管報復,換來的就是敷衍了事,粉飾太平,無人敢陳述改革之建議,也無人敢為任何事負責。這也是羅輯思維在「崇禎為什麼跑不了?」那集當中提到過的,崇禎皇帝當初是很有心改革的,是明朝少數認真的皇帝,也是歷史上跟紂王一樣少數敢「殉國」的皇帝,但真如他所說「朕非亡國之君,臣乃亡國之臣?」到崇禎朝時,其實明朝已是在一個不得不亡之勢,朝中已無敢於直言的大臣,所有敢於直諫的臣子早就在死光了,朝中也充斥著敷衍苟且的氛圍,明朝能不亡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