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7日 星期日

正義之心 The Righteous Mind: Why Good People are Divided by Politics and Religion - Jonathan Haidt

1. 前陣子讀了Jonathan Haidt的”正義之心 The Righteous Mind: Why Good People are Divided by Politics and Religion ”,“象與騎象人The Happiness Hypothesis”, 和Avi Tuschman “Our Political Nature: The evolutionary Origins of What Divides Us”,讀完沈澱了好一段時間,看到最近選情越來越白熱化,又讓我回來思考各種政治宣傳要激起我們的關注和同理時所使用的政治語言是什麼,我自己的道德口味又是什麼?台灣人的道德偏好又是什麼?

2. 我們對道德的反應是一種直覺反應,道德有五種滋味,就像舌頭碰到食物一般,酸、甜、苦、辣、鹹.有五種行為觸犯了基本的道德基礎就會讓我們產生立即的情緒反應:關愛(Care)、公平(Faireness),忠誠(Loyalty),權威(Authority/Respect) 以及聖潔(Sanctity/Purity).我們的心中其實已經有內建的「初稿」,在經過後天的教育和人生經驗而對這五種行為的感受會有所修正.
你只要記住我們對這五種行為的反應是立即的,也就表示這些不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反應,這些反應是不理性的.意即我們對道德的感受是不理性的.

3. 如同書的標題,為什麼世界會分為左右?為什麼人們常常非得爭個你對我錯?為何我們的價值觀會有如此根本的不同?雖然這些書都是從西方世界的格局框架來分析,但我覺得其實我身處的世界也相去不遠,向來也就是保守主義和自由主義兩大光譜,這個光譜又因為我們對道德的五種滋味反應不同,而形成了兩個不同的道德矩陣,各自有各自的擁護者,每個人也因為喜好的光譜強弱不同而有不同的偏好.

4. 我們先來說說第一種道德反應:關愛(Care).看到小嬰兒睡著時的模樣,旁邊還抱著毛茸茸的布偶.我相信都會令大部分的人母愛大發.看到小動物被人類拿著武器屠殺都會讓人立即反感,或是未開發國家中飢餓的小孩,都會引發我們內心強烈的感受.

自由主義的道德矩陣相當的依賴關愛做為它的基礎,它的關愛具有普世性,也就是可以推及到所有的小孩,弱者,動物或是別的國家的人.保守主義者的關愛通常不具普世性,反倒是建立在忠誠(Loyalty)的基礎之上,也建立在權威(Authority)的基礎上,他們更加關愛為群體犧牲奉獻的人,比如說退伍軍人.

5. 第二種道德的滋味是「公平」(Faireness),我個人覺得這是光譜分佈比較平均的一種.進化學理論常常提到人的基因應該是「自私的」,我們對自己的血親比較能執行「利他」的行為,對非血親的人的利他行為是個長久的謎題,後來有學者提出這應該是建立在互惠利他(reciprocal altruism)的基礎之上,也就是別人對我好,我們會記得,然後我們也會對他好,知恩圖報,反之那些對我們不好的人,或是我們對他好,他卻不對我們好,這種人我們就敬而遠之.所以公平最即時的反應就是建立在這個「回報」上,我們因為覺得別人值得信賴而感到開心和喜歡,我們因別人的欺騙或是利用我們的時候我們會憤怒、鄙視、甚至感到噁心.

左派關心的公平就是財團和那些權力團體是否有承擔相對應的責任比如說「稅賦」,比如說佔領華爾街這種活動的訴求.左派的公平通常意味著平等.右派的人也強調公平,美國的茶黨反對民主黨把辛苦工作的美國大眾的錢送給不工作而光領社會福利的人,右派的公平意味著種瓜得瓜,一個人付出多少,就應該得到多少的那種公平,即便最後會導致結果的不平等.

6. 第三種道德的滋味是「忠誠」(Loyalty),這很容易理解,人其實天生就有結合成部族的傾向,當然也會有人比較傾向於在個人與個人間建立關係,而不是投身於群體之中,但是人類這麼長的歷史已經經歷無數的戰爭,我們其實是更傾向部族主義的後代,而不是那些個人主義的後代.這種部族主義不只體現在家族、甚至是運動團隊、軍隊、宗教團體,最後可以放大到國族主義.我們對忠誠的反應可以誘發相當大的情緒引導出相當激化的行為,比如說宗教屠殺.

左派的的忠誠是普世主義的,也就是不會只侷限於小團體或是自己的國家,通常忠誠還會依附在其他的道德基礎上,比如說對左派來說最強烈的「關愛」.自由主義者也很難單單靠忠誠就和支持者連結在一起,但是保守主義者是可以的,甚至忠誠可以超越其他的道德基礎.不難想像美國面對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戰爭,國內會有非常分歧的看法.

7. 第四種道德的滋味是權威(authority/respect),權威在這裡意味著就是階級,各種階級間就會有獨特的互動方式,特別是要「尊重」,這種尊重等級秩序的動力是非常強大的,最基本的是體現在語言上,比如說法語中的敬語,比如說我們不習慣直呼別人的名字,特別是對陌生人或是上級.如果有個你一直很尊崇的長輩,你對他直呼其名會感到有些彆扭,那就是你的權威的道德基礎在起作用.然而如果沒有對等級的確認和對權威的尊重,就不可能有人會對社會規則認真的看待,所以人類的權威承擔的不單單是暴力支撐的原始權力,更有維持秩序和公平的責任.周公制禮作樂其實就是為了成全統治的便利性.

從這個角度來看對保守主義或是右派來說權威是相當根本的道德基礎,任何顛覆能夠提供穩定的傳統、制度的行為都會激起保守主義者的反感,相較於自由主義者反對等級制和反對不平等的行為,就是自由主義革命者們常使用的道德基礎.

8. 第五種是聖潔(sanctity/purity) .我們可以從人類是一種雜食動物的觀點出發來體會這個有趣的滋味,大多數的動物都是天生就知道自己該吃什麼,人類是經過學習才知道什麼東西是可以吃的,所以我們得尋求探索新食物的來源,同時又得對新食物保持警惕.在生存的競爭壓力之下驅使我們生活的兩大相反力量,好奇(新事物的吸引力)和恐懼(對新事物的害怕).

我們每個人的這兩個動力都是不一樣的,但是自由主義者在好奇這方面更強,不單單是新的食物,還有新的人和新的理念.保守主義者在恐懼方面更突出,他們喜歡緊緊跟隨自己熟悉、已嘗試過且很真實的東西,他們更在意保護傳統、邊界和他們一直以來堅信的價值.驅動聖潔的道德基礎就是面對新事物挑戰時的反應,包含氣味、外表、還有所有你能感知的事情,所以我們很容易在文化或是區域多樣性增加的時候產生即時的反應,比如說新移民、或是同性戀.保守主義者對同性戀者會感到威脅,會認為這些行為會讓他們感覺恐懼甚至是噁心.左派的聖潔則可體現在環保主義上,他們會認為有污染的工業和碳排放對環境是有破壞的,甚至將這個觀念推展到資本主義對人性的腐化.

9. 作者在後面的章節提出了第六種道德的滋味 - 自由(freedom),相對於自由的就是壓迫.這個道德基礎都能讓左右兩派的人深有共鳴,暴政必亡是兩派人共同的想法,自由的道德基礎更是支撐起革命者和自由鬥士們的道德矩陣.對自由主義者來說,自由的普世性更強,受到關愛的道德基礎影響更深,所以他的自由是為失敗者和弱勢群體服務的,有時候自由主義者會越過權利的平等而去追求結果的平等,這也大概是為什麼左派人士傾向於跟富人爭高額的稅,給窮人提供更好的社會服務,偏好一種適用於所有人的最低收入保障.保守主義者的自由比較侷限於自己的小群體或是個人,他支持了經濟保守主義者大部分的信條,「不要用你的褓母主義及高税收來對付我!」

10. 回頭看看就會發現各個陣營所引用的道德滋味都是很複雜,複雜才能吸引各式各樣的支持者,你的道德滋味是由哪幾種味道所組成的?在當我們見到各式各樣的政治新聞感到惱火時不妨退一步想一想,是哪些道德的滋味刺激了我們,去掉了這些滋味我們所面對的事情本質到底是什麼?

2019年5月25日 星期六

阿里鐵軍的銷售課 - 李立恒

前陣子讀了熱血的阿里鐵軍,偶然在「得到」上看到阿里鐵軍首任軍校校長李立恒出的這本書.自從踏入藥界之後,更深深地覺得我們的銷售業務(sales) 同事是非常辛苦的,節錄一點這本書的內容和心得向所有的Sales致敬!

  • 「人生無處不是銷售」- 不是只有業務賣東西給客戶是銷售,老闆跟員工要業績也是銷售,追女朋友是銷售,是一個你把自己賣給她的銷售,跟朋友一起去吃飯你說服別人去你想去的餐廳也是銷售.
  • 銷售的最終目的就是不單單要客戶下單,重點是要收到錢.這也很像在主管和員工的對話中常談到的,我們不單單是要對目標有共識(mutual agreement),重點是要能拿到Result.一個好的銷售人員,就跟一個好的員工一樣,要能deliver result
  • 阿里鐵軍的銷售三板斧:定目標,盯過程,拿結果.就這麼簡單,其中「說到做到」比「完成目標」還可貴,這代表的一種自我承諾,能實現自己的承諾,甚至是一個很stretch committment這種能力是很難得的.
  • 銷售是一門偉大的事業,是將產品和個人做一個連接.銷售不需要很高的學歷,這份工作也不需要任何粉飾性的武裝,最最重要的就是自身的態度:你是否相信你是世界上最棒的!
  • 銷售就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拜訪量永遠是銷售的基本功,業績就是走出來的.陌生拜訪對很多銷售來說都是很困難的,但這也是阿里鐵軍評估一個人有沒有能力當銷售的方法,完全是赤裸裸地比拼銷售能力.
  • 每一個銷售員一定要有一個可以讓客戶永遠記住的標誌,要找到一些長期不變的特徵讓人記住.我們所做的很多事情都是為了讓客戶記得自己.
  • 一個好的開場白有四個要素:問候語,公司訊息,個人訊息,和拜訪目的.這四個部分可以自由組合,但是一定要這四個要素,要不然你純粹是在浪費大家的時間.有了這個框架你就需要一些“梗”,現在是個資訊爆發的時代,我們其實不缺“梗”王,真正的高手是把這些“梗”靈活運用的人,重點就在於駕馭談話當中的情緒,怎麼恰如其分,該嚴肅時嚴肅,該俏皮時俏皮.
  • 很多人認為銷售靠的是談吐,靠的是話術,但其實未必如此,很多優秀的頂級銷售靠的並不是話術,而是傾聽.只有聽過傾聽你才能知道客戶真正要的是什麼.
  • 三流的銷售賣產品,一流的銷售賣故事.一個好的故事一定要真實,要有互動,要有血有肉,客戶才會感同身受.人生無處不是銷售,講故事不僅僅是一種表達方式,更是一種能力,無論是要談情說愛,職場升遷還是商場創業都需要這個能力.
  • 一個好的銷售要有分享的習慣.和同事分享自己的經驗,那不單單是訓練自己講故事的能力,同時也是讓自己獲得同儕認同並且取得成就感的一種方式.很多人在公司裡面都覺得分享Best Practice是浪費時間,其實他們往往忽略了分享這件事對個人和團隊有非常高的價值.
  • 「男人的胸懷是委屈撐大的.」,「當你累了苦了,就用你的右手去溫暖你的左手」.
  • 銷售是很偉大也很坎坷的,銷售的過程是一個人修行的過程.它會把你的心掏空,再塞回去,再掏空,再塞回去.把你整個人打碎,再重組,重組完之後再成長.

2019年4月12日 星期五

數學教你不犯錯 (The Power of Methametical Thinking)- John Ellenberg

當初好像在某個教授的臉書上看到他推薦這本書,一時衝動就在博客來上買了,買了之後就跟另外一百多本還沒看的書放在一起,某一天心血來潮就打開來看,收穫很多.數學思維可以幫你看懂假新聞,過度誇大的內容,和思考真實世界的樣貌.

-
1. 在「得到」的專欄上看了不少萬維綱和吳軍談到關於數學的文章,看完了這本書有種對數學的體會,學生時代的數學教育似乎過份地著重於運算和解題技巧,欠缺了數學的思維.所謂的數學思維說的是對數字的敏感度,對數字量級的概念,對機率的理解,而計算機率其實就是對期望值的了解,能理解什麼是期望值,又能理解數字的量級,就會知道怎麼做出符合大概率的決策.所以數學的不單單只是運算或是幾何的問題,高中老師說數學是拿來描述物理現象的語言,它其實為經濟學提供了框架,他探討了決策所以也成為了管理甚至是政治當中很重要的一種思維邏輯.小到個人,中到社會國家,大到世界的運行,無一不是運用數學的思維.

2. 書中的第一章談的是線性與非線性的思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拉佛曲線」(Laffer curve),政府的稅收和稅率不會是線性的正相關,也就是當政府的稅收高到某一個程度之後就收不到更多的稅了,不單單是會限制人增加個人收入的動機,同時逃稅的動機也會大大上升,一個極端的狀況就是政府一毛稅都不收,跟人民賺的每一塊錢都要100%納稅的結果是一樣的.

另外一個很有名的例子就是馬爾薩斯的人口論,他認為人口會以指數級增長,糧食的生產是遠遠跟不上,這會對人類的生存產生巨大的壓力,但是很顯然人口增長和糧食並不是一個二維座標的關係,人口增長到某個程度就不會上升了,有太多原因會影響到人口的增長,不單單只是糧食,同時糧食生產的技術也會進步使得單位產能的上升.

中國多年前也擔心人口增長而執行了一胎化的政策,現在中國要面臨的問題就是巨大的人口斷層問題.同理,有許多醫學相關的論文推論20xx年後肥胖的人口,骨質疏鬆的人口,得某某病的人口會成長到多可怕的數字,這些預測也應該都是相當不精確的,任何具備數學思維的人都該質疑用任何函數推導出來的未來,都沒有把「不可預測性」納入考量,「不可預測性」(uncertainty)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種數學思維,讓我不去相信錯誤的推論.

3. 書中提到了一個幾乎是現今所有醫學研究的主流思維,就是令虛無假說為真,也就是一件你覺得不可能發生的事情為真,比說A藥和安慰劑的效果是一樣,最後檢定發現會發生這件事情的機率如果低到某一個程度也就是5%,也就是說個研究看起來A藥和安慰劑一樣好的機率是5%,那我們就拒絕這個虛無假設,也就是在大部分的情況下A藥並不是跟安慰劑一樣好。

但我們並不能因此說A藥和安慰劑一樣好這件事情是錯的,因為這個檢定並不能告訴我們真偽.

4. 數學是相當講究形式主義,也就是重視定義,然而真實世界並不是如此,真實世界裡存在了許多矛盾,書中也引述了F Scott Fitzgerald相當有名的一句話,「精英日課」的同學們想必不會陌生

"The test of a first-rate intelligence is the ability to hold two opposed ideas in the mind at the same time, and still retain the ability to function.”

數學家把這個能力當作思想的基本工具,特別是當我們使用歸謬法來思考,也就是像Frquentist一樣使用虛無假設來思考,我們要先想一個你相信是錯的命題,然後再推理的過程當中好像是要證明你是對的。還有這種思考方式的放大版,就是白天想你是對的方向和論述,晚上則反過來想辦法推翻你自己。如果你發現你越來越不能推翻自己是對的,你就越能找到為什麼自己是對的理由.講到這裡數學已經不單單是運算推倒反倒更像是一種哲學,數學思維更像是一種思考力框架.


2019年2月21日 星期四

五分鐘商學院 -- 劉潤 -- 如何提問?

最近複習了<劉潤五分鐘商學院>,其中有一集提到如何提問,寫得相當有系統,我稍微再加上了一點自己的東西,整理如下:
無論是要review 別人的東西、或是聽完演講想問個聰明的問題增加自己的曝光度,或是準備報告怕被電想要先沙盤推演,下面七大問題方向是你可以牢記在心的。
關於提問:
1. 繼續/中止性問題 - 我們是否需要繼續討論這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討論這個問題?為什麼這件事情重要?understand the objectives? Importance?

2. 澄清性問題 - 你的意思是什麼?請對方將講述內容定義出清楚的人事時地物的範圍。

3. 假設性問題 - 你提出的這個說法的前提假設是什麼?你是假設一個好的狀況還是壞的狀況?你的假設狀況實際嗎?和實際狀況可能的差距在哪?

4. 質疑性問題 - 你怎麼知道你是對的?(問是否有data, evidence) how do you know? Validity? Credibility of the source?

5. 緣由性問題 - 是什麼導致了這個結果? root cause? Mechanism? Association with other factors? Causalities vs association

6. 影響性問題 - 會帶來什麼impact?, 短中長期的影響為何?最好或是最壞的結果會是什麼?預期內的結果?意外的結果?

7. 行動性問題 - action plan? What to do? How to do it? When to do/finish it? Who to work with? Mitigation plan? What are the risks? Resource? Backup? Alternative plans?

2019年2月18日 星期一

閃電式開發 - xdite

創業大神xdite的心路歷程。不懂程式設計也不懂創業的人如我,讀完也是收獲滿滿,其實牽涉到用戶體驗、牽涉到新項目開發的類似「內部創業」的人也會很有共鳴。

以下是我覺得印象特別深的內容:
- 創業最重要的就是要滿足用戶的需求,要能打到痛點。不是做一個自己想做的產品但是沒人想用的產品。

- 創業不需要事先規劃好完整架構,有能解決用戶的難題就行,要想有完美的事先規劃才上路根本就不可能。

- 客戶服務超重要!對客戶有立即的回應能提高忠誠度,提高忠誠度才能幫你推薦。同時用戶的反饋也是產品迭代的重要依據。

- 「指揮官任務」:只能做一件事,你會做什麼?無論是團隊的溝通、產品的設計和個人發展我覺得這都是我們該每日、每週審視的問題。不要太貪心!

- 使用逆向法:先定義什麼是「成功」,從結果出發,一定要預留最後測試的時間已確保產品的完成度,產品不用複雜,但是完成度高就會成功。

- 任務拆解:把同一個功能的票都切開獨立進行,只要會影響進度的都切開,所以會產生大量的小任務,但是可以確保進度,我自己認爲無形中大量小任務的完成不但可以更精準的檢視進度,對團隊的士氣也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