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9日 星期三

正義從哪裡來 -- 熊逸

1.這本書你能夠讀到熊逸的博學,他引述中西方古代和近代的思想去質疑正義的存在,很值得慢慢閱讀仔細思考的一本書.


2.「從古代中國的百家爭鳴到現當代西方世界裡功利主義、自由主義、社群主義的喋喋不休,
對正義的困惑就像聖奧古斯丁對時間的困惑:『如果沒人問我,我是明白的;如果我想給問我的人解釋,那麼我就不明白了。』


3.「英語justice一詞源自古羅馬正義女神的名字Justitia,該女神的外形特徵是蒙著雙眼,左手提著一只天平,右手執劍。這些特徵藴含著特定的象徵意義,一般認為,蒙眼象徵著執行正義純然依靠理智,不可被感官和表象蒙蔽;劍象徵著制裁的嚴厲;天平象徵著裁量公平,使受害者可以不多不少地討還損失,這恰恰與孔子“以直報怨”的意思如出一轍。文藝復興時期,正義女神雕像的背面往往還刻有一句古羅馬的法諺:“為實現正義,哪怕天崩地裂。”」

但是正義女神手上的天平只能秤量「公平」,無法秤量「正義」,正義的內涵其實更寬廣更複雜,但與其說寬廣複雜,倒不如說是虛無飄渺,或是一段美麗的謊言.


4.我們每個人看到的世界其實是個人意志和經驗投射之後產生的反射,群體的投射和反射就形成了一個群體的價值觀,所以這個價值觀是變動的也是積累的,最重要的是它並不是固定的,也並不存在放諸四海皆準的原則。
正義的本質就是虛無的,它追求的公平的背後是某種程度價值的相等,但是所謂的等值是因人、因時、因地而異,這所謂公平則根本就不存在,那無非就是權衡過利害之後的結果,所以我們也傾向認為正義應該是對大多數人有利的一個選擇,所以正義可以說是是建立在強者的話語權之上,那回頭想想,這對弱者公平嗎?


5.熊逸對平等的評論,我最喜歡的是這一段:
「絕對的平等,無論是『結果平等』或是『起點平等』,事實上都是不可能的.所以歷來的『結果平等』和『起點平等』之爭完全爭錯了方向,對平等的追求時則是對規則的追求,是企圖建立一些規則,以便在規則面前『人人平等』,而規則意識之產生是人類在自覺或不自覺中反覆博弈的結果.」
然後規則取決於偏好,偏好是會隨著社會結構和風氣而改變的,同時也很大一部分受到群眾的影響,而群眾是非常容易被誤導的,特別是當我們把嫉妒心理想化之後,我們就可以合理化追求公平的理由.


6.回頭想想,這社會上有多少打著公平正義的名號的煽動者,每個自稱為正義的訴求都值得我們好好的想一想.


延伸閱讀:

狂熱分子 -- 群眾運動聖經 (The True Believer - Thoughts on the Nature of Mass Movement) -- [美]Eric Hoffer

烏合之眾 (Crowds) -- [法]Gustav Le Bon

春秋大義 -- 熊逸

王陽明 一切心法 -- 熊逸

2017年4月13日 星期四

龍床:明六帝紀 -- 李潔非 心得2

1.明世宗朱厚熜則是一個政治敏感度極高的皇帝,他是一個難以猜測的皇帝,同時他表彰阿附,獎勵卑劣奉承的大臣,於是沒有大臣再與他作對,他瓦解了士大夫的心靈,歷史上大臣對皇帝的歌功頌德向來是概念上的,但是到明世宗卻出現大量對他個人的崇拜,說他是如何如何的明君,明朝士大夫腐敗已如一輛高速衝往懸崖的馬車.


2.明熹宗朱由校也是明朝的一個奇葩皇帝,他到十五歲時還未「授一書、識一字」,他真正有興趣的是當一個木匠.所以明熹宗的天啓年間其實當權的人是魏忠賢,書中很長的篇幅談論魏忠賢,和苗棣的「庸人治國」切入的角度不同,讀起來也是很有意思.


很多人都說閹禍是明代政治的特色,但我們不要只把眼睛死死盯在魏忠賢身上,書中說:「應該把視線投向他身後,投向那裡站著的一大群被稱作“閹黨”的人。這些人,受過最正統的教育,肩負守衛社會準則的責任,然而,他們徹底背叛了所受的教育,徹底拋棄了應負的責任。這才是魏忠賢事件的真相。一個社會的真正墮落,從來不是以產生姦佞為標志,而是以姦佞在何種程度上遭到抵制為標誌。


3.最後是明思宗朱由檢,也就是崇禎皇帝,從書中的風向讀起來不像苗棣的「大明亡國史:崇禎皇帝傳」說的那樣剛愎自用,李潔非似乎是給予一個相對正面的評價,畢竟一個最後敢選擇自殺的皇帝在中國歷史上只有紂王和他而已.崇禎接手的國家其實是一個被好幾代統治者玩爛的國家,在國家快滅亡之際他曾下過「捐餉令」,但是捐錢的官員非常少,在苗棣的書中說的是人民已經榨不出任何錢了,所以官員也自然拿不出多少錢來上繳,然而崇禎自己又非常小氣,在宮中私底下也屯了不少財富卻不肯拿出來用.李潔非書中則說許多官員都不認為皇帝沒錢,然而不相信皇帝沒錢是一回事,更深層地來想,是社會凝聚力的問題.「愛國主義並非空洞的道德情懷,而是基於自豪和認同的現實感受.」當時的現實無情地表示:根本沒有人愛這個國家,大家只是冷冷地看著它的死亡而無動於衷.這就是崇禎的處境.


想像你是一家公司的CEO,你公司大部分的員工對未來都沒有任何期待,只是尸位素餐地做著自己的工作,身旁的左右手也只想逢迎拍馬,圖自己的利益,而沒有真實本事,那麼公司倒閉在你的手上似乎也是必然的結果.


4.這本書我特別喜歡這段話:「有的時候,小説(或別的藝術)比歷史更真實,原因就在於,歷史家目光只及於外部行為所構成的外部事件,而失諸對人的心路歷程的探究;相反,藝術家卻不肯只看見結果,他們還忍不住去挖掘背後的隱秘的內心原因、內心邏輯。人是複雜的、能動的個體生命,跟內心豐富性相比,人的行為是過於簡單的一個層面。做什麼,是一瞬間的事;但在做之前,卻可能輾轉反側、不知度過多少不眠之夜。歷史只盯住了那一瞬間,將此前遠為漫長的內心鬥爭置之不理。歷史從來如此,但顯然是荒唐的。歷史的主體是人,作為主體,只有部分的真實性和表面的真實性被描述,而另一些雖然隱秘卻無疑同樣真實的內容任其缺失,這是一個可怕的黑洞,它會吞噬掉許多東西,將真相弭於無形。」


不單單是歷史,現實也是如此,我們應該要對單維的訊息,簡單清晰易懂的論述表示懷疑,每一件事情的背後都有可能是複雜的原因所構成的,就因為如此我們得學習從不同的向看事情,也不要輕易地下結論.


延伸閱讀

2017年4月9日 星期日

龍床:明六帝紀 -- 李潔非 心得1

1.這本書主要談了六個明朝的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明熹宗朱由校、和明思宗朱由檢也就是崇禎皇帝,同時也談了幾個在明朝很重要的角色,如嚴嵩、魏忠賢等.明朝的故事似乎也是最多史家喜歡探討的,在羅輯思維裡面也講了好幾集,很多集都是取材於這本書,但是我讀完之後深深的覺得書中比羅胖講的故事還要精彩.

2.朱元璋本來可說是個草寇,但是卻做成了古來這些草寇做不成的大事,像闖王李自成和太平天國的洪秀全就沒做成皇帝,就像現代許許多多的創業者,大部分的人都失敗了,能夠真正IPO的少之又少.


朱元璋做到了開啟明清兩朝最最專制的皇權時代,讀書人的思想被儒家鉗制,政府官員的薪俸被壓到不可思議的低,我個人覺得近代中國的文化在宋末就徹底地毀了,在明清兩代則變了扭曲而無法興起。


3.明成祖朱棣則完全可說是朱元璋「家天下」之後的產物,他所推翻的朱允炆並不是一個想成為獨夫的君王,卻被推上了這個位子,他的後果就是只有等著被推翻,推翻他的朱棣給整個明朝帶來的後果就是在建立「合法性」所使用的暴力,不單單是剷除異己,還有在思想上的鉗制和形象工程再加上宦官和秘密警察式的恐怖主義.


4.最有意思的是明武宗朱厚照的故事,他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中國的唐吉軻德,他把自己重新取名為朱壽,又封自己為公爵和五星上將等一串頭銜,還不時帶著兵馬衝到關外假裝要打仗,當時二三十歲的他還懷有著兒童騎馬打仗的樂趣延續成類似「尚武」的這種性格,說穿了他只是個愛玩巨型「扮家家酒」的幼稚大人,如果他只是個普通人,那也許對任何人都不會有影響,但當這一切和國家以及權力綁在一起,不知道作為當時的百姓又會有什麼感受.


另外他還從自己的宮殿搬到一個自封叫「豹房」的地方,他在裡面和各式各樣的男女縱情享樂,其實頗有一種嬉皮追求感官刺激的生活方式,他簡直是一切反皇帝指標的皇帝,什麼君臣倫理在那個時代蕩然無存.


5.「世間之事,有一利必有一弊。我們素日常見到看門人最珍視手中那點權力,也最善於把那點權力用到極致。我們也屢屢感到,權力越到底層,就看得越緊、用得越狠,絕不容人覬覦。這並不難解。對權力的過度珍惜,是與身處底層所得來和形成的更大的人身恐懼互為因果的。這種恐懼,令人一旦攫取了權力便會以近乎病態的方式捍衛之死守之。試想,當一個備受欺凌與屈辱的孤兒,一步登天成為皇帝的時候,能意味著什麼?」



延伸閱讀:


2017年4月1日 星期六

2017年三月讀完的書

窮查理寶典

帝國:大英帝國世界秩序的興衰以及給世界強權的啟示 (Empire: The Rise and Demise of British World Order and Lessons for Global Power) -- [英]  Niall Ferguson 

槽邊往事 -- 和菜頭

王陽明 一切心法 -- 熊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