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吳曉波寫的「大敗局」講的是幾家在1990年時期在中國突然崛起的大企業,在十年不到的時間倒閉並且消失在市場上的故事,標題上說這是一本「關於中國企業失敗的MBA式教案」.
失敗只是一個過程,並非一個結果,如果我們想要知道一個成功的企業如何生存下來,就要看它在經歷了二到三次的危機之後,如何解決問題?如何度過危機?
吳曉波提出三點這些中國企業失敗的「共同基因」
- 普遍缺乏道德感和人文關懷意識 — 某種意義上就是功利的且不擇手段的理想主義者.
- 普遍缺乏對規律和秩序的尊重 — 責任感淡薄,喜歡信口開河,對社會和整體的經濟秩序缺乏尊重.
- 普遍缺乏系統的職業精神
他也引述深圳萬科的董事長王石提出當時新興民營企業的七大特徵:
- 企業初期規模很小
- 短期內急速膨脹
- 創業資金很少或沒有
- 毛利率較高
- 初期發展戰略不清晰
- 創業者沒有受過現代企業管理的訓練
- 企業家的權威作用無庸置疑
這些特徵也使得這些新興企業走向失敗之路.
心得:
這些企業在一開始就獲得極大的成功,這些成功使得這些企業家似乎對自己的能力過分地有自信,本來也許只賣一個產品,一旦發跡之後就立刻走向多元化發展,從少數幾個產品立刻走向賣幾百個產品,或是同時從零售業就立刻跨足幾十個截然不同的產業,即使是早期資金很流暢,但是很快就因為對新跨足的展業不熟悉,在很短的時間就資金不足而面臨倒閉.或是過分集中於某種特定的策略,比如說「秦池酒廠」在中央電視台以3.2億人民幣標下黃金時段的廣告權,雖然這樣的招數在過去曾經為它的酒廠帶來豐沛的銷售業績,但是水漲船高的廣告投放費以及當“標王”的虛偽光環還是讓秦池酒廠走向衰亡.書中提到的許多企業都是走這樣好大喜功的路線,「巨人」,「太陽神」和「三株」都是如此,他們都很缺乏一個優秀的財務長幫企業評估每一筆開銷是否用在合理的用途,企業是否保有足夠的現金流當企業走向低潮的時候可以度過寒冬.另外許多企業也缺乏“道德”,書中提到的許多公司都是賣保健食品的,在中國這的確是會有很大的市場,但後來這些公司都開始宣稱一些不可思議的療效,簡單地說就是“賣假貨”,或是缺乏一個穩定的獲利模式.另外一個這些企業家所缺乏的是一種「保守主義」的精神,我們常會認為「保守」帶有貶意,事實上「保守」意味著保住那些美好的部分,對於新的路線或是新的方法抱持著懷疑的態度,這樣懷疑的態度是生存的法則,也是在做出每一個決定的時候能更審慎評估,反觀那些穩定成長的企業,一定不是突然膨脹地很大卻又像泡沫一樣,而是亦步亦趨往前扎根.當我們把自己當作一個企業在經營的時候,也是當懷抱著這樣的「保守主義」.
這些企業在一開始就獲得極大的成功,這些成功使得這些企業家似乎對自己的能力過分地有自信,本來也許只賣一個產品,一旦發跡之後就立刻走向多元化發展,從少數幾個產品立刻走向賣幾百個產品,或是同時從零售業就立刻跨足幾十個截然不同的產業,即使是早期資金很流暢,但是很快就因為對新跨足的展業不熟悉,在很短的時間就資金不足而面臨倒閉.或是過分集中於某種特定的策略,比如說「秦池酒廠」在中央電視台以3.2億人民幣標下黃金時段的廣告權,雖然這樣的招數在過去曾經為它的酒廠帶來豐沛的銷售業績,但是水漲船高的廣告投放費以及當“標王”的虛偽光環還是讓秦池酒廠走向衰亡.書中提到的許多企業都是走這樣好大喜功的路線,「巨人」,「太陽神」和「三株」都是如此,他們都很缺乏一個優秀的財務長幫企業評估每一筆開銷是否用在合理的用途,企業是否保有足夠的現金流當企業走向低潮的時候可以度過寒冬.另外許多企業也缺乏“道德”,書中提到的許多公司都是賣保健食品的,在中國這的確是會有很大的市場,但後來這些公司都開始宣稱一些不可思議的療效,簡單地說就是“賣假貨”,或是缺乏一個穩定的獲利模式.另外一個這些企業家所缺乏的是一種「保守主義」的精神,我們常會認為「保守」帶有貶意,事實上「保守」意味著保住那些美好的部分,對於新的路線或是新的方法抱持著懷疑的態度,這樣懷疑的態度是生存的法則,也是在做出每一個決定的時候能更審慎評估,反觀那些穩定成長的企業,一定不是突然膨脹地很大卻又像泡沫一樣,而是亦步亦趨往前扎根.當我們把自己當作一個企業在經營的時候,也是當懷抱著這樣的「保守主義」.
書中有這個一句話讓我們可以更客觀地看待這些失敗的企業,
「在這個激蕩的歲月,一代中國人在逼近現代文明時的種種狂想和瘋狂,甚至他們的浮躁及幼稚,都是不應該受到嘲笑和輕視的.在另一個意義上,正是他們的狂想和瘋狂構成了中國社會得以一寸一寸地向前移近的精神元素之一.」
從羅輯思維開始接觸到這些最近在中國創業者的種種,以及吳曉波也不斷在自己的節目中提到的,中國會走向一個手藝人式的創業,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會有更多在乎品質的消費者出現,就會有更多提供更高品質的產品在市場上出現,無論是賣貨的或是賣知識的都是如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