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6日 星期四

車輪下 Unterm Rad --- 赫曼˙赫塞 Hermann Hesse

"不可以洩氣,一洩氣就會被押在車輪下了。"

不曉得這句話會不會是"車輪下"這本書被叫做車輪下的原因。

這本書有人說是赫塞自己自傳式的寫照,不過之前很多本書每一篇在書背上的簡介都是這麼說的。

仔細回顧起赫塞早年的求學生涯,似乎也和書中的主角漢斯˙吉拉本德有些許的雷同,小時後是個受父母和師長高度期望的孩子,出身在一個受宗教思想影響很深的家庭,之後努力準備進入神學學校,但是在接受神學教育的過程當中又因為處於反抗期,他曾經自我期許為詩人,對當前的未來有許多的迷惘和反抗,甚至還兩度去買手槍回來想要自殺,當然他最後是沒有自殺成功,只是飽受精神疾病之苦。

漢斯的故事和赫塞本身在青春期的這一段是十分雷同的,他是一個眾人眼中非常優秀的孩子,十分努力專注於課業上,他的父親和學校老師也十分認同且支持他,不過他很容易緊張,考試的時候很擔心自己會犯錯,也很容易因為別人說這次來考試的對手也十分優秀,就會有點自亂陣腳,不過他還是以州試第二名的優秀成績近了神學院,他成為了故鄉的光榮。

進了神學校以後,他的好朋友赫爾曼˙海爾納是一位具有詩人氣質的優秀青年,但是後來被學校開除了,漢斯非常喜歡海爾納,書中某些片段讓我感覺到,海爾納似乎引領他來到一塊他想去嘗試卻又因為罪惡感有點害怕的地方。

"他覺得海爾納大膽的行為是冒瀆神靈,但另一方面又覺得這樣的犯罪是英雄的行為。"

海爾納經常把陰鬱的氣質加在漢斯的身上,

"原因之一是他悄悄地脫掉了孩子氣,另一個原因是他精力慾望過剩,沒有預定的目標,以及無法理解的陰鬱衝動。在這個時候他需要有人同情,有人來讓他撒嬌。小的時候他非常依戀母親,現在他對女性的愛還沒有成熟,所以對他事事順從的朋友,就是他的安慰。"

回想我們的青春期時代,是不是也有一個這樣的海爾納呢?

"海爾那就沉緬在傷感的氣氛中,浸潤在霧一般的憂愁中,把那憂愁用嘆息,話語,和詩句的形式,傾注在無辜的漢斯頭上。"

漢斯越衷心地珍視自己幸福的友情,就愈是和學校疏遠了起來。

老師們眼睜睜地看著漢斯被海爾納這樣的壞孩子給帶成問題學生,

"自古以來,天才和教師之間,永遠存在著不可動搖的鴻溝的。天才型的人在十四歲就抽煙,十五歲就談戀愛,十六歲就上酒館,看禁書,寫大膽的文章,有時候嘲諷地看著教師。"

"真正的天才,通常是能治療自己的傷痕,不向學校屈服,寫出優秀的作品。"

不過漢斯似乎不是真正的天才,他不像海爾納那樣,他無法治療自己的傷痕,海爾納被趕出學校之後,他也開始一厥不振,他不再是老師眼中的優秀學生了,他也被趕出了神學院。

"大概除了那個年輕的副教授之外,誰也不會發現這個清瘦的少年臉上所浮現出來的無可奈何的微笑裡,隱藏著一個逐漸消逝的靈魂,正用畏懼和絕望的眼神環視著周圍。"

他回到了家鄉,父親沒有責備他,但是父親虛假的客套來到一種無法掩飾的程度,他去做工了,而沒有繼續他的學業,他感受了許多田園鄉土的氣味。

下面這個句子就很有這種田園鄉土的滋味,我很喜歡。

"果汁的甜美香氣充溢在整個大氣之中,這香氣正是成熟與收穫的精華,可以說是一年當中最甜美的事物。在冬天來臨之前,能夠吸到這樣的香氣真是叫人愉快。一吸到這香氣,就能讓人懷著感激之情,想起許多美好而偉大的事物,比如五月的細雨,夏天的驟雨,秋晨的冷露,炎夏的暑熱,雪白與鮮紅的花朵,收穫前果樹的紅褐色光澤,以及四季的轉移所帶來的美麗景色。"

沉浸在如此療傷的環境當中,漢斯的心情似乎也有好轉,同時他還邂逅了一個女孩嘗到了一種若有似無的愛情的滋味。

當然這愛情最後是無疾而終了。

故事的最後他和一群工人去喝個爛醉,最後醉倒在河邊睡著了,他想起父親可能在找他,一面正在咒罵著這個沒有用的孩子喝個爛醉才回家,想到這裡濃濃的睡意佔據了他,任憑流水將他疲憊冰冷的身軀給帶走了。

跟之前看的赫塞的作品比較起來,"車輪下"相對地很有故事性,和一直以來處於升學壓力下的我們比起來,漢斯的心境應該是很有共鳴,只是我們無法將自己放逐於田園與鄉野之間,從赫塞比下流露出來的鄉土,比較難在我們這些都市孩子中引起共鳴,不過沒有共鳴無所謂,我也是能夠想像的。

這本書另外的名字叫做"心靈的歸宿",就如同他的其他作品一般,很深刻地探討著對自我的探索,以及對自我的懷疑,透過漢斯這樣一名憂鬱少年,他對美的狂熱與追求,沒有被適切地諒解以及引導,讓這些美的狂熱被抒發成其他的形式,也是一種對教育體制的批判和質疑。同時我也十分的相信與認同,人對內在自我的懷疑以及未知的未來的不確定性是永恆存在的憂鬱。

剩下<荒野之狼>和<玻璃珠遊戲>赫塞的作品和意志就能徹底的了解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